阿 敏

這天,遼寧省大連市桃源街道長利社區的會議室里早早坐滿了社區的老年居民,大家是來聆聽專家現場為居民講解藥品安全知識的。
舉辦這個講座是社區對近百名老年居民做調查之后決定的。社區工作人員在深入居民調查中發現,不少老年居民對安全用藥的知識十分缺乏,大家有許多的疑問有待解決,比如:“感冒時輸液比吃藥好得快嗎?”“對乙酰氨基酚別人吃好使,我怎么一吃就長疹子?”來自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的專家給居民講解了安全用藥科學理念和實用知識,并解答了大家提出的問題。
李大媽第一個提問:“我到社區看病,常遇到有些患輕微感冒的人,一進門就讓醫生給輸液。都說‘輸液比吃藥見效快’,對嗎?”
專家解答:很多市民把輸液當作首選治療方式,為了快、方便,縮短治療時間,常主動要求輸液。其實,“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基本用藥原則,輸液的風險遠高于打針、吃藥。輸液雖然“快速便捷”,但由于滴注過快、液體溫度過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輸液器具達不到無菌要求等,常帶來風險。另外,常輸液還會降低人體免疫力,所以患者應該謹慎,要遵照醫囑。
于大爺又問:“有些人認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在感冒、發熱、腹瀉等病癥出現后,馬上就使用抗生素,甚至有人視其為‘萬能藥’,不知道到底對不對?”
專家解答:其實這是極大的認識誤區。抗生素是用于治療各種細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藥物。日常生活中,許多炎癥表現為紅、腫、熱、痛等,引起這些癥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有生物因素、物理化學因素以及免疫反應等,這些炎癥是完全沒有必要用抗生素來對抗的。即便是細菌感染所致的炎癥,也要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地選擇抗生素。對病毒性感冒而言,抗生素是沒有效果的。
方阿姨問:“有時候,我嫌麻煩,就順手用牛奶或者果汁幫助服藥,這樣行嗎?”
專家解答:牛奶送服藥物并不科學。牛奶中的鈣、鎂等礦物質有可能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非水溶性物質,從而影響藥效的釋放及吸收。新鮮果汁中富含的果酸可導致許多藥物分解,不利于藥物在體內的吸收而使藥效下降。也不要用茶水送服藥物,因茶水中富含的茶堿、單寧酸、茶多酚、咖啡因等物質容易與藥物中的重金屬、生物堿以及蛋白質等成分發生反應,輕者會使藥效大大降低或完全失效,重者可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對大多數藥物來說,用溫開水送服最安全,喝水量要達150~300毫升。
專家特別提醒居民朋友,一定要牢記“酒后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其實,服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時,也應禁止飲酒,包括白酒、黃酒、啤酒以及含酒精的食物,如啤酒鴨以及黃酒、燒酒做的菜,都應盡量避免。因此,建議在停藥后至少7天內都應謹慎飲酒,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疏忽而造成身體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