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海,王天文
(甘肅省山丹縣種子管理局,甘肅 山丹 734100)
山丹縣位于甘肅河西走廊中部,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適宜馬鈴薯生產[1]。馬鈴薯已逐漸成為甘肅河西地區優勢產業[2],更是山丹縣的重要農業產業之一。但在馬鈴薯生產過程中存在品種退化,產量不高以及優良新品種缺乏等問題,嚴重阻礙了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步伐[3-4]。為滿足市場需求和生產需要[5],我們在引進試種的基礎上進行了品種比較試驗。
供試馬鈴薯品種共8個,包括加工專用型品種夏波蒂,鮮食品種克新1號、克新18號、興佳2號、冀張薯12號、青薯9號,彩色品種黑美人、紅芋,對照品種為大西洋(CK)。各供試品種均為原種,由甘肅天潤薯業有限責任公司、甘肅祥和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山丹縣田澳種植專業合作社、山丹縣禾苗農牧專業合作社、山丹縣金谷農牧專業合作社提供。
試驗設在山丹縣霍城鎮新莊村。試驗區屬河灌區,灌溉條件便利,海拔2 270 m。試驗地地塊平整,地勢平坦,地力均勻,土壤為栗鈣土,結構疏松,肥力中等,是全縣馬鈴薯適宜種植區[6],前茬作物啤酒大麥,底水灌冬水。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24 m2(4.8 m×5.0 m)。每小區種植4行,周邊設2 m以上保護行。2017年4月24日整地施肥機械起壟覆膜,基肥為三元復合肥(N∶P2O5∶K2O=15∶15∶15)1 200 kg/hm2、磷酸二銨 600 kg/hm2、硫酸鉀225 kg/hm2。4月27日人工點播,大壟雙行播種,壟距1.2 m,壟面寬40 cm,雙行三角型點播,株距25 cm,密度67 500株/hm2。種薯切塊質量50~80 g,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倍液+適量滑石粉拌種。開花期至膨大期噴施5 g/kg尿素+2 g/kg多微磷酸二氫鉀葉面肥2次。生育期間灌水2次,分別于現蕾期、盛花期各1次。病蟲草害防治等栽培管理措施同當地大田。觀察記載物候期,盛花期測量株高,收獲前每小區隨機選取10株進行塊莖觀測[7-9]。9月6日至10月11日按小區收獲計產,另外,每小區隨機取100個薯塊,調查病毒病、環腐病、晚疫病、早疫病發生情況。
由表1可知,興佳2號和紅芋為中早熟品種,生育期分別為93 d和95 d;青薯9號為晚熟品種,生育期138 d;其余6個品種均為中熟品種,生育期為102~109 d。
由表2可知,株高以青薯9號最高,為120 cm;黑美人最低,為45 cm。幼苗期株型均表現為直立。苗期葉色夏波蒂為黃綠色,黑美人為紫綠色,冀張薯12號、克新1號、大西洋、紅芋等均為綠色,青薯9號、興佳2號、克新18號等均為深綠色。莖稈色黑美人和青薯9號為紫綠色,其余品種均為綠色。花色興佳2號和紅芋為白色,青薯9號、冀張薯12號、大西洋、克新1號開紫花,黑美人和克新18號為深紫色,夏波蒂花色為藍紫色。田間觀察可知,黑美人苗期生長勢較弱,其余品種長勢良好。各品種開花后均未見結果。由于采取了必要地病蟲害防治措施,各品種生長前期均無明顯病害癥狀發生,生長中后期發現部分品種有不同程度輕微的卷葉、花葉及早、晚疫病癥狀,但對產量不造成明顯影響。

表1 供試馬鈴薯品種的物候期及生育期
由表3可知,各參試品種薯形差異較大。青薯9號、夏波蒂、黑美人塊莖為長橢圓形,興佳2號、冀張薯12號為橢圓形,紅芋長圓形,克新1號為圓形或橢圓形,大西洋、克新18號為圓形。塊莖顏色各不相同,大西洋、克新1號、冀張薯12號為淡黃皮白肉,興佳2號為淡黃皮黃肉,克新18號、夏波蒂為白皮白肉,紅芋為紅皮紅肉,黑美人為黑皮紫黑肉,青薯9號為紅皮黃肉。除大西洋薯皮較粗糙外,其余品種表皮均光滑。芽眼深度黑美人和克新1號為中,其余品種均較淺。田間觀察可知,青薯9號塊莖與植株連接牢固,收獲時塊莖不易脫落。各品種結薯都較集中。單株有效結薯數以青薯9號最多,為5個;其次是興佳2號、克新18號,為4個;其余品種均為3個。平均單株產量以青薯9號最高,為0.9 kg;其次是興佳2號、冀張薯12,分別為0.85、0.76 kg;黑美人最低,為0.33 kg。單薯重以冀張薯12號最高,為297 g;興佳2號次之,為234 g;其余品種均在200 g以下,其中黑美人最低,為113 g。
從表4可知,各參試品種的產量以青薯9號最高,折合產量54 208.3 kg/hm2,比當地主推加工型品種大西洋(對照)增產66.75%;興佳2號次之,折合產量50 616.7 kg/hm2,比對照增產55.70%;冀張薯12號排第3,折合產量37 991.7 kg/hm2,比對照增產16.87%;克新18號折合產量34 283.3 kg/hm2,比對照增產5.46%。其余品種與對照相比增產不明顯或減產,其中黑美人產量最低,折合產量19 241.7 kg/hm2,比對照減產40.81%。按照完全隨機試驗設計的統計方法對產量進行方差分析[10],品種間產量差異達到顯著水平(F=156.42>F0.01=3.89),其中青薯9號、興佳2號、冀張薯12號較對照增產極顯著,紅芋和黑美人較對照減產且達到極顯著水平,夏波蒂較對照減產達到顯著水平,克新18號和克新1號較對照增產,但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表2 參試馬鈴薯品種的植株性狀及病害發生情況

表3 參試馬鈴薯品種的塊莖性狀

表4 供試馬鈴薯品種的產量
從表5可知,產值以紅芋最高,為41 193.28元/hm2,比對照大西洋(37 709.63元/hm2)增收9.24%;興佳2號次之,為40 493.36元/hm2,比對照增收7.38%;黑美人排第3,為39 637.90元/hm2,比對照增收5.11%;克新1號最低,為26 483.36元/hm2,比對照減收29.77%。

表5 供試馬鈴薯品種的產值①
試驗結果表明,折合產量以青薯9號最高,為54 208.3 kg/hm2,比對照品種大西洋增產66.75%;興佳2號次之,折合產量50 616.7 kg/hm2,比對照增產55.70%;冀張薯12號排第3,折合產量37 991.7 kg/hm2,比對照增產16.87%。產值以紅芋最高,為41 193.28元/hm2,比對照增收9.24%;興佳2號次之,產值40 493.36元/hm2,比對照增收7.38%;黑美人排第 3,為 39 637.90元/hm2,比對照增收5.11%。青薯9號、興佳2號、冀張薯12號等鮮食品種較對照增收明顯。從試驗結果及市場情況分析來看,對照品種大西洋應繼續作為山丹縣的主推品種之一在全縣推廣種植,興佳2號、黑美人、紅芋、青薯9號可根據市場訂單情況進行適度規模生產,其他品種除非有可靠訂單,不主張在山丹縣高海拔地區及周邊類似地區推廣種植。
良種良法配套,才能獲得高產高效[11]。今后要通過進一步對興佳2號、黑美人、紅芋、青薯9號等開展肥料、密度等栽培試驗,確定這些品種在山丹縣的最佳栽培模式,進一步發掘各品種優良特性及增產增效潛力,加快優質新品種的推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