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特約調研員 鄭磊)隨著現代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們都開始注重養生,開始走進山林,盡情享受天然氧吧帶給我們的清新、愉悅。游覽之余,我們會明顯的感到工作的壓力減輕了,憂郁的心情釋懷了,甚至漸漸融入其中,留戀忘返,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會發現某些景點讓我們感到壓力增大,神志恍惚,這都要歸于自然界鬼斧神工,而帶給我們的不同感覺卻來自于我們自身與當地的環境是否和諧。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通過母親十月懷胎孕育的,生前泡在羊水里,然后通過一朝分娩,便暴露在空氣當中。人體80%是水的成份,人每天都需要呼吸空氣,因此,空氣和水是人體須臾不可或缺的,而健康的身體關鍵就在于人體內的水鹽代謝及酸堿平衡,學者們認為自然界的超微離子和磁場對人體能產生明顯的正負影響,并認為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質都會產生作用與人體的超微離子和磁場,這些能量也隨著環境不斷改變,也隨著人體自身的場態信息的改變而改變,這也就造成了我們不同的感覺,進而影響著我們身體不同的感受。
而我們更多發現很多景點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山之蜿蜒起伏、水之九曲十八彎、路之柳暗花明、廊之回腸崎嶇,這其中之妙,妙就妙在曲徑通幽,妙就妙在山環水抱。而中華大地,山環水抱的景點不勝枚舉,這些景點不僅長期成為古都,也為歷代名人所居之地,當然也是名山大寺甚至著名的帝王陵墓。而現今這些景點仍以其之妙,讓人們暢游其中,樂此不疲,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陶冶了情操。清人范宜賓曾注云:”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而這些景點按照傳統風水學來講恰恰是建立了一個藏風抱水聚氣的有利于人類生存發展的空間,而這生態環境正適于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從地里生,還回地里去,先哲們在選擇最終歸宿方面往往選個山環水抱,山清水秀,靈氣集中,生氣盎然之地,其目的不僅僅是讓后人能瞻仰先人,緬懷祖德,也是讓后人們多多與自然和諧相處,盡情體驗山水之妙,繼而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這對中國人的倫理建設和社會進步,其意義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