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
[提要] 實體經濟是任何一個地區經濟平穩發展的根基。當前,濰坊正處于社會、經濟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實體經濟的回歸與轉型升級是一項系統工程。本文界定實體經濟的范疇,分析濰坊發展實體經濟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探索總結發展壯大濰坊實體經濟的新動能。
關鍵詞:實體經濟;新動能;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實體經濟是發展之基、強市之本。濰坊以工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基礎較好,但是伴隨著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張,濰坊實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日益顯現,抑制了其高質量發展,只有發揮好實體經濟先發優勢,才能在區域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實體經濟是整個經濟系統的有機構成之一,實體經濟是與虛擬經濟相對而言的。
(一)實體經濟的概念。目前,關于實體經濟的概念,學術界還沒有一個權威的、統一的定義。從中央對實體經濟的界定來看: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
(二)實體經濟的特點
1、有形性。實體經濟的有形性是指以有形的物質為載體、進入市場的要素以實物形態為主體。有形性是實體經濟作為物質生產的直觀特點,其經濟活動、經濟行為和經濟行為的作用對象都是有形的、可感知的,其目的和結果是生產出能為人切實地感知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
2、主導性。實體經濟的主導性是指其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具有支柱性的地位。實體經濟系統提供的工業產品、農業產品和服務產品,滿足了人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絕大部分需求,是解決社會需求的主要經濟產出部類。因此,實體經濟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堅實基礎。
3、載體性。實體經濟的載體性是指支撐維持實體經濟形成、存在和發展的各種物質條件和文化條件。實體經濟可以有效帶動和引領當地經濟聯動發展,甚至形成對整個區域經濟的統領、引導作用,產生協同效用、規模效應,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下降性。實體經濟的下降性是指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實體經濟在所有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可能會趨于下降,但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程度的均衡,謹防出現因虛擬經濟陷入困境而嚴重波及實體經濟的現象。
濰坊市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面臨著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
(一)優勢。經過多年的積累,濰坊的實體經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就,特別是近年來,全市深入踐行科學發展理念,全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取得明顯成效。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市場活力得到釋放。
(二)劣勢。近年來,濰坊加快了科技體制改革,科技創新實力得到了增強,但是科技創新體制尚不健全,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不高。另外,濰坊金融市場更加開放,金融體系日趨完善,但是也存在不少痛點和難點問題,例如資金脫實向虛、自我循環、實體經濟發展“融資難、融資貴”以及結構失衡問題等。
(三)機遇。相對穩定的國內外發展環境為濰坊加快發展實體經濟提供了重要機遇。并且,中國經濟迎來了新一輪的回升周期,而這一波增長預計會持續下去。同時,國內外的消費市場持續擴大、新的消費升級了、資本充足了、技術創新能力逐漸提高了、產業升級空間廣闊了,這是難得的歷史機遇。
(四)挑戰。目前,產能過剩日益成為濰坊實體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和加快技術進步。綠色發展已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這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還有,企業如何提高抗風險能力、如何增強盈利能力等都是我們不得不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為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就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探索發展新動能。具體來說,通過深化體制改革,激活濰坊實體經濟;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濰坊實體經濟;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濰坊實體經濟;提升人力資源,支撐濰坊實體經濟;調整產業結構,筑牢濰坊實體經濟;加強對外開放,促進濰坊實體經濟。這六大新動能協同發展,共同促進濰坊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圖1)
(一)深化體制改革,激活濰坊實體經濟。當前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主要是體制機制問題,發展動能的增強與實質性改革的不斷推進密切相關,制度和機制革新能夠推動濰坊實體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的諸多問題都與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密切相關。政府是改革的組織者、推動者,也是改革的對象,必須對自身進行改革。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深化稅制改革、優化稅制結構,土地制度改革和能源體制改革,注重依靠改革推進結構調整等,建立有利于資源均衡配置的體制機制,制定具有長遠預期的創新性政策,激活與調動社會力量,推進濰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選擇,協同推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二)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濰坊實體經濟。科技創新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近幾年,濰坊市緊緊圍繞發展實體經濟,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濰坊市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為進一步加速科技、經濟結合,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對濰坊實體經濟的支撐引領,提出以下對策建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做好大方向謀劃;優化創新發展環境,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加大創新人才培養,打造濰坊市科技人才高地、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運用現代技術變革,增強對創新發展的引導;支持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多方協同,打造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眾創空間;提高科技成果轉換率,加快建設一批科技孵化基地,著力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小巨人成長企業、科技型種子企業,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三)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濰坊實體經濟。近年來,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資金脫實向虛等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討論。新時代的濰坊金融發展要樹立質量優先、效率至上的理念,增強銀政企三方合作、強化中小企業金融支持、安排發展專項資金、改變企業的融資方式、應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金融科技創新、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打造企業融資新平臺,建立全面高效的綠色金融體系。發展普惠金融,加大對“三農”以及縣域、農村地區、小微企業、民營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斷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是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無論是濰坊還是中國或是全球市場,新金融隨著新科技的發展必然迎來更大的創新。
(四)提升人力資源,支撐濰坊實體經濟。企業要回歸實體經濟,提升人力資源是關鍵。高端的研發人才、卓越的企業家、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和高技能的產業工人都是競爭的優勢所在。企業要奏好引才、育才、留才的“人才工作三部曲”,精心組織人才工程,搞好以高層次創新人才為重點的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員工的軟實力。尤其是企業家,要勤于學習、終身學習,通過總結自身的經營管理經驗、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再創新、學習形勢政策以及進修學習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引領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還要注意:規模龐大的高素質熟練技術工人是濰坊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要素,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培養更多熟練技術工人的決勝之道,能為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
(五)調整產業結構,筑牢濰坊實體經濟。產業結構是衡量經濟結構的重要指標,結構性失衡是當前實體經濟面臨的一大問題。要實現實體經濟的扎實發展,首先要進行產業規劃修編,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分類別、多層次促進產業發展,不斷鞏固提高第一產業,優化提升第二產業,發展壯大第三產業。要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著力化解產能過剩,促進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對老工業企業引領多元發展之路,對高能耗企業采取技術改造,對園區低質低效企業引導其跟上市場變化,對新型產業鼓勵支持發展壯大,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更要建立制造業創新體系,夯實項目本底。
(六)加強對外開放,促進濰坊實體經濟發展。繼續支持、鼓勵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外貿型企業走出去,完善“走出去”頂層設計,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加強政策指導和公共服務,站在自身可持續發展和濰坊長遠發展的高度,制定培育國際知名品牌的發展戰略,從有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戰略考慮,堅持產業和文化相結合、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理念進行產業鏈整合,努力將產品和人性結合起來,加快與周邊地區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探索合作新模式,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好地融入全球創新和產業分工體系,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上的主動和國際競爭上的主動。
主要參考文獻:
[1]歐陽優.結構性失衡背景下實體經濟的振興方略[J].求索,2018(1).
[2]嚴麗華.我國實體經濟的“五化”問題及其破解路徑[J].改革與戰略,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