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浩
[提要] 筆者通過走訪、座談等形式,深入云巖區“創想+聯合工坊”、益佰制藥、金關電子商務產業園、市西濱河商業街等地了解產業經濟發展情況,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解決建議。
關鍵詞:產業經濟;云巖區;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一)經濟實力逐步增強。2011~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從382.98億元增至689.9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69,691元,已突破1萬美元。按照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的理論,云巖區已經進入經濟發達初期階段,正在向后工業化時代邁進;固定資產投資從220.03億元增至371.29億元;財政總收入從36.02億元增至161.67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20.5億元增至32.7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18.8億元增至341.69億元。
(二)產業結構逐步優化。2011~2016年,第一產業因城區發展的天然限制,增加值僅從0.4億元增至0.55億元;第二產業因傳統工業企業逐步外遷,增加值從157.72億元下降至129.14億元;第三產業因服務業的強力支撐,增加值從224.86億元增至560.2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從0.11∶41.18∶58.71優化提升至0.08∶18.72∶81.20,第二產業減少22.4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22.49個百分點。
(三)服務業規模逐步擴大。云巖區支持運用互聯網開展服務模式創新,以精細化、優質化的服務業滿足與省會城市核心區功能相適應的服務需求。年稅收上億元的樓宇21棟,年產值(主營業務收入)1,300億元,年稅收46.48億元。2011~2016年,金融業增加值從36.54億元增至114.2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9.54%提升至16.5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從4.89億元增至39.7億元,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從41.89億元增至109.58億元,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從8.47億元增至46.67億元。旅游總收入始終保持全省第一,2016年達到418.41億元。
(四)新興業態逐步形成。2016年,完成大數據產業產值122億元,同比增長28%;從事大數據產業的企業203家,其中產值1億元以上企業15家;呼叫中心坐席已投入運營8,426席;大數據產業吸納就業1.3萬人,人才8,000余人。成功打造了以黔金所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等,與世界500強思愛普公司合作共建全國首家“大數據應用創新中心”。推行“移動互聯網+社區生活服務”商業模式,打造“社區1+1”電商平臺,已實現27個社區和黔靈鎮全覆蓋。在貴州電子商務大數據平臺錄入電商企業626家,2016年完成電商網絡零售額4.5億元。
(一)產業結構布局不優,產業低端化。云巖區的服務業大而不強、分布較散、層次較低、結構不優,主要表現為“三多三少”:一是傳統服務業多、現代服務業少。2016年,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的35%,研發設計、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新興服務業占比較小,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僅為21%;二是個體經營戶多、限額以上服務業企業少。全區個體經營戶有6萬多戶,但限額以上服務業企業只有392家,其中重點服務業企業154家;三是一環路以內服務業分布多、一環路以外分布少。一環路以內限額以上企業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區的比重超過70%;一環路以內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數占全區的比重超過85%。
(二)經濟調控能力不強,產業無序化。一是產業規劃的引領作用弱。云巖區屬于典型的老城區,產業經濟因人聚城興而自發形成,商業布局缺乏系統規劃,市場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產業鏈條不完備。二是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弱。云巖區現有國有經濟以貴陽供電、貴州燃氣等公益性行業企業為主,對區域經濟的主導作用、引領作用不明顯;區屬國有經濟企業處于實體化、市場化轉型期,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力有限。三是支撐發展的財政能力弱。云巖區各類社會公共服務支出需求與日俱增,而人均財政支出卻在全省處于掛末位置。區級財力僅能保基本、保民生、保運轉,用于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的財政資金十分緊缺。四是服務發展的主體作用弱。自2012年貴陽市推行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以來,云巖區原有的街道辦事處改為新型社區服務中心,弱化了服務經濟發展的職能,社區轄區內的企業大多處于無人服務的狀態。
(三)發展要素支撐不足,產業單一化。云巖區人均用地指標低,發展空間十分有限,目前可開發用地20.91km2,其中存量用地7.2km2,主要分布在西線、北線片區;增量用地13.71km2,主要是西線片區內的國有工礦企業用地以及老城區城市更新改造用地,難以對現有低效用地實施二次開發,很難通過大規模開發建設投資拉動經濟發展。同時,云巖區缺乏創新要素,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區域性特色品牌不足。企業缺少高層次的技術帶頭人和高級管理人才,沒有形成科學的人才儲備體系,缺乏強有力的經濟“操盤手”。
(四)重大政策支撐不足,產業遷出遠遠快于成長。云巖區唯一的省級產業園區,還未形成聚集發展效應。云巖區多年以來所堅持的總部經濟、樓宇戰略,尚未形成良性發展體系。云巖區周邊的國家級重點開放平臺對云巖產業發展產生較大的“虹吸效應”,僅2014~2015年外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戶、限額以上商貿企業12戶、規模以上營利性服務業企業16戶、科技企業3戶。由于發展空間不足等原因,給引進、培育大數據、大健康等引領性產業項目帶來巨大困難,仍沒有形成支柱性的企業。
(一)強化戰略支撐,打造產業發展新平臺。應率先打造公平共享創新型中心城市核心區,把云巖區培育成為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和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重要一極,打造為全省大數據綜合應用核心區。應挖掘教育、醫療等民生數據,率先開展“大數據+教育”、“大數據+醫療”等項目試點,并逐步在全省推廣應用,打造全省大數據民生應用第一區。應打造全省內陸開放型經濟核心區,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對就業、經濟發展、技術創新貢獻大的項目予以支持。引領中心城區傳統產業在商業模式、技術應用和產品服務上實現創新、轉型、升級,促進各區域差異化、互補化發展。
(二)強化載體支撐,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1)打造交通指向型經濟。以軌道交通建設和中環路開通為契機,發揮云巖區的區位和交通優勢,打造地鐵經濟帶和中環路經濟帶;(2)打造園區指向型經濟。充分用好云巖區產業園區發展平臺,加快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園區產業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推動經濟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聚化發展;(3)打造扶貧指向型經濟。云巖區應跳出農業做農業,跳出扶貧做扶貧,培育扶貧產業總部經濟。引導扶貧產業企業到云巖區成立總部、設立展示窗口,聚集生態農業科研、生產、加工、營銷、產業配套服務企業,聚合人才、技術、信息、資本等要素資源,打造貴州脫貧攻堅產業聚集發展基地暨生態農業硅谷,引導全省扶貧產業縱向整合、橫向聯合,集群發展、集約發展,抱團打拼、“出山下海”,助推全省農業產業規模化、市場化、品牌化發展。
(三)強化要素支撐,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引導人才、資金、科技等要素向云巖區聚集,整合資源打造全省大數據人才培養基地。(1)注重策略性,采取外部引入直接追趕。對于目前全省乃至全國現階段尚難以掌握的技術,為避免延誤產業發展時機,要大膽引進,按照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思路加以開發利用。不斷跟蹤國外先進技術發展路線,及時填補技術短板,促進產業快速發展;(2)注重前瞻性,推動自主創新夯實根基。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實施現代化產業關鍵技術突破重大專項工程。
(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探索設立現代化建設基金。根據現代產業發展的特點和率先基本現代化試驗區建設的需要,設立現代化建設基金,重點用于支持云巖等率先發展區縣發展現代產業,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調整“營改增”過渡期間的稅收分成比例。按照現代化發展方向,從稅收分成機制上鼓勵云巖區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升云巖區對現代產業的扶持力度和調控能力。發揮區屬平臺公司的風投作用。支持區屬平臺公司實體化、市場化轉型,允許平臺公司對發展前景好的項目進行風險投資,撬動云巖區經濟發展。發揮社區服務經濟發展的主體作用,探索建立現代產業發展工作機制。
主要參考文獻:
[1]孫智君.習近平的產業經濟思想及其顯著特征[J].貴州社會科學,2017(2).
[2]沈艷.“互聯網+產業經濟”下新業態的創造性變革[J].商業經濟研究,2017(3).
[3]李爭粉.重塑產業經濟地理構建產業生態圈[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