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
雜糧是晉北一帶的特色糧食作物及藥食同源作物,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與開發價值。本文試想通過對忻州名優雜糧生產種植、產業優勢、分布特點、品牌創建等現狀分析,為忻州小雜糧持續發展提出對策建議,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廣大農民增收增效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所謂小雜糧,是小宗糧豆作物的俗稱。泛指生長周期短、種植地域性強、種植方法特殊、種植面積廣泛的多種糧豆作物。主要包括高粱、谷子、燕麥、蕎麥、青稞、薯類、綠豆、蠶豆、豌豆、蕓豆、小豆等上百個品種。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的谷子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蕎麥種植面積、總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蠶豆、綠豆、紅小豆等占世界總產量的1/3以上。
近年來,由于人們健康飲食觀念和膳食結構的改變,小雜糧產品作為主要糧食作物的補充進入了老百姓的餐桌,消費需求日益旺盛,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小雜糧營養比較全面、豐富、均衡,既是廣大居民傳統食糧,又是保健食品資源。雜糧古稱五谷,中醫古籍《黃帝內經》記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小雜糧的某些微量元素,如鐵、鎂、鋅、硒等含量要比其他糧食較多,鉀、鈣、維生素e、葉酸、生物類黃酮等含量也比其他糧食豐富。這些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和價值是相當大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發達國家出現的一些富裕型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勢態。這些疾病的發生都與膳食結構中高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及缺少某些維生素、無機鹽、膳食纖維等因素有密切關系。由于小雜糧在平衡居民膳食、促進人體健康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作為藥食同源的新型食品資源,在現代綠色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國際農業營養及衛生組織認為:蕎面對控制糖尿病有一定的功效;燕麥可降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平衡血糖,給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甘薯則有健胃通氣防癌抗癌等功效。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這些雜糧具有低糖分、高營養、富含膳食纖維等特點,滿足了現代人既要吃飽吃好,還要吃出營養價值的要求。由于雜糧的藥食兼用功能,不但迎合了國內外消費者“回歸自然”的健康要求,而且雜糧能磨成面做成各類精美特色的點心,比起精米精面更是別有風味。所以,廣大農民群眾及不少涉農企業對小雜糧的生產與開發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世界雜糧看中國,中國雜糧看山西,山西雜糧看忻州。忻州小雜糧種植品種多達幾十種,悠久的種植歷史、傳統的經營方式、特有的地理氣候、豐富的農耕文化,為忻州小雜糧生產創造了獨特的條件。小米、高粱、燕麥、蕎麥、綠豆、馬鈴薯等品種一直受到國內外市場的青睞;紅蕓豆、紅小豆等品種則是出口創匯的主要糧食品種,在省內外各項博覽會上獲得較高聲譽。近年來,忻州小雜糧種植面積穩定在320萬畝以上,總產量60萬噸以上,均為全省第一。主要小雜糧產品可簡稱為:一薯,即馬鈴薯;三麥,即莜麥、蕎麥、藜麥;四米,即小米、糜米、黃米、甜糯玉米;五豆,即紅蕓豆、綠豆、大豆、蠶豆、豌豆。在全市范圍內逐步形成九大雜糧示范片(帶)區:一是以紅蕓豆為主的岢嵐、神池、五寨雜豆高產示范帶區;二是以雜交谷子為主的偏關、神池、五寨谷類高產示范帶區;三是以定襄為主的滹沱河流域邊坡丘陵地區谷子、大豆高產示范帶區;四是以管涔山區為主的豌豆、蠶豆高產示范片區;五是以靜樂為主的燕麥高產示范片區;六是以黃河沿岸丘陵地區為主的糜黍、綠豆高產示范片區;七是以繁峙、代縣為主的糯糜子高產示范片區;八是以忻定原盆地、五寨川地為主的優質甜糯玉米示范片區;九是以“西八縣”、五臺縣為主的馬鈴薯高產示范帶區。近年來,忻州小雜糧獲得了“一都四鄉”的美譽,先后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忻州市為“中國雜糧之都”,岢嵐縣為“中華紅蕓豆之鄉”,靜樂縣為“中國藜麥之鄉”,神池縣為“中國亞麻籽之鄉”,五寨縣為“中國甜糯玉米之鄉”。全市先后申報并獲得小雜糧認證產品有280多個,相應建立雜糧“三品”生產基地110余萬畝,特色加綠色的品牌產品正在享譽全國。
目前,忻州小雜糧的加工主要集中在初加工、粗加工及原糧的包裝上,深加工、精加工方面做得不夠,有待提高。注重小雜糧產業既是對自身優勢的發揮,豐富廣大消費者的“糧袋子”,又能通過糧食交易等特色平臺提升小雜糧在國際內外的知名度,帶動雜糧產業發展,豐富百姓的“錢袋子”。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利用媒體加強宣傳,把建設小雜糧市場作為發展和打造農業優勢產業來抓,在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和鄉村振興戰略中,積極組織農業及涉農部門對農村種植業結構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利用農業資源區劃成果,因地制宜發展小雜糧生產,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
小雜糧大多種植在生產相對落后地區,在生產過程中,施用化肥農藥較少,產品質量較為保證,可稱得上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因此大多小雜糧是綠色保健食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小雜糧也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產品,并一直以原糧出口為主,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港澳及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此外,我國小雜糧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市場,其中蕎麥、豆類產品價格僅為國際市場的10%,在國際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世界小雜糧種植面積較小,生產總量有限,同時由于小雜糧生產的地域性和勞動密集型等特點,據專家預測在今后較長時間內,世界優質小雜糧將供不應求。“順優勢而發展,應需求而開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小主體配得上大產業,忻州小雜糧產業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寬。發展小雜糧生產不僅會擴大我國農產品貿易,增加出口創匯,同時也給貧困地區農民增加一定收入,有利于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
忻州小雜糧由于受長期粗放式經營、深加工產品較少等因素制約,生產相對落后,平均單產量較低,而且大部分是自給自足為主,與潛力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的缺口,具有很大發展空間。一方面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善,小雜糧藥食兼具的價值迎合了現代市場的發展需求,因此市場對小雜糧的需求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糧食生產由過去的供不應求轉向相對過剩,城鄉人民為了改善和調劑生活,對小雜糧的需要也日益多了起來。加之一些地方在加快發展畜牧業生產和工業生產中,對小雜糧的需要量也逐年增多。
綜觀忻州小雜糧生產與發展,仍然存在規模總量較小、科技含量較低、產業化程度不高、品牌影響力不強、國內外市場占有率不高等問題。為了確實搞好忻州“中國雜糧之都”建設,打造忻州“中國雜糧之都”品牌,明確提出:要抓好“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核心園區建設、國家級雜糧產地交易市場建設、中國雜糧產業優勢區創建、優質雜糧工程示范市創建、“好糧油”示范市創建。按照這個思路,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創新理念,加強宣傳。做大做強小雜糧產業,既要注重規模經營,也要注重產品開發,這樣小雜糧的營養保健價值將得到認識和推廣,產品附加值及經濟收益將大幅度提升。要將主要產區小雜糧產業發展和品牌建設放在注重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環境中來加以認識,將其列入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目標中,從服務“三農”的宗旨出發,下大力氣改善建立小雜糧交易市場的條件。
——科學規劃,突出特色。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龍頭,示范引路,規模種植,系列開發,形成農工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忻州優質雜糧產業鏈。小雜糧市場建設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地規劃好小雜糧市場建設,不但有利于其自身的長遠發展,也有利于小城鎮的快速有序發展。因此,小雜糧市場的規劃應綜合考慮區域地位、交通條件、基礎資源、地理優勢等多方面的因素,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忻州市農業委員會和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共同籌建“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區(中國雜糧產地交易市場)。該園區占地面積1,500畝,預計總投資8億元以上,擬建7個分區(中心)。忻州市供銷社通過調研,下一步擬在五寨縣建設“晉北優質小雜糧交易市場”,目前處于科研論證和場地考察階段。
——整合資源,優化布局。在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的基礎上,必須將現代市場理念靈活貫穿于傳統產業,要以“綠色”帶“特色”。忻州小雜糧生產區基本保持著生態系統的天然本底,具備開發綠色食品的環境條件,制定好適合本地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技術規程和標準,以名牌帶產業。要高度重視品牌效應。忻州優質雜豆及馬鈴薯的原糧外銷量很大,將各類品種及加工產品做成忻州小雜糧的系列性名牌產品。小雜糧不僅是忻州的特色產業,也是大多數地區的特色飲食,在旅游業的開發過程中,將小雜糧特色飲食推進旅游區,入超市、進飯店,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支持供銷合作社、各類小雜糧生產、加工、流通、倉儲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農村種植大戶等社會組織和專業人才,做好雜糧生產、收購、儲備、加工、運輸、銷售各個環節的有效融合。培育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以點帶面加快雜糧的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提升優質雜糧交易市場的系列化經營規模和現代化流通水平,逐步形成上下聯合、內外合作、共建共享的市場格局。要利用農村電子商務網絡,構建產地交易、網上交易、終端交易、展會交易、跨境交易“五位一體”的模式,推進優質小雜糧交易市場提檔升級,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信譽度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優質雜糧品牌,進一步提升忻州小雜糧在國內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多方融資,尋求合作。面對小雜糧市場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增加市場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在積極爭取上級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扶助資金的同時,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制,將招商引資與小雜糧市場建設兩者結合起來,創新投資的渠道與形式。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市場建設原則,采取政府引導、部門領辦、社會力量共建、大力吸引民間投資的模式,加大小雜糧交易市場建設的力度。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改革配套措施,在土地審批、工商登記、財稅減免等方面提供方便和優惠。
——完善制度,規范管理。一要加強指導,發揮政府職能,加強對市場的日常監管,對交易中的違法行為予以處罰和糾正,保持良好的市場經營秩序,促進忻州經濟的快速發展;二要完善制度,保證入市產品和進貨渠道的質量,創建安全便捷的消費環境,對小雜糧交易市場銷售的產品要經過合格的檢查認證,確保廣大人民群眾消費安全;三要監管到位,進一步加大對交易市場的監管和服務力度,不斷規范交易行為,完善市場設施。市場內經營戶要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作用,加強行業自律,辦好管好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