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春
【摘要】目的 分析經皮胸腔置入細導管負壓吸引對自發性氣胸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本院胸外科接收的自發性氣胸患者11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8例,對照組實施傳統閉式引流進行治療,觀察組實施經皮胸腔置入細導管負壓吸引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自發性氣胸患者采用經皮
胸腔置入細導管負壓吸引治療效果確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康復,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經皮胸腔置入;細導管;負壓吸引;自發性氣胸
【中圖分類號】R56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2..01
自發性氣胸是胸外科常見的一種急癥,主要由于肺部發生病變導致胸膜發生破裂,肺部內空氣進入胸膜腔,使得胸膜腔內部積聚大量空氣,從而引發自發性氣胸,臨床常表現為呼吸功能障礙、心部疼痛等癥狀,需要進行臨床緊急處理,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給患者帶來不良的結局[1]。基于此,本研究對觀察組58例自發性氣胸患者實施治療經皮胸腔置入細導管負壓吸引治療,旨在為降低自發性氣胸治療過程中減少患者痛苦提高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本院胸外科接收的自發性氣胸患者11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8例。其中,對照組男36例,女22例,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48.5±27.5)歲;觀察組男34例,女24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48.5±26.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閉式引流進行治療,于患者鎖骨與患側第2肋間交接處行切口約1 cm,插入16號帶針胸管后與水封瓶連接。
觀察組實施經皮胸腔置入細導管負壓吸引治療:(1)對患者進行CT檢查對穿刺點進行評估、確認,將第二肋骨間、鎖骨中線位置交接點作為穿刺點并標記;(2)指導患者平躺于手術臺,對需要穿刺的部位進行常規消毒后,使用利多卡因實施局部麻醉,將穿刺套管針刺入胸腔壁層胸膜后,一邊穿刺一邊回抽注射器,待注射器抽出氣體后將J型軟頭導絲插入胸腔并固定、拔出套管針,沿著導絲將細導管或中心靜脈導管插入胸腔后將導絲抽出,使用注射器對中心靜脈導管進行抽氣檢測,確認回抽有氣體后將滑動夾關閉,然后將導管固定在皮膚上后與壓吸引器連接,進行10~15 cm H2O負壓持續吸引治療,調壓范圍保持5~20 cm H2O。
1.3 療效評價與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自發性氣胸治療效果,肺復張完全,肺部氣體全部消失為治愈;肺復張實現大部分,肺部氣體大部分消失為有效;肺部氣體少量消失或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通氣各項指標無任何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經分析,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55%顯著高于對照組72.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1。
3 討 論
自發性氣胸是由于肺部突然收到極大的壓力與刺激,使得肺組織以及胸膜破損,肺部、支氣管內的氣體大量進入到胸腔所導致,嚴重時會給患者生命安全帶來威脅,自發性
氣胸的治療應以實現肺復張、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為主[2]。
目前,臨床中胸腔引流治療是治療自發性氣胸的常見方式之一,在臨床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但傳統閉式引流術中置入的導管較粗,置管時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創傷,不利于預后,并且采用粗管長期持續引流容易導致患者在置管期間出現感染等相關并發癥的情況。近年來經皮胸腔置入細導管負壓吸引是臨床中全新的治療方法,有效改善了粗導管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本研究給予觀察組患者實施經皮胸腔置入細導管負壓吸引治療方案后治愈率較高,與王志剛[3]等人研究結果相符,有效改善了患者臨床癥狀,提高了治療效果,促進了預后。
綜上所述,經皮胸腔置入細導管負壓吸引治療自發性氣胸較傳統閉式引流的治療效果更為理想,有效促進了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縮短了肺復張時間、促進了肺部氣體的消失,促進了預后從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臨床價值較高,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周金山.經皮胸腔置入細導管持續負壓吸引治療自發性氣胸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9):11-12.
[2] 張小兵.經皮穿刺胸腔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治療胸腔積液臨床療效分析[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6,10(2):153-154.
[3] 王志剛,倪 鷹,牛忠山,等.胸腔閉式引流加持續負壓吸引運用于自發性氣胸治療的效果探討[J].醫藥前沿,2016,6(36):203-204.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