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寧
摘 要:陶藝教育進入中學課堂,目的在于學習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通過陶藝學習制作開發學生的大腦,使學生在陶藝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挖掘自我創新的潛能,豐富學生們的想象力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在創造性思維方面能有所提高。但在陶藝課堂實踐中也產生了系列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陶藝制作環節的繁瑣,導致學生的課堂時間不夠無法完成一件作品;其次,同學對陶藝材料不熟悉,容易造成陶土資源的浪費。由于教材有限,大多學生首次接觸陶藝也比較茫然,導致作品人云亦云,缺乏新意和創造力。
關鍵詞:陶藝課程;必要性;課堂分配;資源;完善策略
陶瓷藝術在中國有著近萬年的歷史,陶藝教育為當代的美術課程不斷注入新能量,多數學校開設陶藝課程。雖然陶藝課程進入中學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但開設陶藝課程的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冒出,這些學校主要集中在一些發達地區。陶藝作品可塑可感,可滿足學生創造實物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從陶藝作品制作過程中的揉土、塑造、上釉、進窯、燒制,到成為成品,這是一個是漫長的蛻變過程,作品最后成型的不確定性能給學生一種期待感,是普通美術課堂用畫筆在紙上畫畫所無法感受的。陶藝是對陶土的再次揉捏塑造的過程,其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甚至是工藝制作技術于一體,是一種不局限于重塑的獨特藝術,有著其深深的魅力。通過揉捏、塑造、雕刻、繪制等工序,結合其他藝術表現方式的融會,使陶藝作品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百花齊放百鳥爭鳴般展示出來。
一、陶藝教學進入中學課堂的必要性
陶藝是一門具有濃厚中華民族氣息的藝術,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陶藝教學進入校園已經不是一件稀罕事兒了,成為學校中的特色課程,美術課堂中的新成員。在陶藝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主導者引導學生學習陶藝課程。在學校的陶藝教學中,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學習中國的陶藝文化的發展史、演變史,已達到學習和傳承中國陶藝文化為目的。陶藝教學在無形中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不但使學生的創造思維得到開發,并且能讓學生對此產生好奇,用心去學習去探索,對陶藝深邃文化進行一個探究。陶藝教學不但可以為學生帶來美術學習中的審美、造型等知識,更能傳授給學生更多課外的知識,使學習不再拘束于美術課本中。但由于陶藝課程作為新內容出現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陶藝教學的方式,才能盡最大所能上好陶藝課,讓學生在陶藝課中學有所成。目前中學美術教育的發展已經成型,陶藝課程打破了美術課堂的傳統,化解了美術課堂缺乏特色的難題,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中學美術的陶藝課堂。
二、中學陶藝教學的重要意義
中學階段,由于課業負擔重,升學壓力大,美術課成為大多數學生放松的課程。正是這個學生學習的契機,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在陶藝中得到放松,感受學習的快樂。
從前的美術教學通常注重的方面為某一知識或技能的傳授,著重點為學生是否已經掌握相關內容和技能,而未能對學生的心理和想法進行深入的探究。但陶藝課堂的教學則能打破此常規,能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并讓學生在動手中體驗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情趣和身心的愉悅。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泉,學生們更可在藝術中感受生活,挖掘生活有趣的一面。陶藝教學是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注重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學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陶藝對于學生來說應當是一門輕松而愉悅的課程。
中學陶藝課旨在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對中國的陶瓷藝術傳統進行了解,感受其中蘊含著的獨特美感。陶藝具有實用性與觀賞性為一體的獨特藝術形式,通過陶藝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和陶瓷藝術自身的藝術魅力和藝術情趣,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向美、向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
三、中學陶藝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一)陶藝課堂的教學資源的問題和解決策略
由于多數學校的陶藝課程為校本特色課程,陶藝課程作為新鮮課程因而在陶藝教學課程中并沒有專業的課本,多數依靠課堂中ppt的放映和教師的講解。教師在陶藝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按照中國陶藝的歷史基本原理進行講解,使用的教學材料比較具有代表性,因此學生們所學習到的陶藝知識屬于一個比較片面和零碎的部分。學生進行陶藝創作的過程中,諸多學生大多是根據ppt放映的內容或是教室中擺放的陶藝作品進行模仿或稍作改動進行重構,學生的創造能力沒有得到挖掘和開發,往往最后的作品缺乏創造性。部分學生也處在較盲目的創作狀態,時常人云亦云。由于大多數學生為第一次接觸陶藝,學生對材料的不熟悉,學生們在短時間內難以構思出自己要做的陶藝作品,學習較為被動,僅有較少的人能當場在課堂中完成成品。陶藝課的開課時間不長,教師在陶藝技能上也未受過專業系統的訓練,在普及和推廣方面同樣面臨著一些家長的質疑。
如何更好地解決陶藝教學的資源問題,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形成一定的審美意識呢?筆者以為,需要加強對陶藝教材編寫的研究,對陶藝的歷史和文化、陶藝的制作工序等進行詳細的說明,有助于學生制作過程中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制作出有創意的作品。其次,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通過查找資料、短期進修等手段來完善自身的專業素養,有利于陶藝教學的質量提升。
(二)陶藝課堂存在的時間不足的問題及改善策略
多數學校的陶藝課程為體驗課,只在開設一段時間的陶藝課程上,學生不能系統完整地對陶藝進行學習。中學課外活動較多,陶藝課一旦和其他活動發生沖突,會導致學生對陶藝課程所學內容遺忘。剛開課教師通常會介紹中國陶藝的演變以及工具的使用,并讓學生感受陶土的變化以及使用的方式,根據教師所指點的捏、揉、拍、擠等技法,經過切泥、捏泥到上色等制陶程序。教師通常無法在課堂中詳細講解陶藝理論體系。學生由于每節課課堂時間有限,要花費較多時間準備工具、陶土材料等,下課前還要花費較多時間收拾工具、清理教室。這樣課中用于陶土制作的時間就不多了,由于陶土的特殊性,學生很難利用一節課有限的時間制作一件復雜和完美的作品,陶藝教學的課堂效果因而大打折扣。
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解決陶藝課堂時間問題的最有效方法。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個人認為,首先將學校一周兩節美術課調整在一起形成連堂課,這樣課堂教學的時間就比較充分,在創作前不再是匆忙思考,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構思,也可以和同學進行討論,教師也可以走動傾聽學生的構思并提出意見幫助學生改進,更好地完成作品。最重要的是學生也能有充沛的時間進行自己的陶藝創作,來不及完成的陶土不再被浪費,可以細心去完成一個作品。其次,陶藝課堂結束后的陶藝器材的收拾,也有了較為充裕的時間,不但保證了陶藝器材為下一班級的堂課使用效果,還能延長陶藝器材的使用壽命。陶藝課能完整上完的前提是一定要確保美術課能按照安排的按部就班的進行,課業的繁重和學業的壓力以及讓學生感到無形地壓力,而美術課正是學生可以放松的一個課程,陶藝課更是能挖掘學生的潛能開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陶藝課堂的陶土資源問題及解決策略
陶土干了之后是無法使用的,有些學生創作目的沒有得到明確,缺乏新意,課程結束時往往造成陶土資源浪費。部分同學在陶藝作品捏塑時沒有注意用泥漿銜接,因而導致作品晾干時作品開裂或是部分地方進行脫落,而此情況在之后是無法修復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對陶土資源造成了浪費。在上釉環節中,大多學生對制作及上色的過程不熟悉,很多作品在燒制過程中都會剝落損毀,一般只有百分之七十的作品能夠完整面世,其中大部分作品在釉的顏色上會與學生的心理預估出現差異。由于陶藝課程安排少,陶藝教室的使用頻率不高,大多時間為封鎖未開放,但由于投入了巨大的金額,在使用度和利用率上應當有所提高。
學校對于陶藝教室的投入巨大,但由于課程安排少陶藝教室時常封鎖,造成了一定資源的浪費。若是開設陶藝班,陶藝興趣小組等,可以讓一些喜歡陶藝的同學在課余時間也能充分感受到陶藝創作給他們帶來的樂趣,同時亦可開放給學校教職工和教職工子女,讓他們在課余之時也能感受到陶土為他們帶來的快樂。
四、陶藝課堂為學生帶去的額外收獲
陶藝課走進校園為學生帶去的收獲是無法估量的,通過教師正確的陶藝教學,可以強化學生們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實踐力和靈活性。不但開發了學生的潛能,更是在提倡個性化的今日讓學生可以發展個性,提高創新力、實踐力和創造力。陶藝是傳統陶瓷生產的同胞兄弟,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建立在其中的藝術,是以培養學生的欣賞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為主要目的。陶藝有著其自身的表現手法,而每個學生在其中通過自己的巧手賦予了其獨特的生命和語言,對陶藝課的是否開展提出相應表現力。教學是從不停止腳步的,每個學校應根據自身學校的資源和條件的建設方案,倘若在師資、硬件資源和軟件教學資源情況都匱乏的狀況應當慎重考慮。而倘若學校擁有條件,但教師對此不夠上心,沒有創新思想和超前的意識,學校提供的條件再好也無法讓其發揮出有效的作用。陶藝課程已經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眾多家長也開始接受這一新型的為孩子帶來歡樂的課程,但陶藝教學進入初中課堂的的推廣和改進任重而道遠,望隨著時代的發展陶藝課程可以開展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熊巖.陶藝教學之我見[J].科技信息,2013,(23):327-327.
[2]趙少鋒.生活是藝術的源泉[J].科技信息,2010,(08):141-141.
[3]都興麟.創新思維下的中學陶藝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01):159-159.
作者單位:
集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