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岑 包國強 方彪 曹銀爐
【摘要】目的 探討自身免疫在慢性心力衰竭(CHF)心肌損傷中的機制及重組人腦利鈉肽干預作用。方法 選取符合Framingham診斷標準的CHF并且按NYHA心功能分級在Ⅲ級或Ⅳ級的患者68例及同期住院無心衰患者31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和rhBNP組,各34例,rhBNP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rhBNP,應用放射免疫法測所有入選者治療前及治療后8周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a)、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L-6)。同時采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PT-PCR)方法檢測血清HSP70、HSP22mRNA表達,彩色超聲多普勒測定左室射血分數(LVEF)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
結果 治療八周后rhBNP組較常規組相比HSP22 mRNA的水平升高,而TNF-a、IL-1β、IL-6及HSP70 mRNA水平明顯下降,同時rhBNP組LVEF有所提高(P<0.05),但LVEDd則無相關(P>0.05)。結論 免疫系統的激活及持續的自身免疫損傷在CHF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rhBNP除具有能通過擴張動脈和靜脈、增加鈉的排泄,可能還具有調節免疫系統,拮抗免疫炎癥心肌損傷的作用,延緩了慢性心力衰竭發展。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免疫反應;心肌損傷;重組人腦利鈉肽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2..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癥候群,發病機制中存在神經內分泌過度激活、炎癥和氧化應激相互作用,神經內分泌系統形成相互調節的網絡,共同參與慢性心衰的發生發展。重組人腦利鈉肽(rhBNP)治療心衰具有較好的療效和安全性,并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本文旨在觀察rhBNP對慢性心衰患者炎癥因子、心肌免疫損傷及心臟功能的改變,探討CHF免疫調節治療的新方法。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與方法
選擇2016年內符合Framingham診斷標準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按NYHA心功能分級在Ⅲ級或Ⅲ級以上,病史1年以上,其中,男41例,女27例,平均年齡(74.5±8.2)歲。基礎心血管疾病史:冠心病27例、高血壓20例、擴心病7例、退行性心臟瓣膜病14例,按NYHA評定心功能分級,心功能Ⅲ級51例,心功能Ⅳ級17例。另選取同期非心衰老年患者31例為對照組。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選CHF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34例和rhBNP組34例,均行常規抗心衰治療,rhBNP組加用rhBNP(商品名:新活素,西藏藥業),初始負荷劑量:1.5~2 g/kg靜脈推注,隨后以0.0075~0.01 g/(kg·min)持續靜脈滴注,0.5~1.5 mg/次,1次/周,共使用八周。
1.3 觀察指標
1.3.1 所有入選者治療前及CHF患者治療八周后采用
PT-PCR檢測血清HSP70、HSP22 mRNA表達:采集患者肝素抗凝血樣2 mL,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總RNA,逆轉錄成cDNA。
1.3.2 TNF-a、IL-1β、IL-6的測定: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70℃保存,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各組TNF-a、IL-1β、IL-6含量。
1.3.3 同時采用Philips iE33彩色超聲心動圖測定LVEF、LVEDd。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各組患者血清指標及心臟結構與功能比較
rhBNP組及常規組與對照組相比各指標均有差異(P<0.05),而兩組之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8周后,rhBNP組較常規組相比HSP22 mRNA、LVEF水平升高,而HSP70mRNA、TNF-a、IL-1β、IL-6 水平下降,但LVEDd無明顯相關(P>0.05)見表2。
3 討 論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體內TNF-a、IL-1β、IL-6等炎癥因子明顯增高[1]。炎癥和氧化應激作用致內皮細胞數量下降、收縮功能受損,心肌凋亡,使心功能進行性惡化[2]。HSP70為重要應激保護因子,通過穩定細胞膜、恢復
Na-K-ATP酶活性等多途徑保護心肌細胞[3]。高水平的TNF-α可刺激HSP70過渡表達抑制心肌細胞凋亡,rhBNP 組HSP70下降可能與TNF-α因子及心衰癥狀改善后的應激作用減弱相關。HSP22的過表達存在于各種急、慢性心臟疾病中,HSP22可激活心肌 AMPK等通路保護缺血心肌,rhBNP可適度提高HSP22表達水平,可能有利于心肌細胞生存,但也需要注
意HSP22在凋亡方面調節作用具有雙重性,需要進一步研究。
rhBNP的主要藥理作用是擴張動、靜脈,降低心臟前、后負荷,排鈉利尿作用、抑制RAAS系統,改善心衰患者的血流動力學障礙,延緩心肌重構。補充外源BNP可迅速改善CHF患者臨床癥狀、降低死亡率。盡管炎性因子參與心衰的病理過程,但還缺乏抗炎治療有益的臨床證據。免疫吸附、免疫調節等措施雖安全,但結果并不令人滿意。本研究發現rhBNP不但改善CHF患者心臟收縮功能,同時可降低了炎癥因子及HSP70mRNA及表達,提高了熱休克蛋白HSP22水平,阻斷了CHF病程中過度免疫炎癥反應和免疫損傷,擴展了CHF的治療手段。
綜上所述,在CHF發生、發展過程中涉及到炎癥因子和自身免疫機制,rhBNP作為新型抗心力衰竭藥物,不僅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動力學,同時抑制炎癥因子,激活心肌應激保護蛋白,防止心肌的持續免疫損傷,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rhBNP對心衰患者免疫系統作用的分子機制。
參考文獻
[1] Heymans S,Hirsch E,Anker SD,et al.Inflammation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heart failure?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Translational Research Committee of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ur J Heart Fail,2009,11(2):119-129.
[2] Hori M,Nishida K.Oxidative stress and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ling after m yocardial infarction.Cardiovasc Res,2009,81(3):457-464.
[3] Balogh S,Kiss I,Csaszar A.Toll-like receptors: Link between "danger" ligands and plaque instability[J].Curr Drug Targets,2009,10(6):
513-518.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