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瑤
摘 要:近年來,我國鐵路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隨著既有線的不斷提速、新技術裝備的大規模投入使用,我國對新形勢下的鐵路安全有更高的要求。現如今,礦區鐵路安全管理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風險問題也更為突出。因此,文章對安全風險管理在礦區鐵路車務安全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以安全風險管理理論和方法為支撐,依次對礦區鐵路車務段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展開了分析與探討。以礦區鐵路調車脫線事故為例,建立事故樹并通過系統的分析,對引發事故的風險進行辨識。
關鍵詞:安全風險管理;車務段;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U29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8)22-0173-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railway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speedup of existing railway lines and the large-scale use of new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our country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railway safe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Nowadays, the railway safety management in mining area is still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and the risk problem is more prominent. Therefore, the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safety risk management in railway traffic safety in mining area,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afety risk management. In turn, the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control of railway depot in mining area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aking the off-line accident of railway shunting in mining area as an example, the accident tre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risk of the accident is identified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Keywords: safety risk management; vehicle depot; risk assessment
引言
當前的礦區鐵路車務安全管理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及問題,具體表現為:安全管理工作發展還不完善,事故仍時有發生;安全基礎仍不牢固,某些單位仍存在安全死角的現象;部分職工安全責任意識比較淡薄,時不時地存在“三違”現象;此外,既有線提速的持續安全進行,還面臨著一些新情況;大批量新技術裝備的投入使用,仍有大量管理、維修等工作要做,這種運輸大環境下的礦區鐵路車務段的安全管理工作仍存在著許多的困難。礦區鐵路車務段作業安全風險管理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需要用到系統思維的方法,對風險進行準確識別,客觀地評價、預先控制風險,將風險降到最小,達到有效預防事故的目的,從而實現礦區鐵路車務段作業安全。
1 礦區鐵路車務段作業安全風險管理
1.1 車務段作業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所指的是相關工作人員在借鑒經驗與調研的背景下,用多種方法對各個操作單元、重要經營活動以及在主要工作流程中潛伏的或固有的影響礦區鐵路車務段作業安全的各種可能因素展開系統性的科學分析、歸納與鑒別。風險識別為安全風險管理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其辨識的主要內容是要了解和認識車務段安全生產過程中可能引發風險的原因、風險類別以及風險會帶來的嚴重后果。車務段作業的風險識別分為風險資料的收集、風險資料的分析與風險辨識數據庫的建立3個步驟來實現,其常用識別方法主要有因果分析圖法(CCA)、事故樹分析法(FTA)等。
1.2 車務段作業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指的是用風險評估原理,在之前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通過定性與定量等相關技術方法針對鐵路安全生產現狀或者某項工作任務,估算與評價其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進而確定相應的風險指標值,并通過和風險標準的比較來判定鐵路安全風險等級,據此判斷風險是否可被接受,從而制定相關的風險防控措施。在實際車務段作業的安全風險管理過程中,進行精確、定量的風險計算十分困難,所以經常運用定性或是半定量的方法來進行風險計算,主要包括專家打分評估法、LEC評估法、概率危險評估法(PRA)以及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法。
1.3 車務段作業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即以風險識別和風險評估為基礎,對生產過程中的各種風險致因因素,采用有效的防控手段與措施,從而盡可能地消滅風險致因因素或減少風險的危害性。礦區鐵路車務段作業風險控制的主要工作步驟如下:
1.3.1 完善安全風險管理標準和措施階段
(1)在對事故機理和調車事故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
上,辨別風險源,找出管理對象,制定相應的風險源防控標準和以應對措施,確定有關責任人、監督部門和監管人員。
(2)完善安全風險管理標準與管理措施的實施計劃,
從空間、時態等各個方面系統、科學、準確地識別風險。
1.3.2 執行階段:下達文件、職工教育、執行文件三個階段
(1)召開全段管理人員關于安全管理標準和管理措施會議。
(2)一是強化管理人員的培訓,對班組長進行安全風險管理概念、實施內容,風險源的識別與評估的培訓;二是班組長對職工的培訓。作業中加強落實。
1.3.3 檢查階段
(1)內部檢查:車站自行檢查。
(2)管理檢查:對車站進行檢查。認真做好監督、檢查工作,對落實不力的車站加強考核。
2 案例分析
2.1 事故引發的思考
2016年11月24日,淮北礦區3423次列車(機車:9535號,司機:屈令益,副司機:王嘯鵬)牽引K空41輛,7:27分,由湖集站發車開往童亭站,7:37分到達童亭站。7:40童亭站調車值班員下發、傳達調車作業計劃:2-41,1-0,2+41,4-20(對位),3-21(對位)。7:45分開始調車作業。約7:55分當調車作業進行至4-20(對位)時,機后第26位底開門打開與礦方調度絞車鋼絲繩鼻相刮,致K車(車號2010012)脫線。
在礦區鐵路,此類調車脫線事故時有發生,極大的影響了作業安全和企業效益,因此,對礦區鐵路調車脫線事故進行研究是很有意義的。下面建立事故樹并通過系統的分析,對引發事故的風險進行辨識。
2.2 事故樹的編制
根據礦區鐵路調車脫線事故發生后收集到的資料,在進行詳細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調車脫線事故樹如圖1所示。
T-調車脫線;A1-K車底開門打開;A2-調車作業現場監管不力;A3-礦方絞車繩鼻侵入限界;A4-當地農民打開車門清掃煤炭;A5-對位作業中車門被顛開;A6-絞車預留繩鼻過長;A7-礦方司機開動絞車倒繩;A8-車門未落鎖;A9-絞車司機操作失誤;X1-值班人員工作不到位;X2-監管制度缺失;X3-當地農民缺乏安全意識;X4-當地社會治安差;X5-K車車輛故障;X6-絞車司機知識不熟練;X7-絞車司機技術不熟練;X8-作業環境不良;X9-絞車司機視力不好;X10-絞車司機判斷失誤;X11-作業人員不在崗位;X12-作業人員粗心大意。
2.3 事故樹的分析
由于缺乏礦區鐵路調車脫線事故的相關統計數據,無法確定各基本事件的發生概率,因而無法采用定量的方法進行概率計算。所以對于此處的礦區鐵路調車脫線事故樹僅采用定性分析。
(1)求最小割集
割集指事故樹中部分底事件的集合。如果隨意去除一個割集中所含的底事件,則就不會再構成割集,這種割集即為最小割集。較為常用的關于最小割集的計算方法分為上行法與下行法。下面就使用上行法,并運用布爾代數法則進行計算,求圖1事故樹的最小割集。
由此可知,此類礦區鐵路調車脫線事故的發生共有48種模式。
(2)結構重要度分析
在不考慮每個基本事件本身的發生概率的情況下,對礦區鐵路調車脫線事故樹展開結構重要度分析。結構重要度分析所提供的大量有益信息,將有利于避免此類事故的發生,保證礦區車務段調車作業系統的安全。
(3)結論
a.礦區鐵路調車脫線事故樹的最小割集有48個,說明事故的發生途徑很多。事故的主要致因因素可歸納于4個方面:社會人員、調車組人員及設備、調車作業現場監管、礦方絞車司機及其作業環境。根據致因因素采用相對應的防控措施能夠有效避免此類事故的發生。
b.從結構重要度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基本事件X1,X2,X6,X7的結構重要度最大、風險程度相對偏高,對其采取相關防控措施,可以減小調車脫線事故的發生概率。
經事后調查分析,造成淮北鐵運處童亭站“11.24”調車脫線事故的原因大致為:
a.調車組相關作業人員粗心大意,導致事故車輛車門未落鎖,在調車推進過程中被顛開。
b.調車現場監管人員工作不到位,在發現車輛異常時采取措施不及時,違反《站細》:“調車組對位作業前,應確認車門關閉良好”的規定。
c.礦方調度絞車司機業務不熟練,預留的繩鼻過長。并且,在推進對位過程中,絞車司機判斷失誤,開動絞車倒繩致過長的繩鼻侵入限界。違反路礦協議:“甲方有作業時,乙方禁止作業”的規定。
反映在礦區鐵路調車脫線事故樹中,即{X1,X12,X7,X10}這一割集引發了頂事件。
對此,淮北鐵運處車務段應采取相關措施來降低調車脫線風險,更好地防范此類事故的發生:
a.調車作業要分工明確,認真檢查線路、車輛狀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處理措施。
b.推進作業應嚴格控制速度,有關人員應注意觀察、了望,發現問題及時停車處理。
c.嚴格落實值班站長負責制,進一步強化現場管理和作業過程管控,確保現場作業安全。
3 結束語
本文選取了淮北鐵運處車務段為背景,對其調車作業風險管理體系展開了探討與研究,圍繞車務段作業風險識別、評估、控制,建立了一整套科學的動態的風險管理體系。以礦區鐵路調車脫線事故為例,建立事故樹并通過系統的分析,對引發事故的風險進行了辨識,為加強推進安全生產體系在淮北鐵運處的建設,全面提高其安全管理能力給出了參考與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鐵道部政治部宣傳部.安全風險管理大家談[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3:37.
[2]王喜富,黃廣誠,祖華剛.專用鐵路運輸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7-12.
[3]劉新立.安全風險管理(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9.
[4]賈利民.鐵路運輸安全工程[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3:7.
[5]李斯.安全風險管理在米軌鐵路車務安全中的應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
[6]景國勛,施式亮,等.系統安全評價與預測[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9:232-235.
[7]梁斌,王秀峰,董博,等.鐵路運輸處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M].淮北:淮北礦業集團鐵路運輸處,2008:47-54.
[8]Adam Jab?覥oński, Marek Jab?覥oński. Key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in Conducting Independent Evaluations of the Adequacy of the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in Rail Transport.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311-321.
[9]Daivd Elms. Rail safety.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20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