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華
【摘要】目的 研究高血壓患者動態脈壓指數與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的關系。方法 選擇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的患者175例,所有患者均行動態血壓檢測,并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根據血清中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分為高水平和低水平組,比較不同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患者動態血壓相關指標,采用相關性分析探討血清中C反應蛋白和IL-17與動態血壓相關指標的關系。結果 以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中位數分為高水平和低水平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吸煙史、病程、吸煙史、血脂異常發生率對比無差異,C反應蛋白高水平組患者24 hMDSBP、24 hMDBP、24 hMPP、PPI分別為139.8±12.5、89.6±11.8、71.6±7.8、0.66±0.08明顯高于C反應蛋白低水平組患者IL-17高水平組患者24 hMDSBP、24 hMDBP、24 hMPP、PPI分別為137.9±12.7、88.5±7 .5、75.8±10.6、0.59±0.06明顯高于低水平組患者C反應蛋白和IL-17均與24 hMDSBPP、24 hMDBP、24 hMPP、PPI呈正相關(P<0.05)。結論 高血壓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與患者動態血壓指標密切相關。
【關鍵詞】動態脈血壓;高血壓;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17
【中圖分類號】R5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5.14..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住院原發性高血壓患者175例,本研究中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參照中華醫學會指定的相關診斷標準;入選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知情同意本研究;②依從性好,能完成隨訪;③患者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出現嚴重高血壓并發癥包括高血壓腎病、高血壓視網膜病變、高血壓心臟病等;②患者存在精神異常或孕婦、哺乳期不能配合研究;③發生過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心腦血管事件的患者;④近期存在輸血、感染或其他可能影響血清中炎癥因子水平疾病的患者;⑤惡性腫瘤患者;本研究中男92例,女83例,平均年齡60.2±6.6歲,體重指數(21.6±1.8)kg/m2。所有入組患者均取得本人及家屬的知情同意,本研究獲得我院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1]。
1.2 動態血壓檢測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DS-250型全自動血壓檢測儀(日本尼式)進行血壓監測,將血壓監測儀袖帶固定于患者左側手臂,并對患者進行動態血壓相關相關知識的宣教。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分為白晝血壓和夜間血壓監測,白晝時間為6:00~22:00[2],夜間時間為22:00-次日6:00,均為每隔20或30 min測量一次血壓,收集24小時動態血壓結果,血壓測量有效率需達到80%以上(有效數據定義為測量結果在患者實際血壓的合理范圍內),由動態血壓檢測儀連接計算器直接計算24小時平均收縮壓(24 hMSBP)、24小時平均動態舒張壓(24 hMDBP),24小時平均脈壓(PP)=24小時平均收縮壓-24小時平均動態舒張壓,動態脈壓指數(PPI)=24小時平均脈壓/24小時平均收縮壓[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有意義[4]。
2 結 果
2.1 不同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以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中位數分為高水平和低水平組[5],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吸煙史、病程、吸煙史、血脂異常發生率對比無差異,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不同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患者動態血壓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以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中位數分為高水平和低水平組,C反應蛋白高水平組患者24 hMDSBP、24 hMDBP、24 hMPP、PPI分別為139.8±12.5、89.6±11.8、71.6±7.8、0.66±0.08明顯高于C反應蛋白低水平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IL-17高水平組患者24 hMDSBP、24 hMDBP、24 hMPP、PPI分別為137.9±12.7、88.5±7.5、75.8±10.6、0.59±0.06明顯高于低水平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 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與患者動態血壓相關指標的關系
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關性分析探討C反應蛋白和IL-17的相關性,結果發現C反應蛋白和IL-17均與24 hMDSBPP、24 hMDBP、24 hMPP、PPI呈正相關(r分別為0.456、0.658、0.763、0.638和0.484、0.678、0.783、0.678)(P<0.05)。
3 討 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高血壓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導致高血壓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與患者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5]。高血壓的發生可誘導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發生,誘發冠心病、腦卒中等并發癥。血壓水平是反應患者高血壓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但是隨機血壓水平容易受患者心情、身體狀態的影響。動態血壓監測能反應患者血壓動態水平變化,有助于反應高血壓患者血壓的真實情況,能反應高血壓患者病情嚴重程度。
高血壓患者存在炎癥狀態,炎癥狀態程度與患者高血壓水平密切相關,高血壓患者炎癥反應程度能反應高血壓病情,血壓中C反應蛋白是重要的炎癥因子,研究提示高血壓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與患者血管內皮損傷程度密切相關與患者頸動脈病變程度密切相關,IL-17是淋巴細胞分泌的重要細胞因子,IL-17含量上升促進炎癥瀑布形成、促進血管局部損傷情況。
動態血壓是患者24小時血壓的變化規律反應患者血壓的臨床特點,加強患者血壓管理是高血壓治療的重要內容,血壓是由平均動脈壓和脈壓構成,平均動脈壓主要受心室射血分數和外周阻力的影響,而脈壓主要是受動脈彈性和脈搏折返波影響。脈壓隨著患者血管彈性變化而發生節律性變化與患者血管狀態密切相關,脈壓指數(PPI)作為反應機體患者血壓的重要參數,是反應患者血壓的重要臨床參數,范圍在0~1之間,數值約接近1于患者血管順應性越差,與患者心腦血管事件密切相關,本研究證實了高水平C反應蛋白和IL-17患者PPI指標更高,這就提示患者炎癥狀態與脈壓更高,這就提示炎癥水平能較好的反應機體血管損傷狀態,能反應高血壓患者病情。
高水平的C反應蛋白和IL-17患者24 hMDSBP、24 hMDBP、24 hMPP均明顯更高,24 h24 hMDSBP、24 hMDBP、24 hMPP能反應機體真實狀態的血壓狀態。這就證實了炎癥狀態與血壓水平的良好相關性,進一步采用相關性分析,結果提示C反應蛋白和IL-17與患者動態血壓相關指標、高血壓病程成正相關。這就意味著血清中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能反應高血壓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動態血壓是高血壓的病情程度的重要表現,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本研究證實患者C反應水平和IL-17水平與患者動態血壓水平密切相關,密切監測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和IL-17水平能反應高血壓病情程度。
參考文獻
[1] 索紅亮,王碩仁,吳愛明,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液炎癥狀態下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其相關中醫證候的研究[J].北京中醫藥,2009,28(3):175-178.
[2] 李 華,龔艷春,郭冀珍,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亞臨床炎癥狀態[J].上海醫學,2004,27(6):386-388.
[3] 鄭紅梅,杜雪平.社區規范化管理對高血壓患者血壓及并發癥的影響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4,(29):3421-3424.
[4] 周艷英,江雪燕,馬曉棠,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左心功能的相關性分析[J].上海預防醫學,2015,(7):406-408.
[5] 楊連招,楊 永,張 瑛,等.老年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現狀及干預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29):3619-3623.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