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松
【摘要】目的 比較在治療結腸癌中采取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開展手術治療的結腸癌患者60例,依據手術模式的不同進行分組,參照組開展開腹手術,實驗組開展腹腔鏡手術,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差異。結果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與參照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應用于結腸癌中的效果均比較顯著,但腹腔鏡手術更具優勢。
【關鍵詞】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結腸癌
【中圖分類號】R735.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6.16..02
本文選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開展手術治療的結腸癌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評估且研究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開展手術治療的結腸癌患者60例,依據手術模式的不同進行分組,一組納入30例,參照組男女比15:15,年齡取值范圍為37歲至70歲,中位年齡(43.56±3.33)歲;實驗組男女比16:14,年齡取值范圍為36歲至71歲,中位年齡(44.02±4.01)歲。驗證分析兩組結腸癌患者基礎信息,(P>0.05),組間數據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實驗組患者開展腹腔鏡手術,建立二氧化碳氣腹,維持13~15 mmHg氣腹壓力,選取合適的腹壁位置行一切口,長度大約為5~6 cm,置入操作器械和腹腔鏡,檢查患者腹腔內實際情況,對腫瘤位置、大小、轉移情況進行明確,將結腸系膜、側腹膜、網膜等進行游離,游離結腸系膜到腫瘤血管根部,提拉腫瘤以及附近腸管到切口之外,于直視環境下對腸管系膜以及周圍血管進行離斷,之后將根部腸系膜血管進行離斷,予以淋巴結清掃處理,如患者存在結腸肝曲腫瘤,一并切除患者的胃網膜右部血管以及幽門下淋巴結,采取吻合器吻合術、手術吻合處理切除的腸管。
參照組患者開展開腹手術,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尋找病變組織,選取患者取病灶位置,以合理位置實施切除處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觀察兩組結腸癌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腸梗阻)、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涉及的60例結腸癌患者全部采取SPSS 19.0軟件處理所有的數據資料,以率(%)的形式表示兩組結腸癌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采取卡方檢驗,以(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兩組結腸癌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采取t檢驗,P<0.05,統計學具有研究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研究實驗組和參照組結腸癌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實驗組結腸癌患者并發癥發生例數為1例,為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3.33%,參照組結腸癌患者并發癥發生例數為7例,1例吻合口出血、5例切口感染、1例腸梗阻,并發癥發生率23.33%,x2=5.1923,P=0.02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研究實驗組和參照組結腸癌患者各項指標
實驗組結腸癌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與參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結腸癌疾病近年來患病率呈現出不斷增加的發展趨勢,成為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二位[1],目前在研究結腸癌時還沒有獲得明確發病機制,一般認為該疾病和胃腸蠕動速度降低、攝入毒素具有一定關系[2]。開腹手術具有出血多、創傷大、恢復慢等缺陷。腹腔鏡手術是近年來應用的全新手術模式,屬于微創手術技術,獲得廣大醫師和患者的認可,具有恢復快、創傷小、出血少等優勢[3]。
此次數據表明,實驗組和參照組結腸癌患者在并發癥發生率、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等指標方面具有顯著分析差異。
綜合以上結論,將腹腔鏡手術應用于結腸癌中相比較開腹手術的作用更明顯,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出血量,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卜 寧.結腸癌根治術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長期療效和安全性比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1):114-115.
[2] 何 毅,張 鴻,何東生.腹腔鏡根治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科技通報,2017,33(3):81-84.
[3] 耿 翔,楊豪俊.腹腔鏡根治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109-111.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