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強
【摘 要】 目的:總結腹腔鏡手術診療消化道穿孔(gastrointestinal perforation,GP)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56例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消化科接受診療的GP患者為研究對象,期間28例患者接受開腹手術,列為對照組;28例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列為觀察組。通過對比二組的臨床情況來分析兩種手術的臨床價值。結果: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腸道恢復時間以及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P<0.05),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腹腔鏡手術應用于GP診療中,可顯著縮短治療時間,減少并發癥,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對臨床治療風險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GP 開腹手術 腹腔鏡手術 臨床價值
消化道穿孔(GP)即胃腸道穿孔,病理特征主要為外傷、潰瘍、炎癥或腫瘤,是因潰瘍逐漸加深,穿透肌層,最終穿透十二指腸壁而引起的穿孔現象[1]。從病理上看病情十分危急,建議盡早診療,但診療的價值高低取決于手術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常規開腹手術相較于腹腔鏡手術,其治療水平有所欠缺,先進性不足。本文現以56例GP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的臨床情況,以證實后者在GP診療中的優越性。詳細研究過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56例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消化科接受診療的GP患者為研究對象,期間28例患者接受開腹手術,列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9例,女性格9例,年齡最小者25歲,最大者67歲,平均年齡為(38.1±5.5)歲;28例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列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0例,女性格8例,年齡最小者25歲,最大者70歲,平均年齡為(40.2±6.7)歲。經統計學分析可知二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開腹手術的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如下:首先選擇切口位置,于患者右上腹直肌行切;其次實施常規消化道穿孔修補術;然后待手術結束后,放置引流管引流。
1.2.2 腹腔鏡手術的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如下:首先采用氣管插管全麻,取平臥位,頭高足低,建立氣腹,維持13-15mmHg腹壓;其次選擇切口位置,于臍下橫切,切口長度為10mm;然后通過置入10mmtrocar建立觀察孔,以便于腹腔鏡置入后觀察術野;然后將2個5mmtrocar置入右肋麥氏點,將1個10mmtrocar置入左肋麥氏點,在右上腹操作孔內置入沖洗吸引器,推開肝臟,充分暴露穿孔部位,及時清理滲液[2]。在麥氏點置入無創抓鉗便于抓持牽引,在左上腹操控孔的觀察下,采用持針器夾持帶針可吸收線沿穿孔邊緣外開mm,病灶部位以與消化道縱軸垂直的角度,采用3-0可吸收線縫合,在穿孔部位以橫向方式縫合1-3針,線頭打結后 采用大網膜覆蓋固;最后采用生理鹽水(加溫)+甲硝銼溶液反復沖洗腹腔,沖洗完畢后,在道格拉斯窩和小網膜孔等位置放置引流管(2根)引流,沿穿刺孔引出腹腔積液,待引流完畢后拔除腹腔鏡等醫療器械,逐層縫合關閉腹腔[3]。
1.3 統計學處理
將兩組患者的相關數據錄入SPSS20.0統計學軟件,按照該軟件的處理方法,利用卡方和t檢驗分別處理計數和計量資料。檢驗標準:若P<0.05,則提示數據在組間有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反之,若P>0.05,則提示組間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手術時間:對照組:(85±21)min,觀察組:(62±13)min。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t=3.200);平均住院時間:對照組:(11±3.5)d,觀察組:(7±2.3)d。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t=2.991);腸功能恢復時間:對照組:(71.6±11.8)h,觀察組:(45.3±9.5)h。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t=5.071)。
切口長度:對照組:(12±3.1)cm,觀察組:(2.5±0.8)cm。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t=5.505);術后并發癥:對照組:傷口感染6例,占21.43%,術后發熱8例,占28.57%;觀察組:傷口感染1例,占3.57%,術后發熱3例,占10.71%。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X2=2.872);
3 討論
GP不但作為急腹癥而廣泛存在,同時又因伴隨感染性休克和急性全腹膜炎等嚴重并發癥而被列入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針對治療方案的選擇,有人主張藥物療法,后又有報道顯示手術療法治愈的可能性更大,但常規開腹手術的切口大,術野狹窄,面臨診斷誤差、術中出血量大、術后感染等困難與挑戰[4]。而且由于術野狹窄,導致手術時間延長,術中風險增大,患者住院時間延長,無論從患者生理角度來講,還是對治療費用的考量,常規開腹手術都不是GP診療的最佳選擇。在此基礎上微創理念開始逐步深入臨床實踐中,以腹腔鏡手術為例,該方法基本避免了常規開腹手術的不足,更以術野清晰、小切口、腹腔引流充分、并發癥發生率低、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在臨床上備受青睞。關于常規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的差異性,在本文中亦有所體現: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腸道恢復時間以及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P<0.05)。術后觀察組傷口感染發生率為3.57%,術后發熱發生率為10.71%;對照組傷口感染發生率為21.43%,術后發熱發生率為28.57%,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從臨床實踐經驗以及安全性角度,筆者認為為進一步體現腹腔鏡的臨床價值,在診療方面需注意以下要點:(1)針對術前已確診患者,嚴格確認其手術指征;(2)針對術前未確診患者,采用腹腔鏡確診;(3)加強技能培訓,豐富實踐經驗,準確把握手術時機;(4)提升安全意識,規范操作流程,術后充分沖洗腹腔,并加強引流,及時清除腹腔積液以預防腹腔感染;(4)加強圍手術期護理,嚴密監視患者的健康恢復情況,并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5]。
綜上所述,將腹腔鏡手術應用于GP診療中,可顯著縮短治療時間,減少并發癥,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對臨床治療風險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新明,袁又能,董明明.2種不同戳孔入路在腹腔鏡潰瘍穿孔修補術中的應用比較[J]. 臨床急診雜志,2016(04):942-943
[2]王軍成,景生虹.腹腔鏡技術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89例體會[J].寧夏醫學雜志,2016(03):578-579.
[3]陶亮,翁曉暉,孔曉武,等.腹腔鏡技術在消化道穿孔早期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5(05):642-643.
[4]李樂,李鑫,景化忠,等.腹腔鏡手術治療壞疽及穿孔性闌尾炎的探討[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5(07):952-953.
[5]張弦,徐繼宗,付廣,等.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開腹手術的對比研究[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5(09):54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