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
【摘要】目的 探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用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的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1例。觀察組采用補陽還五湯加味的治療,對照組則采用常規西藥的治療,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補陽還五湯加味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具有推廣意義。
【關鍵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補陽還五湯加味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2..0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慢性并發癥,可引發肌無力、肌萎縮、足部潰瘍、足壞死、甚至截肢等嚴重不良結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積極的干預及延緩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及發展至關重要。當前西醫的治療主要是采用: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環、降低血黏度、改善代謝紊亂、抗氧化、增加神經營養與修復神經等治療。但由于本病的復雜性,治療上還要從其他途徑入手,探索更有效、更特異性的治療方案[1]。本文主要以我院收治的42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2007年由中華中醫藥學會頒布的《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的辨證分型標準,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1例。其中,對照組男13例,女8例,年齡49~63歲,平均年齡(56.4±4.2)歲,病程2~4年,平均病程(2.8±0.9)年;觀察組男10例,女11例,年齡45~67歲,平均年齡(52.9±5.6)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3.2±2.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西藥治療,主要是每日三次口服
0.5 mg的甲鈷胺片;治療組的患者采用口服甲鈷胺片聯合口服中藥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中藥方具體用藥包括黃芪、當歸、赤芍、紅花、桃仁、川芎、生地等。同時可隨氣虛及血瘀的輕重程度以及兼夾證,隨證加減治療。每日服用一劑,日服三次,一個療程標準為10天。
1.3 觀察指標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消渴病痹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方案”中的中醫證候判定標準,選擇四肢麻木疼痛、四肢發涼、肢軟無力、感覺減退、肌肉萎縮、氣短乏力、神疲懶言等癥狀和體征,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以總分評價療效結果。觀察兩組患者經過兩個療程后的臨床療效,其包括顯效:主要病狀表現出現好轉并逐漸消除,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其主要病狀逐漸恢復,但進度緩慢,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患者主要癥狀稍加改善,但反復發作,無明顯好轉,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兩組患者以不同的方式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對照組76.2%的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組90.5%的總有效率,所以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見表1。
3 討 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及發展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總可概括為虛和瘀,虛為氣陰虧虛,瘀為瘀血阻絡,因虛致瘀,虛瘀錯雜,以虛為本,以瘀為標,貫穿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始終 [2]。所以,氣虛及血瘀是在本病發生及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原因,治療上應補虛與祛瘀相結合。清 ·高秉鈞《醫學真傳·氣血》:“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故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補陽還五湯是以補氣和化瘀結合中藥方劑,其可以實現補氣充血、化瘀通絡的效果。現代研究發現[3],補陽還五湯對細胞凋亡及增殖、對神經元相關基因病表達、對缺血再灌注損傷有著積極的影響,以及抑制病理血小板代謝。
由本次研究分析結果來看,對兩組患者以不同的方式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對照組76.2%的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組90.5%的總有效率,所以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補陽還五湯加味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具有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 率紅莉,汪津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藥物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4,25(4):377-381.
[2] 張永文,韓康生,程 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病因病機及證治[J].吉林中醫藥,2014,34(6):561-564.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