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剛
【摘要】目的 評估黃連溫膽湯加減應用于冠心病心絞痛臨床治療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81例,其中行西醫常規治療的40例患者為常規組,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的41例患者為干預組。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中醫證候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短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干預組患者治療后的中醫證候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治療中佐以黃連溫膽湯加減,
不僅有助于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緩解,還可以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縮短心絞痛發作持續的時間,效果顯著。
【關鍵詞】冠心??;心絞痛;黃連溫膽湯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9..02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管腔狹窄,影響了心肌的供血情況,使患者出現因心肌缺血、缺氧導致的胸痛等臨床綜合征,若控制不佳會引起心肌結構和功能的障礙,以心絞痛為主要伴隨癥狀,臨床治療以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調脂為主,但效果欠佳。有研究指出中醫藥不僅可緩解心絞痛的癥狀,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在冠心病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探究黃連溫膽湯加減在冠心病心絞痛臨床治療中的效果,筆者選取81例患者進行了如下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81例,西醫診斷符合1981年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WHO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會《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或2000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有關不穩定心絞痛及穩定型心絞痛的診斷要點》[1],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版)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并排除收縮壓≥180 mmHg和(或)舒張
壓≥110 mmHg、合并心肺肝腎功能嚴重不全、急性心肌梗死史、陳舊性心肌梗死史、精神障礙和神志障礙的患者。
按照治療方法將81例患者分為常規組(n=40)和干預組(n=41)。常規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3例和17例;最小和最大年齡分別為46歲和82歲,平均年齡為(63.28±6.14)歲;最短和最長病程分別為7個月和11年,平均病程為(4.73±1.26)年。干預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3例和18例;最小和最大年齡分別為46歲和83歲,平均年齡為(63.22±6.19)歲;最短和最長病程分別為8個月和11年,平均病程為(4.75±1.23)年。統計學分析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常規組:給予患者吸氧、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及抗血栓等常規治療。
干預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組方如下:黃連3 g,枳實和甘草各6 g,竹茹、半夏、陳皮、茯苓、紅花、郁金、瓜蔞、薤白和黃芪各9 g,丹參18 g,白術12 g;血瘀者加三七粉3 g、赤芍9 g;氣滯者加柴胡6 g、香附9 g;水腫者加車前子9 g、豬苓12 g;失眠者加五味子9 g、酸棗仁12 g。上述諸藥每天1劑,水煎取
300 mL,分早晚溫服。
兩組患者均行連續30天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中醫證候評分、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應用《中藥西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對患者的心痛、胸悶和心悸氣短的癥候進行評估,分值為0~6分,且評分的高低與癥候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軟件分析和處理數據。P<0.05,則統計學差異明顯,P<0.01,則統計學差異顯著。
2 結 果
2.1 中醫證候評分
常規組患者治療前心痛、胸悶和心悸氣短的評分分別為(4.54±0.87)分、(4.48±0.79)分和(4.61±0.83)分,治療后心痛、胸悶和心悸氣短的評分分別為(4.04±0.53)分、(4.01±0.45)分和(4.07±0.49)分;干預組(P<0.01)患者治療前心痛、胸悶和心悸氣短的評分分別為(4.57±0.85)分、(4.51±0.77)分和(4.58±0.85)分,治療后心痛、胸悶和心悸氣短的評分分別為(2.82±0.34)分、(3.54±0.37)分和(3.56±0.39)分。統計學分析后,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評分均顯著降低(P<0.01),且干預組患者治療后各項評分均明顯低于常規組治療后的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
常規組患者治療前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分別為(8.52±1.76)次/周、(6.24±1.21)min,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分別為(5.16±0.72)次/周、持續時間(4.19±0.65)min;干預組患者治療前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分別為(8.52±1.71)次/周、(6.14±1.19)min,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分別為(3.08±0.61)次/周、持續時間(2.54±0.65)min。統計學分析后,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均顯著減少(P<0.01),且干預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均明顯少于常規組治療后的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根據冠心病的癥狀和體征,傳統醫學將其劃分至“胸痹”、“心痛”的范疇,《金匱要略》中指出其基本病機為“陽微陰弦”[4],即本虛標實,是機體正氣不足,因“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虛會影響血液的運行,血虛則氣無以生,而氣血雙虛會形成血瘀、痰濁等病理產物,而血瘀和痰濁也可作為病理因素進一步影響氣血的運行,加重病情,故虛實交錯貫穿于疾病發展的全過程,治療需以燥濕理氣、清熱化痰為主要治則。
黃連溫膽湯是臨床上常用的理氣化痰方,方中黃連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竹茹與枳實通用具有清熱滌痰的功效,半夏和陳皮具有祛痰燥濕的功效,且陳皮具有理氣的功效,丹參和三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黃芪具有補氣的功效,諸藥合用,可發揮燥濕理氣、清熱化痰的功效[5]。
且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液高凝狀態下的血小板聚集、脂質異常、炎性反應與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與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黃連中的提取物小檗堿對血流動力學和心肌收縮情況具有改善作用,可增加每搏輸出量,可改善小鼠心肌缺氧的程度[6],枳實和茯苓的有效成分可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且枳實還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陳皮中的香豆素的抗炎作用較強,丹參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功能和微循環、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血脂的作用[7]。本次研究中,干預組患者的中醫癥狀和體征評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均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治療中佐以黃連溫膽湯加減可提高治療效果,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且中藥湯劑可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時進行加減變化,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鳳姣,謝雁鳴,廖 星,等.燈盞細辛注射液佐治冠心病心絞痛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6):3298-3307.
[2] 汪 強,谷惠敏,朱建中,等.補陽還五湯治療氣虛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回顧性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3(6):579-582.
[3] 李 飛,李 靜,宋桂敏,等.寬心益氣湯聯合麝香通心滴丸治療氣虛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6,36(7):128-130.
[4] 林 勇,胡 絢,王 俠,等.多普勒組織成像在評價鄧老冠心方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氣虛痰瘀證療效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6,37(19):2964-2966.
[5] 曹 旸,徐凡葉,金亞娟,等.針刺聯合黃連溫膽湯治療腦卒中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7,17(27):5327-5330.
[6] 吳華強.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黃連溫膽湯治療高血壓病眩暈效果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5,15(12):67-69.
[7] 馬育軒,于國強,張洪財,等.針刺聯合黃連溫膽湯加減對代謝綜合征大鼠胰島素抵抗及脂肪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醫藥信息,2017,34(2):71-74.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