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榮芳
【摘要】目的 針對重度腦挫裂傷患者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展開探討與分析。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0月間收治的56例重度腦挫裂傷患者臨床資料作為研究樣本,按照臨床護理方式的不同展開分組,對照組(28例)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28例)接受常規護理基礎上的干預性護理,對于患者臨床并發癥產生情況相關數據展開收集并借此分析護理措施對于并發癥預防的效果。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幾率顯著降低(對照組5例、實驗組1例),P<0.05。結論 為重度腦挫裂傷患者提供科學對癥的臨床護理有助于降低并發癥幾率,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重度腦挫傷;臨床護理;并發癥預防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6.17..02
重度腦挫裂傷為外傷中級別最高、病情最嚴重的損傷,格拉斯哥昏迷分級<8,致殘率以及致死率都非常高[1]。整個臨床治療過程中的護理質量高低顯著影響患者生命質量,同時良好的護理質量對于預防并發癥發生至關重要。基于此,本文選取我院于近年來收治的56例患者臨床資料,分組對比不同護理措施下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現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0月間收治的56例重度腦挫裂傷患者臨床資料作為研究樣本,所有患者經頭顱CT檢查病情得以確診,傷勢由車禍所致,排除血壓過高者及伴隨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者。患者均表現為不同時長的昏迷,時間為4天~5個月;其中,4例患者出現傷后失語、6例患者伴隨傷后癱瘓、8例患者視野不同程度缺損。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齡范圍為20~67歲,平均(38.0±4.0)歲。按照臨床護理方式的差異分為對照組、實驗組(分別28例),經檢驗,兩組患者基本信息無顯著性差異,P<0.05,能夠用作本次臨床實驗樣本。
1.2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方法
在整個臨床護理過程中,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接受常規護理基礎上的干預性護理,干預性護理主要涉及以下內容[2]。
1.2.1 并發癥預防體會
第一,肺部感染預防與護理。據臨床相關數據顯示,肺部感染為重度腦挫裂傷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誘因。在患者出現一定的意識功能障礙后,隨之會伴隨諸如咳嗽、吞咽困難、脫水等癥狀,甚至于在人工氣道建立后呼吸道防御能力大大減弱,下呼吸道內環境細菌大量繁殖進而致使墜積性肺炎。通常,重度腦挫裂傷患者行氣管切開建立人工氣道幾率較高,死亡率在傷后3-20天通常達到高峰值。相關臨床實驗結果證明,及時有效的氣管切開在保障患者呼吸道的同時能夠起到有效防止肺部感染的作用。醫護人員在日常護理過程中,要注意每日更換氣切部位傷口用藥,每日行2~3次內套管消毒操作,并保證氣管外套管的系帶松緊適度。此外值得關注的是,相比于直接以微濕紗布(浸漬0.9%生理鹽水)覆蓋濕熱交換器而言,外加氣管套管進行連接能夠有效使肺部感染得到控制。另一方面,在護理過程中,應定期由主治醫生及護理人員圍繞患者氣道狀況進行科學評估,借以對于護理措施實時調節。一旦患者發生諸如呼吸受到抑制,伴隨肺部啰音、咳嗽,抑或PaO2或SPO2陡然下降等癥狀時,需要先向氣道進行生理鹽水注入借以稀釋分泌物,然后進行常規吸痰操作。吸痰過程首先要將氧氣吸入濃度提升,注意無菌操作,動作輕柔,15秒內完成,若患者病情需要可輔以纖維支氣管鏡完成。
第二,癲癇預防與護理。腦挫損傷,尤其是重度腦挫損傷所引發的局部或全身性痙攣均為對于急性損傷的應急性反應,且在相關并發癥中屬發病幾率相對較高者。鑒于癲癇可能誘發患者諸如呼吸異常、顱內壓與血壓異常波動,使機體需氧量突然提升,故要及時給予必要的預防以及護理措施。從預防角度來講,患者術后或腦部損傷后應以口服或胃管等方式給予丙戊酸鈉注入,3次/日。當需要注射安定類藥物時,要在注入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相關生命體征的波動,防止安定對于患者心跳、呼吸抑制作用過強而發生意外;若在注射過程中發現患者出現一定的呼吸變淺、心率變慢等情況,要適當降低注射速度甚至暫停注射,觀察患者反應;如若必須注射,則可以微泵調控注射速度,保障藥物注入濃度的可控性以及單位時間藥劑濃度恒定。從患者癲癇發作時的護理角度來講,要即刻將患者平放,頭部向一側偏移,清潔口鼻防止堵塞,促進呼吸道通暢。以壓舌板置于口腔中,加大氧氣通入濃度;若有必要需放置口咽通氣管,靜脈諸如鎮定類藥物。
第三,顱內高壓預防與護理。顱內高壓為腦挫裂傷最為直接的損害,致命率極高。為了盡早發現、預防并采取有效的護理對策,一方面可密切關注患者瞳孔、神志、生命體征以及顱內壓力變化情況;另一方面若患者腦部伴隨血腫,應警惕顱內高壓。此外,若患者體位不當,如當頭部抬高30°時能夠使顱內壓力下降至1 kPa,但當屈髖在90°時便能夠因增強胸、腹腔壓力而對于靜脈回流造成一定影響,進而顯著提升顱內壓力。值得關注的是,當患者出現顱內高壓時,及時有效的亞低溫治療對于促進顱內壓力下降效果明顯,當體溫下降1℃,患者顱內壓力與腦耗氧量將會下降5~6%;通過充分給氧,促進氣道阻力的降低能夠使得顱內壓力降低1~2 kPa;此外,必要的日常翻身、吸痰等常規護理在防止顱內壓力方面效果理想。
1.2.2 護理體會
臨床護理結果顯示,科學及時的護理評估對于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提高護理質量效果顯著。護理評估依據主要有患者意識、瞳孔、生命體征、CT檢查結果以及神經系統體征。
意識方面:腦挫裂患者傷后會伴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且其程度、持續時長同損傷直接相關,患者通常意識障礙持續時間在30 min以上,如若損傷嚴重則可產生長期昏迷。因此,在提供護理之前,要根據格拉斯評分法對于患者意識進行評價,以其言語、肢體運動及是否睜眼等作為了解意識程度的重要依據。瞳孔方面:要密切通過患者瞳孔是否等大、是否伴隨眼瞼下垂以及對于光反射是否靈敏等來對于瞳孔變化進行整體評價。若患者一側瞳孔進行性散大,對側肢體伴隨功能障礙甚至偏癱,則意味著腦疝、腦高壓等。若雙側瞳孔無光反應并伴隨異位或眼球分離,則暗示中腦損傷,等等。生命體征方面:若患者腦干或下丘腦損傷,則十分容易出現持續性高熱,并要嚴密防止其發生感染性并發癥;而呼吸深慢則暗示顱內高壓。此外,CT檢查結果能夠直觀觀測是否合并伴隨顱腦骨折,是否存在血腫以及血腫是否擴大等;神經系統體征則是了解患者是否伴隨神經功能性障礙的直觀依據。
1.3 療效判定標準
以兩組患者護理過程所發生的并發癥情況為療效判定依據。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于兩組患者臨床并發癥發生情況展開顯著性對比分析,P<0.05則表明差異顯著。
2 結 果
經過相同周期的臨床護理,實驗組中共有1例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對照組中共有5例出現并發癥,其中重度顱高壓2例、肺部炎癥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泌尿系統感染1例,P<0.05。
3 討 論
臨床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的腦挫裂傷由車禍及高空墜傷所致,輕者可能伴隨水腫、腦表面淤血等癥狀,重者可能危及生命[3]。在本文中,筆者選取近年來收治于我院的56例重度腦挫裂傷患者臨床資料作為研究樣本,按照臨床預防及護理方式的不同展開分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干預的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幾率顯著降低(1例,3.57%)。綜上所述,科學對癥的預防及護理干預手段對于降低重度腦挫裂傷患者并發癥發生幾率效果顯著,對于提升患者術后生命質量效果理想。
參考文獻
[1] 楊 娟.特重型腦外傷患者鼻飼并發癥的預防性護理對策[J].臨床護理雜志,2013,5(01):31-32.
[2] 劉珍紅,劉惠玉.特重型腦外傷患者鼻飼期間實施預防性護理對并發癥、營養狀況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5,6(03):208.
[3] 張紀云.特重型腦外傷患者鼻飼并發癥的預防性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6(12):139.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