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湖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語言是一種行為,一種活動,是生活的一部分,源于人的社會行為,即在人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它以文字為載體,在人類實踐過程中產生,并一直存在于一切實踐活動中。例如,小孩子摔倒了會喊疼,甚至會哭,這都是人類最自然、本能的反應,是人類內在感知的外在表現。再例如維特根斯坦提到的詞語,詞語它本身就是一種行為,來源于生活,其意義在于在生活中的使用。符號之所以能夠指稱事物,就是因為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被使用。因而,只有在實踐中把握語言的真正意義,才是理解語言的根本途徑。
“游戲”(game),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娛樂、非正式的活動。實際上,無論是在德語還是英語中,它都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用來逗樂的活動,而是一種基于物質需求滿足之上的、在一種特定的時間、空間范圍內遵循某種特定規則的、追求精神需求滿足的社會行為活動。維特根斯坦將“游戲”一詞引入到哲學思想中,認為“游戲”指的是一切人類實踐活動,反之,“游戲”本身也可以用來描述和說明人類一切社會行為,它包括人類所有的日常行為。
語言游戲是后期維特根斯坦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最早出現在《藍皮書》里,是由“語言”和“游戲”兩個要素組合而成。它強調語言活動的意義旨在通過語言的使用過程研究語義,即不要把語言看作是孤立的靜止的描述符號,而要看作體現生活的動態人類活動。
根據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觀,篇章理解應該被視為一種建設性和持續性的活動,而絕不僅僅是將篇章所含的信息傳輸進聽者大腦的簡單過程。篇章理解應是根據內容,觀點,和場景的種種關系對接收到的篇章作出系統闡釋的過程。
維特根斯坦的解釋如下:“語言游戲是比我們使用我們的高度復雜的日常語言的符號的方式簡單得多的使用符號的方式。它們是這樣的語言形式:一個小孩就是經由它們而開始使用語詞的。對語言游戲的研究就是對語言的原始形式或者原始語言的研究”(韓林合,1996:56)。“當我們學習和運用語言時,必須懂得各種語言游戲的玩法”(涂紀亮,2007:20)。作為生活形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游戲有一個極其重要的特征,即遵守規則。在某種意義上說,遵守規則也是一種語言游戲,其本質是一種不同參與者之間進行的對話行為。陳嘉映曾對語言游戲做出了最簡短的概括,即語言游戲是一種沒有目的的自由活動(陳嘉映,2003)。
語言游戲是言語行為與社會行為相結合的產物,它強調,把握語言的意義需要從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入手。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言,“一個語詞在實踐中的用法就是它的意義”(Wittgenstein,1964:17)。因此,要準確理解和把握語言游戲這一概念,就必須關注與語言游戲密切相關的生活形式,即關注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運用。語言游戲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存在于生活形式之中,貫穿生活形式的始終。相反,生活形式包含了語言游戲在內的一切社會活動,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區別,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通過對多種語言游戲形式的研究,維特根斯坦發現,各種語言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其內部卻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并將其稱為“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所謂家族相似性,簡單來說就是在語言游戲這個大家族中,各種語言游戲形式被看做這個家族的一份子,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下圖是對家族相似性的具體描述:
假設有五個對象①、②、③、④、⑤組成一個大家族,再設置六個特征(A、B、C、D、E),每個對象都具有這五個特征中的四個,而所缺少的那個特征在每個對象中都是相同的。

在此圖表中,每個對象與其他對象都具有三個相似點。例如,①和②都具有A、B、C,②和③都具有A、B、E,但是②和③在這種情況下缺少了C,而增加了E。這就恰恰證明了維特根斯坦的觀點,他認為事物之間并不存在相同的本質,而是具有家族相似性。拿上圖來講就是,不存在一種能在這五個對象之間劃出一條界線的共同性質。因此,我們無法從一系列對象中找到共同的標準來判斷究竟哪個是這一家族成員。維特根斯坦還強調,要想了解和把握事物就必須回歸到日常生活,從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本質。
游戲是有規則的,語言游戲也不例外,詞語的意義在于被運用于實踐,而在這一實踐活動過程中,又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沒有規則,語言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語言游戲也將無法照常進行。事實上,盡管如此,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往往只是盲目地追求規則,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言,詞語的應用并不是每次都由規則限定的,規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意義隨著規則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意義即使用”的思想也是語言游戲觀的重要體現,即詞語的意義在于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詞語運用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分析其背后的意義必須考慮它在語言游戲中的使用,而語言游戲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詞語的意義必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盡管如此,詞語的意義仍然是源于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是日常生活所賦予的,這并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給詞語一個新的意義和概念。維特根斯坦著眼于人們使用語言的動態活動,強調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考察語言的意義,認為只有掌握和通曉了日常生活背后的具體現實,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捕捉其中的言語意義。另外,他還提出了表層語法和深層語法兩個概念,用來解釋詞語在使用中的意義。他認為,表層語法,即語言學意義上的語法,強調語法規則,側重語言在表達過程中的外部結構。而深層語法,強調的則是對其語言表達形式的內部分析。總之,二者的側重點不同,某些句子結構在表層語法層面上看或許是正確的,但在深層語法層面上卻是錯誤的。因此,要正確地把握言語的意義,必須在特定的日常生活中進行。
維特根斯坦后期的“語言游戲”觀從根本上說實現了一種轉變,即把言語看作一種社會行為,語言的意義在于其具體的運用。他這一思想對現代語言哲學,特別是日常語言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常語言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奧斯汀,奧斯汀把言語行為分為三類,即表達語意的言語行為,加強語意的言語行為和取得語效的言語行為。總之,后期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關注語言游戲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日常語言學派的形成與發展。
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游戲是語言與行為的一種特殊結合。語言游戲最大特點在于我們必須從日常生活理解和把握言語的意義。他指出,語言游戲一詞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這個事實,即語言的述說乃是一種活動,或是一種生活形式的一個部分(維特根斯坦,1996:17)。“語言并非是由單純描畫或描述事實的命題組成的單一構造物,而是由豐富多彩、功能多樣的語言游戲組成的異質類聚物;同樣,世界也并非是由單純的事實組成的單一構造物,而是由豐富多彩、作用各異的生活形式組成的異質類聚物”(韓林合,1996:107)。總之,維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學觀實際上是一種語言游戲論,他將語言視為一種博弈或者游戲。語言游戲這一思想的提出推動了當代哲學的發展方向由認識論研究轉向語言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