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菲菲/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中心幼兒園
我國對教育教學的改革已進行了好久,但在某些領域仍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教學觀念落后陳腐,教學方法機械單一,學生創新意識不強,綜合素質能力較弱,此類問題不及時解決,將會影響到我國人才的培養,進而影響現代化建設。陶行知作為我國教育界的先驅,曾明確提出要改革傳統教育弊端,提倡新的創造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要目標,對今天仍具有重大借鑒意義。
陶行知的思想是在批判中國傳統教育思想陳腐落后、不適合中國國情基礎上提出的,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并創造了生活教育理論,發展創造教育思想。陶行知認為傳統教育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摧殘人才,二是毀滅民族生存力和創造力[1]。在傳統畸形教育的模式下,培養的學者毫無生機和創造力,與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應試教育日漸消磨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背棄了中國傳統文化,學生呆滯木訥,思維單一,缺乏創造力。
創造教育的內涵豐富,設計到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各個方面,陶行知在教育探索實踐中,始終把創造教育滲透在教育工作中,無論是早期的平民教育思想,還是后來的鄉村教育、生活教育、民主教育、教學做合一、愛滿天下、生活力教育等等。其創造教育也是陶行知前輩教育思想的精華[2]。應用于教學實踐,主要表現在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以及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課堂以老師為主導,受制于有限的教學環境,課堂往往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這種講課方式雖然教學效果明顯,但也制約了學生自學探究能力的形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對此,教師在教學課堂上要合理安排進度,給學生留足交流探討的時間,努力把單一機械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師生互動的交流模式。因此,為了避免扼殺學生的創新發散思維,老師應經常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交流發言,為學生解答疑惑,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興趣是學生熱愛學習最好的刺激因素,教師只有俯下身去認真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關心學生的內心需求,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老師也可根據課堂的反饋情況,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時間,選擇符合他們興趣和學齡的課題活動,真正使學生從學習中感受到快樂,也更愿意從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發現。
陶行知主張的教學做合一,主要表現在教師積極探索更具有開拓性的教學方法,善于求同存異,激勵學生發散思維。創造教育注重學生的創新性,善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思考、理解問題。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是立足于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基礎之上,吸收借鑒西方先進教學思想,并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方法,重視學生生活力的養成,努力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重視教法和學法。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的教法要服務于學生的學法。
陶行知先生提倡學生做聰明的“勞動者”,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思考,提倡用腦袋去創造,從實踐中獲取知識,也在實踐中深化理解知識,真正做到化為己有。因此,他提倡知識的學習要能靈活運用,要靈學靈用,加強實踐鍛煉。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激勵學生大膽創新。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行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教育的發展進步又推動著社會文明邁上了新的臺階,然而,我們卻并不能忽略“高分低能”的存在,相反,這種現象的存在反而提醒我們加強對學生的實踐鍛煉。
在小學學習中,面對簡單的雞兔同籠的問題,大部分同學竟然不清楚兔子有四條腿,而答對問題的學生也只是因為在電視上動物世界節目看到過,或者家長曾帶他們在花鳥魚市真正看到過,他們才認識到真實的兔子并不是動畫片中的雙腿直立。這種現象看似好笑,實則暴露出了當代學生普遍存在著缺乏社會實踐,缺少應用鍛煉的問題。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教育》中指出,知識的學習要活學活用,不能讀死書、死讀書,作為新時代學生,更要在積極實踐中應用并檢驗真理。
在引導學生向更好方向發展時,教師的批評教育往往適得其反,教師的鼓勵作用反而效果理想。想要學生更好的進步發展,老師就不能吝嗇對學生的鼓勵。著名的“幸福放學三分鐘”教學案例,就是通過引導學生積極發言,描述在校感覺開心的三件事,久而久之 ,學生就會留意身邊有意義的事情,對學習生活充滿向往,對學習充滿興趣。
創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粹,創新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陶行知的創造思想不僅僅致力于學生創新意識、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也要求教師與時俱進、開拓新視野,積極投身到新的教學實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