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爽/沈陽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優化過程,是國內高校教育改革落實的指導理論,在當代高校人才培養戰略與趨向定位上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實踐過程中,國內職業教育政策階段性特征的突破,更是成為把握其發展趨向的主要要素,是當代高等職業院校戰略推進的基礎條件。
高等職業院校教育政策,是我國政府依據高校人才培養戰略,制定的指導高校實踐工作全面實施的制度與策略。與西方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實踐條件相比,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形成、發展、以及成型的發展過程等方面起步較晚。截止到20世紀末,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完善體系才逐步形成。但隨著國家對高等職業人才培養的重視加強,高等職業教育政策,迅速形成與高職人才培養相互適應的政策模式。
21世紀以來,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內容中,逐步從校園內理論教學管理,向著校內人才實踐層面引導,這是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過渡階段。而我國教育部,在2015年提出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策略,更是成為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大范圍推進的指導參考新標準。該政策將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為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導思想為基礎,全面實行政府與社會相結合、頂層與地域相適應、整體與部分相適應、教育改革與學院管理相適應的新發展趨向[1]。
當代高等教育政策推進過程中,實踐過程教育資源引導缺失,是指國內高等職業教育實踐工作開展,始終處于內部發展要素不夠穩定的狀態。一方面,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政策中,只給出了模糊性教育資源發展趨向,高校對其教育實踐資源定位高度層次不齊,導致全國高等院校的教育政策落實效果存在著差異。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內部專業建設、管理體系建設、以及師資力量提升方面,幾乎都存在著主要部分與次要部分失衡的問題,導致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政策推進過程重重。
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實施時,主要采取統考的方式,為高職院校選擇人才。但隨著社會多樣化轉變趨向的發展,傳統以“考試”作為人才選拔的戰略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型人才輸出的需求了,導致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實踐中,存在人才培養制度,與人才發展趨向相互矛盾的局面。同時,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實踐中,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實施效果不佳,且存在著“實習”與“就業”相互分離的問題。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只注重高校實習的“量”,而忽視了高職學生在實際中的獲得“質”,致使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實施連貫性不足。
高等職業教育政策中,對高校人才培養技能培養政策力度不夠,也是國內政策推進問題的主導要素。我國教育部在2015年提出的高等職業教育政策中,著重對高等院校人才技能開發做出了強調,但由于高職院校對新政策定位上,依舊以“校企辦學”作為主導形式,缺乏在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法的探索,導致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管理體系上,也僅有這一方面的發展政策,隱藏式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政策不全面問題暴露出來[2]。
1、高校政策實踐具體化分析
優化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引導戰略,是從當前國內高等院校建設的視角出發,開展高等院校內部因素完善策略。一方面,國內高等職業院校,需在當代高職院校發展的政策之上,具體化教育戰略。例如;國內高等院校,開展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實踐時,不僅分析了高等院校教育戰略理論,設定了中職人才專業培養專業,也結合高職院校專業人才輸出方向,逐步建立校企合作新型人才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當地人才培養政策參考標準,提升該高職院校人才輸出質量。案例中提到的高職院校企業開發方式,就是高等職業教育政策,與高職院校新時期內部戰略實施相互承接的表現。
2、教育政策分析視角引導
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加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能力,可通過整合高職院校對于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分析視角。例如: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在未來優化過程中,需進一步對高職院校重點專業打造,師資隊伍考核、校企合作實際情況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而不是僅僅為高職院校提供一個政策指導框架。這種政策戰略調整過程,不僅能夠充分發揮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時代優勢,也是促進國內高職院校綜合素質提升的條件。
1、高校自主招生渠道開發
充分發揮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在高職技術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應加強高校辦學活力,逐步形成高校人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新體系。首要條件是打造多元辦學通道。即高職院校不僅可通過國家統考招生,也可通過自主招生方法,拓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戰略。
例如:L高職院校實行人才培養戰略時,不僅可通過國家統考,在全國各地招收會計、國貿、金融、語言、以及教育等多趨向人才,也按照國家高職院校人才創新培養戰略,開展5校聯合自主招生。即與L高校合作的4所學校學生,可通過自主參加其中任意一所高校自主招考試,獲得高職學生第二學歷。
案例中提到的,L高校加強學院辦學活力,并充分發揮技術開發方式,就是以當代社會發展為主導,逐步形成的自主化辦學新戰略,該高職院校教學實踐過程,將突破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體系矛盾問題,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2、高校辦學“質”與“量”的協調把握
高等職業教育政策改進,增強學院辦學活力,也需進一步拓展國內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的質與量。但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實踐改進思路,又不是盲目式的高職學生調整過程,它需以學生自身能力為基礎。
例如:M高職院校,依據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政策改進策略,實行培養新戰略,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優先選拔窗口。即,高職學生到實習企業工作,通過企業與學校雙方協調評價后,經有機會得到企業長期性職業工作機會。案例中提到的,高等職業教育政策改進后,指導M高職學校人才培養實習與就業過程逐步“合并”過程,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高職人才就業困難問題,進而達到了,發揮高等職業教育政策改進指導作用,增強高職院校辦學活力的目的。
全面打造與我國高職技能人才培養相互適應的發展戰略,應彰顯高職院校職業技能開發優勢。
國內高職技能人才培養政策,可將服務中國制造2025戰略,作為國內高職人才輔助成長方法。即,政府可通過國家農業新設備開發、新材料開發、航空航天資源開發、以及節能環保新能源開發等新興領域引導方案,在高職院校內部建立起新的人才輸出渠道,拉近高職院校人才輸出與當代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為當代社會資源全面性引導,提供更可靠的政策應用保障。
彰顯高職人才培養優勢,應將高職人才培養政策,與國家化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在一起。例如:我國新時期高職人才培養政策中,可提出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資金補助策略,幫助高職院校提升人才能力,也緩解高職院校和高職人才的學習壓力。
尋求高等職業教育政策改進策略,是結合當前政策實施的情況,開展目標性制度實踐優化戰略,方能夠達到長效發展的優化目的。從政策實踐機制視角來說,應逐步摒棄當前高職人才輸出政策實施中,存在的經費不足、高職院校政策實施管理力度不夠等問題。由此,當代高職院校可通過加強的區域教育管理部門,與院校制度實踐環節合作監督的方法,完善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實踐機制中的不足。同時,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管理機制深入推進,也需通過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趨向定位,以及高校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理論理解層次調節方法,從主觀層面,實現教育政策管理機制深入優化。
綜上所述,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歷史演進、現實問題與改進路徑分析,是我國高等院校內容全面整合的理論歸納與總結,在國內高素質人才培養中發揮著引導作用。在此基礎上,為了突破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可通過優化高校教育引導戰略、學院辦學制度活力增強、彰顯高職職業技能戰略的優勢、教育政策管理機制深入優化,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實踐中升級。因此,淺析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歷史演進、現實問題與改進路徑,將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