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雙方都對中日關系正在重新步入正常軌道給予肯定。據日本媒體報道,安倍考慮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40周年的10月23日訪華。中方表示已經向他發出訪問邀請。
這是中日關系強勁回暖的又一明確信號。中日兩國顯然進入了一個積極改善、發展關系的周期,這個周期是否能長期持續下去,其動能主要來自哪里,廣受關注。
一般認為,中日關系此輪升溫,特朗普政府“機關槍掃射式的”貿易戰起了推動作用。中美之間的緊張已在超出經貿領域,日本則對美國可以長期靠得住失去了信心,雙方都需要加快緩和關系,既彌補兩國各自對美關系下行所造成的損失,又可以對華盛頓施壓,增加自己面對美國時的籌碼。
那么未來如果美國停止了對華貿易戰呢,或者重新把加強美日同盟作為對日關系的主基調呢?這是否意味著中日關系將再度拉開加劇摩擦的帷幕,又要漸行漸遠了呢?
我們希望美國對中日關系的影響力不像上述分析所指的那樣大。中日關系中確實能感受到美國因素的存在,但中日關系絕非美國亞洲政策的一顆衛星。事實上,中日關系2010年開始嚴重惡化,主要導火索都發生在兩個國家之間。中日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兩國開展合作的內在動能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來自美國的牽制力相對弱化,這會是個大趨勢。
中日曾有過長期共識:兩國合則兩利,斗則兩傷。這句話更能反映兩國政界和知識界對雙方關系的理性認識。過去這些年中日關系的曲折,進一步驗證了這個道理,今日兩國改善關系的愿望其實早就在醞釀了,國際上及雙方內部種種事態的合力推著中日走向和解。
中日經貿關系及文化交流本來可以發展得更好,但最近這些年的情況與中國改革開放早期已經有了一點落差。從日方的損失說,他們眼看著日企原有在中國的一些市場被韓企奪走了,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大一部分被韓流取代。今天中國的市場比十年前大大擴充,但是中日貿易的增幅卻小于這一擴充比例。
北京與東京不和,對兩國外交的負面影響程度大大高于預期,不僅華盛頓可以兩邊打牌,其他一些國家也從中漁利。中日關系緊張傳導到了兩國在相當遙遠地區的外交及經貿活動,兩國角力留下的基本都是負資產,給雙方都沒有加正分。
中日關系重回正軌將對兩國戰略環境均帶來積極正面的改善,而且它所形成的意義遠高于因為觸動美國而可能引發的那一點變量。因此如果北京和東京在戰略上都是清醒的,就不會把中日關系當作調節對美關系的一個杠桿,把中美日當成所謂“大三角”,而把中日關系當成其中最無關緊要的一條邊。
中日關系必須建立起獨立的動能,不隨著兩國各自對美關系的變化而變。中日在兩國四個政治文件的基礎上發展雙方持久的友好合作關系,給這個關系建立一個穩定的框架,最符合兩國長遠利益。盡管兩國或許存在其他選擇,但這一選擇顯然最聰明,對兩國利益的性價比最高。▲
環球時報2018-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