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符拉迪沃斯托克特派記者 白云怡 ●本報駐日本特派記者 劉軍國 ●陳一 柳直 ●本報記者 吳志偉 王亞斌
“東方風來滿眼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用一句古詩來形容符拉迪沃斯托克快速發展的景象,并呼吁東北亞六國深化合作,積極開展發展戰略對接,共享遠東發展新機遇,開創東北亞美好新未來。習近平是在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上發表上述講話的,當天下午舉行的全體會議上,中俄日韓蒙五個東北亞國家的領導人罕見地集聚一堂,就推進地區合作發表致辭并展開討論。而同屬東北亞的朝鮮領導人雖未出席,卻也派了以對外經濟副相為首的代表團前來參與論壇,這對很少參加國際多邊會議的朝鮮來說實屬難得。黑龍江省社科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笪志剛1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北亞局勢進入一個域內問題域內解決、共識和凝聚力增強的拐點,從深化合作向區域一體化進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時機成熟、時期恰當,而且大家共識趨向一致。
大趨勢:東北亞加強合作
長期以來,東北亞地區雖然在地理上靠近,但復雜的歷史與政治因素卻導致各國間充滿有形與無形的障礙。《環球時報》記者這幾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采訪時就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許多當地企業家告訴記者,中國和俄遠東地區資源互補性極強,但無論是公路、海運還是鐵路的運力都大大不足,“再多再好的資源,也運不出去”。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的本屆東方經濟論壇讓這一困境看到更多解決的曙光:在12日的全會上,“聯通”和“破除壁壘”成為被多名領導人強調的高頻詞匯。
“習近平稱中俄重點提升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路透社12日報道稱,習近平在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全會上表示,東北亞要積極開展發展戰略對接,中俄正在積極開展“一帶一路”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重點提升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促進各國市場、資本、技術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共同建設開放型區域經濟,努力構建東北亞經濟圈。
香港“大公網”等媒體報道稱,習近平提出了促進地區和平發展的四點倡議:要增進互信,維護地區和平安寧;要深化合作,實現各國互利共贏;要互學互鑒,鞏固人民傳統友誼;要著眼長遠,實現綜合協調發展。習近平表示,中日韓、中俄蒙等三方合作都已取得良好成效。中方對有利于促進地區穩定、發展、共贏的多邊合作均持開放態度,中方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發揮更大作用,提供項目資金保障。
俄羅斯總統普京則在發言中表示,希望重啟俄朝韓基礎設施、能源等領域的三邊合作項目,并邀請外國伙伴共同使用北方海路。
“下次我希望能坐火車來符拉迪沃斯托克,希望各位領導人給我們支持,”韓國總理李洛淵則以一種“幽默”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國家的訴求。據韓聯社報道,李洛淵還希望韓國“新北方政策”、中國“一帶一路”、俄羅斯“新東方政策”、蒙古國“發展之路”戰略、日本“八大領域經濟合作”規劃協調推進。
蒙古國總統則在東方經濟論壇上發言時呼吁,希望盡快開始實施東北亞超級能源圈電網項目。
“從企業和項目的角度,東北亞合作加強肯定會成為一個大趨勢”,前來參加論壇的中國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區域各國都在尋找合作機會,而這些合作也將對各國發展產生積極作用,“關鍵是要落實好領導人們達成的重要共識”。
周邊外交升溫
除了繁忙的多邊日程,東北亞各國領導人也紛紛借此機會展開密集的雙邊外交,其中最受國際媒體關注的是中日領導人的會見。
“習近平:中日關系回到正軌”,“德國之聲”12日報道說,中日兩國領導人在東方經濟論壇的間歇舉行了單獨會見,習近平表示,中日關系“正步入正常軌道,面臨改善發展的重要機遇”。“新形勢下,我們要繼續相向而行,保持改善向好勢頭,推動中日關系穩中有進,得到新的更大發展”。
日本媒體非常關注習近平主席與安倍晉三首相的會見活動,多家媒體12日上午第一時間報道了題為“日中兩國領導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開始會談”的新聞,并稱今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安倍希望進一步促進改善兩國關系的趨勢。共同社更是播發十幾條關于兩國領導人會見的快訊。
《日本經濟新聞》稱,安倍晉三12日上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約40分鐘的會談。雙方就為安倍10月訪華展開協調達成一致。兩國將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剛好40周年的10月23日訪華為核心進行協調。
共同社稱,安倍晉三預計10月訪華,將推進在經濟和安全保障等所有領域合作。經濟領域的核心是基于中國“一帶一路”構想在第三國推進的基建合作,以及金融危機時相互融通貨幣的“貨幣互換協議”的締結。
《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安倍晉三在12日下午的全會上,仍然用大量篇幅談及日中關系。他回憶說,自己第一次就任首相后,很快就推動訪華以和中國建立互利關系。第二次就任首相時,日中關系正值低谷,但他仍然認為中國和日本“應當分享和平與繁榮”。安倍甚至提及一篇自己第一次訪華時《人民日報》刊發的形容日中“破冰”的文章。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北亞地區有兩個特點,一是這里有冷戰的最后一個活化石,二是這里是主要大國博弈的交匯之地。這兩個特點,一直妨礙東北亞走出冷戰陰影。當前的東北亞局勢,正在朝著積極方向發展,主要表現:一是半島局勢今年以來轉圜,二是大國之間關系,尤其中日之間關系開始顯著改善。如果向好的趨勢能保持下去,肯定有利于東北亞地區結束冷戰對抗、增進大國之間的互信,這樣地區就有可能盡快走向穩定與和平。
對抗貿易保護主義
《環球時報》記者在東方經濟論壇感受到的另一個關鍵詞是對抗貿易保護主義。
“當今世界和全球經濟正面臨新形式的保護主義,各種各樣的壁壘正在增加,貿易的基本原則——競爭和互利——正在被忽視。”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2日援引普京的講話稱,這對正在蓬勃發展的亞太地區帶來嚴重挑戰。
日俄商業合作委員會主席朝田照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日等國在中東地區的大項目、大工程中已經有很多合作,但相反在自身所處的東北亞地區,這樣的合作現在卻還不是很多。這名日本企業家認為,這一現象和美國對該地區國家的制裁造成融資困難有很大關系。
不過,美國的威脅一方面為地區合作帶來不少技術性障礙,一方面卻也讓東北亞不得不“抱團取暖”。在中美經貿摩擦不斷上升之際,為填補因與美國貿易摩擦而出現的大豆缺口,中國正在尋求從俄羅斯遠東進口更多農產品。論壇期間,一些參會的中資企業人士告訴《環球時報》,目前部分中企正在和俄司法部及發展部商談,希望獲得授權在遠東開墾更多土地以種植大豆,俄方對此的態度十分積極。
美國《華盛頓郵報》11日評論說,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普京歡迎習近平,他們在海濱一起做煎餅。與此同時,900英里外的西伯利亞,3000多名中國軍人與俄羅斯士兵一起參加俄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從這個太平洋港口到軍事訓練場,中國和俄羅斯是在向華盛頓發出明確的信號:“如果美國擠壓得太狠,我們就會相互靠近。”
俄聯邦新聞社12日評論稱,在美國拒絕自由貿易原則,揮舞著對世界各國制裁的大棒、以及利用美元對他國施壓的情況下,現代世界的主要經濟體已經在認真考慮離開“美元帝國”。俄總統普京12日在東方經濟論壇全體會議上表示,俄中之間將逐步轉向用本國貨幣結算貿易。▲
●本報赴符拉迪沃斯托克特派記者 白云怡 ●本報駐日本特派記者 劉軍國 ●陳一 柳直 ●本報記者 吳志偉 王亞斌
“東方風來滿眼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用一句古詩來形容符拉迪沃斯托克快速發展的景象,并呼吁東北亞六國深化合作,積極開展發展戰略對接,共享遠東發展新機遇,開創東北亞美好新未來。習近平是在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上發表上述講話的,當天下午舉行的全體會議上,中俄日韓蒙五個東北亞國家的領導人罕見地集聚一堂,就推進地區合作發表致辭并展開討論。而同屬東北亞的朝鮮領導人雖未出席,卻也派了以對外經濟副相為首的代表團前來參與論壇,這對很少參加國際多邊會議的朝鮮來說實屬難得。黑龍江省社科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笪志剛1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北亞局勢進入一個域內問題域內解決、共識和凝聚力增強的拐點,從深化合作向區域一體化進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時機成熟、時期恰當,而且大家共識趨向一致。
大趨勢:東北亞加強合作
長期以來,東北亞地區雖然在地理上靠近,但復雜的歷史與政治因素卻導致各國間充滿有形與無形的障礙。《環球時報》記者這幾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采訪時就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許多當地企業家告訴記者,中國和俄遠東地區資源互補性極強,但無論是公路、海運還是鐵路的運力都大大不足,“再多再好的資源,也運不出去”。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的本屆東方經濟論壇讓這一困境看到更多解決的曙光:在12日的全會上,“聯通”和“破除壁壘”成為被多名領導人強調的高頻詞匯。
“習近平稱中俄重點提升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路透社12日報道稱,習近平在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全會上表示,東北亞要積極開展發展戰略對接,中俄正在積極開展“一帶一路”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重點提升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促進各國市場、資本、技術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共同建設開放型區域經濟,努力構建東北亞經濟圈。
香港“大公網”等媒體報道稱,習近平提出了促進地區和平發展的四點倡議:要增進互信,維護地區和平安寧;要深化合作,實現各國互利共贏;要互學互鑒,鞏固人民傳統友誼;要著眼長遠,實現綜合協調發展。習近平表示,中日韓、中俄蒙等三方合作都已取得良好成效。中方對有利于促進地區穩定、發展、共贏的多邊合作均持開放態度,中方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發揮更大作用,提供項目資金保障。
俄羅斯總統普京則在發言中表示,希望重啟俄朝韓基礎設施、能源等領域的三邊合作項目,并邀請外國伙伴共同使用北方海路。
“下次我希望能坐火車來符拉迪沃斯托克,希望各位領導人給我們支持,”韓國總理李洛淵則以一種“幽默”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國家的訴求。據韓聯社報道,李洛淵還希望韓國“新北方政策”、中國“一帶一路”、俄羅斯“新東方政策”、蒙古國“發展之路”戰略、日本“八大領域經濟合作”規劃協調推進。
蒙古國總統則在東方經濟論壇上發言時呼吁,希望盡快開始實施東北亞超級能源圈電網項目。
“從企業和項目的角度,東北亞合作加強肯定會成為一個大趨勢”,前來參加論壇的中國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區域各國都在尋找合作機會,而這些合作也將對各國發展產生積極作用,“關鍵是要落實好領導人們達成的重要共識”。
周邊外交升溫
除了繁忙的多邊日程,東北亞各國領導人也紛紛借此機會展開密集的雙邊外交,其中最受國際媒體關注的是中日領導人的會見。
“習近平:中日關系回到正軌”,“德國之聲”12日報道說,中日兩國領導人在東方經濟論壇的間歇舉行了單獨會見,習近平表示,中日關系“正步入正常軌道,面臨改善發展的重要機遇”。“新形勢下,我們要繼續相向而行,保持改善向好勢頭,推動中日關系穩中有進,得到新的更大發展”。
日本媒體非常關注習近平主席與安倍晉三首相的會見活動,多家媒體12日上午第一時間報道了題為“日中兩國領導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開始會談”的新聞,并稱今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安倍希望進一步促進改善兩國關系的趨勢。共同社更是播發十幾條關于兩國領導人會見的快訊。
《日本經濟新聞》稱,安倍晉三12日上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約40分鐘的會談。雙方就為安倍10月訪華展開協調達成一致。兩國將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剛好40周年的10月23日訪華為核心進行協調。
共同社稱,安倍晉三預計10月訪華,將推進在經濟和安全保障等所有領域合作。經濟領域的核心是基于中國“一帶一路”構想在第三國推進的基建合作,以及金融危機時相互融通貨幣的“貨幣互換協議”的締結。
《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安倍晉三在12日下午的全會上,仍然用大量篇幅談及日中關系。他回憶說,自己第一次就任首相后,很快就推動訪華以和中國建立互利關系。第二次就任首相時,日中關系正值低谷,但他仍然認為中國和日本“應當分享和平與繁榮”。安倍甚至提及一篇自己第一次訪華時《人民日報》刊發的形容日中“破冰”的文章。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北亞地區有兩個特點,一是這里有冷戰的最后一個活化石,二是這里是主要大國博弈的交匯之地。這兩個特點,一直妨礙東北亞走出冷戰陰影。當前的東北亞局勢,正在朝著積極方向發展,主要表現:一是半島局勢今年以來轉圜,二是大國之間關系,尤其中日之間關系開始顯著改善。如果向好的趨勢能保持下去,肯定有利于東北亞地區結束冷戰對抗、增進大國之間的互信,這樣地區就有可能盡快走向穩定與和平。
對抗貿易保護主義
《環球時報》記者在東方經濟論壇感受到的另一個關鍵詞是對抗貿易保護主義。
“當今世界和全球經濟正面臨新形式的保護主義,各種各樣的壁壘正在增加,貿易的基本原則——競爭和互利——正在被忽視。”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2日援引普京的講話稱,這對正在蓬勃發展的亞太地區帶來嚴重挑戰。
日俄商業合作委員會主席朝田照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日等國在中東地區的大項目、大工程中已經有很多合作,但相反在自身所處的東北亞地區,這樣的合作現在卻還不是很多。這名日本企業家認為,這一現象和美國對該地區國家的制裁造成融資困難有很大關系。
不過,美國的威脅一方面為地區合作帶來不少技術性障礙,一方面卻也讓東北亞不得不“抱團取暖”。在中美經貿摩擦不斷上升之際,為填補因與美國貿易摩擦而出現的大豆缺口,中國正在尋求從俄羅斯遠東進口更多農產品。論壇期間,一些參會的中資企業人士告訴《環球時報》,目前部分中企正在和俄司法部及發展部商談,希望獲得授權在遠東開墾更多土地以種植大豆,俄方對此的態度十分積極。
美國《華盛頓郵報》11日評論說,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普京歡迎習近平,他們在海濱一起做煎餅。與此同時,900英里外的西伯利亞,3000多名中國軍人與俄羅斯士兵一起參加俄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從這個太平洋港口到軍事訓練場,中國和俄羅斯是在向華盛頓發出明確的信號:“如果美國擠壓得太狠,我們就會相互靠近。”
俄聯邦新聞社12日評論稱,在美國拒絕自由貿易原則,揮舞著對世界各國制裁的大棒、以及利用美元對他國施壓的情況下,現代世界的主要經濟體已經在認真考慮離開“美元帝國”。俄總統普京12日在東方經濟論壇全體會議上表示,俄中之間將逐步轉向用本國貨幣結算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