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辦公廳
改革開放40年,是治水思路和重點不斷調整完善的40年。黨中央在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提出了一系列治水方針和重大部署,為水利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第一階段(1978—1989):水利改革方向變軌轉型,工作重點轉為抓經濟效益。全國各地水利部門將水利工作的著重點從抓建設、建工程轉移到抓管理、見效益上來,明確了“加強經營管理,講究經濟效益”的水利工作方針,將“全面服務,轉軌變型”作為水利改革方向,把推行“兩個支柱、一把鑰匙 (即以水費收入和綜合經營為支柱,加強經濟責任制)”作為搞好水利管理、提高工程經濟效益的中心環節,利用現有大量水利工程創造經濟效益。
第二階段(1990—1997):水利在發展全局的位置更為突出,水利建設力度逐步加大。在此期間,國家較大幅度增加了水利投入,水利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小浪底、萬家寨、飛來峽等一批重點工程也相繼施工;觀音閣、桃林口、引黃(河)入丑(河)、引碧(碧流河)入連(大連)、引大(大通河)入秦(秦王川)等重點水利工程相繼建成;淮河、太湖、洞庭湖等河湖治理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第三階段(1998—2011):治水思路發生重大轉變,更加重視人水和諧發展,水利建設與管理進入新的高潮。在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水利各項工作發生歷史性的轉變:防洪工作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注重蓄滯洪區建設;水資源管理工作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生態治理工作從重點治理向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相結合轉變;水利建設工作從開發利用為主向開發保護并重轉變;水行政管理工作從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為主向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科技等手段轉變。這一階段,中央大幅增加水利基礎建設投資。
第四階段(2012至今):水利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治水思路進一步完善,水利發展進入黃金時期。這一階段,水利改革發展全面提速,一批標志性重大水利改革舉措落地落實,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得到扭轉,三峽主體工程建設完成,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等大型水資源配置工程發揮重要作用,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中小型水利建設大規模實施,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防汛抗旱減災取得重大勝利。堅持把確保人民群眾安全放在防汛抗旱防臺風工作的首要位置,超前部署、周密組織、精準調度,戰勝了1991年淮河和太湖流域大洪水、1994年珠江大洪水、1996年海河南系大水、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大洪水、2003年和2007年淮河流域大洪水、2011年錢塘江大洪水等特大洪澇災害,抗御了北方冬麥區、長江中下游、西南地區等嚴重干旱,有效應對了頻繁發生的臺風和山洪災害襲擊,奪取了抗御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水利抗震救災斗爭的重大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新理念要求,全面戰勝東北三江大水、長江流域大水、太湖流域特大洪水、海河暴雨洪水,成功防御了洞庭湖水系罕見大洪水和漢江嚴重秋汛,科學防范了44個臺風襲擊以及部分地區嚴重干旱,確保了大江大河、大型與重點中型水庫及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最大程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 因災死亡人數降至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確保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確保了大江大河、大中城市和重要基礎設施安全。
農田水利事業快速發展,為農業農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十八大以來全國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過3億畝,2016年底共有灌溉面積11億畝,其中耕地灌溉面積10.1億畝。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大幅提高,由改革開放初期的0.35提高至0.532。全國建有農村供水工程5887.46萬處,總受益人口8.12億 人。全面實施東北節水增糧、西北節水增效、華北節水壓采、南方節水減排,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資源供給能力顯著提高,較好滿足了經濟發展需求。截至2016年,全國已建成各類水庫98460座,水庫總庫容8967億立方米,分別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16.4%和123.5%。為解決部分城市的嚴重缺水問題,建成了南水北調、引灤入津、引黃入青等供水工程,努力滿足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西江大藤峽、引江濟淮、滇中引水等122項重大水利工程開工建設,在建投資規模超過9000億元,南水北調東中線建設完成發揮作用,累計向受水區供水130 多億立方米,我國水資源配置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水利問題加快解決,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采取安排專項資金、以工代賑和專項補助、“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世界銀行貸款以及動員社會力量實施“母親水窖”等多種方式著手解決農村飲水問題,集中解決了我國3億多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與飲水安全問題,提前完成 聯合國千年目標。2016年大力實施開展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目前已讓9000萬農村群眾喝上了干凈、衛生的飲用水。實施全國重點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以及大中型病險水閘險加固,加快農村水電開發利用步伐,2016年農村水電總裝機容量達7800萬千瓦,年發電量2680億千瓦時,分別是1978年的318.8%、440.3%,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均占全國水電的1/4。
水資源節約保護不斷加強,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的美麗家園。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約束作用不斷顯現。大力推進農業和工業節水,以農業用水微增長,保障了我國糧食產量從1979年的6642億斤增加到了2017年的12358 億斤,萬元GDP用水量從上世紀 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17 年的78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 用水量從953立方米降低到49立方米。啟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開展105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與生態修復面積不斷提高,黃河、黑河、塔里木河等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現黃河干流連續18年不斷流,黑河尾閭東居延海連續13年不干涸,引江濟太、珠江調水壓咸、引黃濟淀等水資源調度成效顯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7.38萬平方公里,整治坡耕地1980萬畝,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1400多個,治理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水利改革取得豐碩成果,水利科學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十八大以來,涉水領域支柱性、牽引性、戰略性改革舉措密集出臺、多點開花,水行政審批事項大幅減少,水權水市場建設、水流產權確權試點工作積極推進,中國水權交易所掛牌運營,水資源稅、水生態保護補償等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扎實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覆蓋全國797 個縣、5200萬畝灌溉農田。在全國全面推河長制,省市縣鄉四級工作方案全部出臺,制度體系和組織體系已經基本建立,河長制全面啟動實施。深化水利投融資改革,2013-2017年,全國累計完成水利建設投資2.64萬億元,重大水利改革舉措取得實效。
總體上講,過去40年是水利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同步發展、水利體制機制發生重大轉變、水利改革創新不斷深入的40年;是同頻繁發生的嚴重水旱災害進行不懈斗爭、經受驚心動魄特大洪水和歷史罕見持續干旱嚴峻考驗、防汛抗旱取得歷史性偉大勝利的40年;是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設大規模展開、水利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跨越式提升的40年;是涉及民生的水利問題加快解決、城鄉居民從水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水利在基本公共服務中的基礎作用顯著增強的40年;是節水防污型社會建設深入推進、水資源利用效率效益明顯提高、水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的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