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 李揚
不斷學習探索,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就是在開眼看世界和探索適應中國國情社會主義道路的學習實踐中起步的。加強學習、善于學習,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當我們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沖刺、為實現2035年目標和第二個百年目標奮斗時,我們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都更加復雜、挑戰更為嚴峻,而我們的本領恐慌問題也更加突出,這就需要我們以虛心的態度去學習探索,千萬不能固步自封,驕傲自滿,“四個自信”也絕不是四個自滿。
回望歷史,中國的近代化道路起步于清末的開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文化。近代中國一直在學習中蹣跚前進,直到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終于在學習中找到了救國救民的出路。可見,從文化基因來看,中國人民具有謙虛好學的優良品質,中國共產黨更是從誕生之初就具備世界視野。1949年以來,新中國從未中斷向世界學習的進程。從50年代向蘇聯學習工業化建設,到60年代謀求與歐洲加強交往,再到70年代“四三方案”從歐美引進大量先進技術,盡管路途曲折,但對外學習的腳步并未停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是以空前開放的心態向世界學習。鄧小平在1978年會 見聯邦德國客人時說:“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于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
四十年來,學習始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全方位的對外學習幫助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制度層面,借鑒外國經驗多次幫助中國突破體制改革的困境。例如上世紀90年代初,面對改革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時,鄧小平在廣泛比較各國實踐的基礎上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痹诰唧w經濟制度建設中,如證券市場、現代預算制度、現代企業制度、國際貿易規則等方面,中國更是普遍借鑒他國成熟做法,并取得了較好效果。
在科學和技術層面,中國學習發達國家的例子也不勝枚舉。由于中國是一個趕超型國家,所以幾乎所有傳統產業里的中國企業都可以在世界上找到自己跟隨、模仿和競爭的優秀企業,向對手學習也給了很多中國企業以“后發優勢”;而在新興產業,尤其是信息產業里,一批先知先覺的中國企業家通過海外求學和歸國創業,在許多應用領域后來居上,成為行業領導者。
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問題所在。在制度上,我們遇到過“南橘北枳”的困境,說明我們在基礎制度認識和安排上,仍存在一些重大關系尚未理順,仍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借鑒“他山之石”。在技術上,我們的不少行業仍未突破技術瓶頸,尚處于全球產業鏈低端,即使是信息產業中的成就也多集中于應用層面,中興事件就深刻說明我們在基礎領域的學習還遠遠不夠。成績與不足都昭示中國:學習世界的腳步不能停歇。
中國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讓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匱乏、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完成工業化,躋身發達國家行列,實現人民共同富裕,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壯舉。而中國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也是空前的。這就決定了中國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制度建設上,是孤獨探索而沒有先例可循的。在這種情況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中國指出了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在干中學習。解放思想,鼓勵實踐;大膽試,大膽闖;先試點,后推廣;在改革中學習改革,在開放中學習開放。
這種改革方法論指導我們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這在基本經濟制度層面體現得最為明顯:例如在農村改革中,中央容許地方從1978年開始進行包產到 戶、包干到戶的自發實踐,并密切關注成效,適時給予引導和支持; 直到1982年初,實踐證明“雙包”體 制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中央才以一號文件的形式肯定“雙包”的社會主義性質,將改革推廣至全國;而1986年通過的《土地管理法》,則最終從法律上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引進外資、國企改革、所有制結構調整、股權分置、農地三權分置等重大領域,中央都遵循著先試點、后推廣的改革方法。在經濟體制和社會建設方面,干中學的改革方法體現得更為普遍:中國利用地域遼闊、行業全面的特點,積極進行地區性、行業性試點,例如經濟特區、稅費改革、社會保障、基層協商民主等改革均采用了這種方法。這種漸進或先試點的改革為黨和政府提供了寶貴經驗。通過學習、試點到推廣和上升到制度的過程,也是上下級之間、黨和人民群眾之間形成共識、掌握方法的過程。
通過干中學,中國避免了改革中的激流險灘。在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折戟沉沙的情況下,不僅堅持和發展了社會主義,而且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了 新時代。十九大報告總結的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就是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
我們肯定干中學的改革方法,但也要看到,一些單位和個人在實踐探索中找到了“舒適區域”,隨之產生了驕傲、懈怠的情緒,不愿甚至不敢繼續深化改革, 失去了繼續學習的動力。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既不能因為改革發展取得的成績、得到的贊揚而驕傲自滿,更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睡大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一部全黨全國人民不斷學習的歷史。列寧曾經給蘇聯共產黨提出過“學習,學習,再學習”的任務,遺憾的是蘇共未能真正堅持。中國共產黨則通過學習探索,成功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了新時代,為全黨全國人民樹立了“四個自信”。
新時代 ,我們面臨著更為艱巨的任務。從中國自身的發展階段來看,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后期,人均收入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它具有“走進來容易,走出去困難”的特點。對于多數經濟體而言,可以憑借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與傳統的社會管理手段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但同時也積累了諸如貧富差距過大、生態環境 破壞、官員尋租腐敗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同時,持續的發展需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使經濟進入高技術、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治理也要隨之實現現代化,文化、生態等各項事業均需補齊短板,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公共產品供給均等化,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說目前也是一項沒有完成的任務。拉美、東南亞等多數國家長期停滯于此,落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致使經濟徘徊不前,社會矛盾加劇。
今年爆發的中美貿易爭端,名義上是貿易之爭,其美國遏制中國崛起,尤其是壓制中國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的戰略意圖昭然若揭。歷史上,蘇聯和日本都曾一度逼近美國,但最終都在競爭中落敗。在大國博弈中,美國向來奉行“積極防御”政策,對于潛在競爭者極盡打壓之能事,何況中國已經成為現實競爭對手。因此,中美之間的大國博弈在所難免。
正確認識中國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與國際環境,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心態。一方面,我們應當堅定信心,認識到當前的問題既是發展中的問題,也是崛起中的問題,是必然發生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正如《人民日報》署名“宣言 ”的文章所說 :“無論什 么樣的風雨,都無法阻擋中國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腳步。”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國面臨的是人類發展史上最棘手的問題——讓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時又面對著歷史上最為強大的競爭對手美國。在雙重壓力下,我們務必保持清醒冷靜的心態?;赝麣v史,中國共產黨不止一次面對困難,但憑借著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都能掌握新本領,克服各種艱難險阻。1949年,面對民主革命與國民經濟恢復的雙重挑戰,毛澤東曾告誡全黨:“我們熟習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我們不熟習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我們必須向一切內行的人們(不管什么人)學經濟工作。拜他們做老師,恭恭敬敬地學,老老實實地學?!?h3>實現中國夢,要抓緊學習
十九大描繪了從當下到2050年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起到了指引未來中國走向、凝心聚力的巨大作用。而要實現奮斗目標,關鍵是走好當下的路,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越過“中等收入陷阱”,從而為未來三十年的發展奠定基礎。
當前,中國正處于新舊經濟發展模式轉換的瓶頸期。一方面,國企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產業結構升級、縮小貧富差距、平衡城鄉和區域發展、合理界定黨政關系、科學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權力、生態環境恢復、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消除權力尋租腐敗、實現祖國統一等傳統任務,都還沒有徹底完成;另一方面,經濟脫實向虛、金融風險加劇、生育率下降、產業工人老齡化、互聯網時代輿情引導、美國遏制中國等新問題又不期而至。
今天,我們要認識到在經濟領域,傳統的發展模式和刺激手段已經再難奏效,而且在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其他領域,也都存在著老辦法“不靈光”的問題。拖延多年的老問題亟待破解的新思路,應接不暇的新問題更需要我們掌握新本領。能否適應復雜情況、錘煉真實本領、解決新老問題,關乎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能否實現,更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實現。為此,我們黨更要抓緊學習。
首先,統一認識,凝聚力量,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營造適于學習的宏觀環境。改革進入深水區,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很多情況下,限制我們學習的并不是眼界和意愿,而是固化的利益格局。因此,要加強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頂層設計,增強改革措施的執行能力,從根本上打破限制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調整的利益藩籬,從而為全黨全社會開辟一個利于學習的宏觀環境。
其次,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弘揚創新精神,建設學習型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政黨,不僅善于在實踐中成就事業,而且善于在實踐中解放思想,創新理論。革命戰爭年代,我們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揚棄了俄國革命經驗,開辟了適應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改革開放后,我們摸著石頭過河,揚棄了傳統體制,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解放思想與大膽實踐如同鳥之兩翼,成就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更應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責任擔當,推動理論創新。
最后,尊重群眾,尊重實踐,匯集全社會智慧,凝聚全社會力量。學習應以問題為導向,方法多從實踐中來。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國共產黨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善于對群眾自發的創新實踐因勢利導,及時總結推廣經驗。當前正在進行的產業結構升級,主體是千千萬萬的企業家、科研人員,以及各行各業奮戰在一線的勞動者,他們對問題的了解往往最深。在改革注重頂層設計的同時,也應更多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此才能匯聚起更廣泛的合力,上下一心,見事早、決策準、行動快。
改革是當前中國最大的共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全國人民共同的心愿。以虛懷若谷的胸襟匯聚群策群力,以只爭朝夕的態度學習國內外一切經驗,必將為我們黨治國理政增添更多本領,為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強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