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破”“立”“降”上下功夫,著力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著力增強創新力、發展新動能,打通去產能制度梗阻,著力降低企業成本,堅持做好去杠桿工作,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加快,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
一是深入推進結構性去產能,行業供求關系明顯改善。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有序推進鋼鐵、煤炭、煤電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1-7月,退出煤炭產能8000萬噸左右,完成全年任務1.5億噸的50%以上;壓減粗鋼產能2470萬噸,完成全年任務3000萬噸的80%以上。去產能推動鋼鐵、煤炭、煤電等行業產能利用率明顯提升,供求關系顯著改善,企業效益持續向好。上半年,鋼鐵、煤炭、電力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率分別增長93.4%、18.4%和28.1%。
二是將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認真做好分類處置。有關方面采取多種方式,不斷加大處置力度,“僵尸企業”出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各級法院針對破產審判能力不足的問題,大幅增設了清算和破產審判庭,推動依法破產結案數量顯著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企業的破產立案和審結數量分別達到了6392件和 3311件,較去年同期繼續大幅增長。“僵尸企業”的清除,去除了壞杠桿,盤活了存量資金資源,優化了資金配置效率。
三是積極穩妥去杠桿,推動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部際聯席會議相關部門,不斷推動企業降杠桿工作。一是通過市場化債轉股等措施優選 企業優選資產,助推具有發展前景的高負債優質企業降杠桿、減負債、促改革、推轉型。截至7月31 日,市場化債轉股簽約金額達到17325億元,資金到位3516億元,資金到位率20.29%,涉及資產負債率較高的115家優質企業。從已經落地的項目看,債轉股不僅明顯降低對象企業的杠桿率,更顯著優化了企業治理結構,推動了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轉型升級,提高了資金要素的配置效率,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扎 實推進國有企業降杠桿工作。到今年6月底,全部國有企業資產負 債率為64.9%,分別較年初和去年同期下降0.7和0.6個百分點。到 6月末,中央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為67.8%,分別較年初和去年同期下 降0.3和0.6個百分點。通過降低 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有效遏制了部分低效國有企業負債沖動和規模沖動,推動信貸資源向更有效率的企業流動。
一是“成長快”,新動能保持高速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今年前7個月,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和8.6%,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0和2.0個百分點;新動能引領結構優化,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已經達到13%,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2.2%,增速比全部制造業投資高4.9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科技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 6 . 7 % 、16.4%和14.8%,增速快于規模以上服務業4.0 、3.7和2.1個百分 點。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68.6%、21.0%和14.5%,服務機器人、智能電視、3D打印設備、生物基化學纖維、太陽能電池等新興產品產量保持高速增長。
二 是“活力強 ”,創新與創業 互促共進,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舉措,政策效應正在持續釋放。今年上半年,全國新設市場主體達998.3萬戶,同比增長12.5%,新設市場主體的“質”也在同步提高。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設企業56.9萬戶,同比增長19.9%。特別是第二季度以來,大眾創業意愿持續走高,4-6月每月新設企業均超過60萬戶,創歷史新高。
三是“業態新”,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新業態蓬勃涌現。網上零售等新興消費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前7個月,全國網上零售額47863億元,同比增長29.3%。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創新 不斷深化,智能零售、產能共享等 新熱點持續涌現;行業生態加速重構,互聯網企業國際化拓展取得積極成效,投融資持續活躍。
四 是“環境優 ”,創新生態持 續優化,新動能培育的制度建設不斷加強。隨著“放管服”改革等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創新活力被進一步激發。一是創新投入不斷提升。2017年全社會研發投入1.7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 2.12%。二是創新意識普遍增強。各級政府深入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圍繞支持創新不斷優化管理和服務,有利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企業面向市場和消費升級,大膽推進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三是有利于新動能培育的改革舉措陸續出臺。特別是今年上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出臺了優化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績效、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加強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改革、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等改革文件,進一步破除了制約創新創業的制度障礙,釋放了新動能發展的活力。
降,降成本減輕實體經濟“重包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堅決采取措施,進一步清理規范經營服務性收費,降低企業用能、物流等成本,預計可減輕企業負擔超過1500億元,目前已出臺措施涉及金額超過1200億元,完成總任務的80%。
在減稅降費方面,將制 造業 等行業的增值稅稅率下調一個百分點,將小規模納稅人的年銷售額標準上調到500萬元,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征收的標準降低 2 5 % ,降低、取消、停征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性收費。在緩解企業融資成本上漲壓力方面,三次實施定向降準,推動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擴量提質,有力降低了企業財務成本。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全面推動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壓減生產許可。加快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加強協同監管,建立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在降低人工成本方面,延續降低“五險一金”繳費比例等政策,規定符合相關條件的地區可再下調工傷保險費率20%或50%。在降低用電用氣成本方面,規范和降低電網環節收費,臨時性降低輸配電價,進一步提高市場化交易電量的比重,重新核定了省(區、市)內天然氣輸配價格。在物流降本增效方面,加快發展多式聯運和無車承運人試點,提高車輛運輸效率,取消營業性貨運車輛二級維護強制檢測,推動貨運車輛年檢、年審合并。
總的看,上半年在能源、原材料價格明顯上漲的情況下,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42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37元,自2016年以來持續下降。從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看,這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雖然面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嚴峻形勢,但我國制造業、服務業發展保持了增長平穩、結構優化、效益提升的良好勢頭。實踐證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符合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實際,能夠有效解決經濟運行中的很多現實難題,對實現經濟穩中向好發揮了關鍵作用,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