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鳳榮
二戰后很長一段時間,世界是在美蘇冷戰的背景下度過的。美蘇“冷戰”的結果以蘇聯的劇變與解體而告終,西方自認為是勝利者,但俄羅斯人并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是自己主動放棄了冷戰政策。主動也好,被動也罷,蘇聯都是冷戰中的落敗者,原因很多,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是蘇聯的經濟無力與美國爭雄,這與西方對其遏制有關,更與蘇聯自身的政策選擇相關,其教訓值得吸取。
蘇聯和美國的冷戰在經濟上最初表現為 馬歇爾計劃與莫洛托夫計劃的對峙。為了防止戰爭造成的貧困與混亂使歐洲爆發革命,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提出了由美國出錢幫助西歐國家復興經濟的設想,條件是受援國必須拿出方案,讓美國了解其如何使用援助。起初蘇聯也想參加,但美國的要求讓蘇聯人覺得這是干涉內政,率團去巴黎參加討論馬歇爾計劃的蘇聯外長莫洛托夫退出了英法蘇三國外長會議。于是,西歐國家合作制定了經濟復興方案,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馬歇爾計劃提前一年,到1951年底完成,美國向歐洲提供120億美元的援助,促進了戰后西歐經濟的恢復。蘇聯不參加馬歇爾計劃,也不允許東歐國家參加,1947年7-8月,蘇聯先后同東歐各國簽訂了雙邊貿易協定,被稱為“莫洛托夫計劃”。在此基礎上,1949年1月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由此形成了東西方兩大集團在經濟方面的對抗。
隨著美蘇冷戰的加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對蘇聯進行經濟遏制和經濟制裁。美國出臺了一系列對蘇進行高新技術封鎖的文件。1947年12月17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通過了《對蘇聯、東歐的出口管制》文件,要求立即、無限期地停止從美國向蘇聯及其附庸國出口所有美國短缺的物資和有助于增強蘇聯軍事潛力的物資。1950年1月9日,正式成立“對共產黨國家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因其總部設在美國駐巴黎大使館,該機構又簡稱為“巴統”。其重要職能是管制美國及其西方盟國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禁止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美國的這些政策使東西方貿易銳減,1948年美國對蘇聯的出口額2700多萬美元,到1952年銳減至只有1.5萬美元。1994年“巴統”才宣告解散。1974年美國國會通過“杰克遜—瓦尼克修正案”,禁止給蘇聯、東歐等限制移民出境的國家以貿易方面的優惠。美國依據這一法案,每年對是否給予部分國家最惠國待遇進行一年一次的審議。待到戈爾巴喬夫改革后,美國才有所松動,直至2012年12月20日奧巴馬簽署總統令,宣告杰克遜-瓦尼克修正案失效,美俄貿易遵循WTO規則。
針對蘇聯急于修建通向西歐的石油管道的情況,1962年至1965年美國對蘇聯實行大口徑輸油管道的禁運,延緩了友誼管道的建設,嚴重影響了蘇聯石油的運輸 。1 9 8 2 年,里根政府以蘇聯支持波蘭實行軍管為借口,對蘇聯進行經濟制裁,切斷蘇聯在西伯利亞修建天然氣管道以及與日本合作開發能源所需的大部分技術。為了以壓促變,20世紀80年代中期,里根政府通過迫使沙特增加石油產量,導致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暴跌,蘇聯外匯收入銳減,加劇了蘇聯的經濟危機。
美國對蘇的經濟冷戰,旨在限制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應對美國對蘇聯的經濟政策方面,蘇聯也有政策失當之處,這些政策失誤加劇了蘇聯與西方的經濟緊張關系,限制了自身經濟的發展。
首先,蘇共領導人在理論上沒有認識到與資本主義國家加強經濟合作的重要性。馬克思和列寧都把世界看成是一個整體,強調形成了統一的世界市場,社會主義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世界市場,但斯大林從來不認為世界經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對各國經濟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擴大交流的意義認識不足。斯大林把資本主義總危機加深狹隘地理解為“市場的縮小”,既然市場縮小是造成資本主義總危機的原因,蘇聯自然不能與資本主義擴大聯系,因此,在維護二戰后世界秩序的國際機制中,蘇聯只參加了聯合國這一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組織,而沒有參加二戰結束前后醞釀成立的國際性經濟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1952年,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這一著作中總結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經濟影響在經濟方面的最重要的結果,應當認為是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的瓦解。這個情況決定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總危機的進一步加深。”統一的世界市場是由于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而瓦解的,“兩個對立陣營的存在所造成的經濟結果,就是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瓦解了,因而現 在就有了兩個平行的也是互相對立的世界市場。”這一理論長期影響著蘇聯領導人的行為。既然社會主義自成體系“市場”的存在是資本主義危機加深的決定性因素,那么,決定了蘇聯在處理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時,基調只能是對抗。
第二,蘇聯沒有抓住機會改善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關系。二戰后美蘇的對抗和美國在越戰中的失敗,削弱了美國的實力,20世紀70年代美國主動緩和與蘇聯的關系。尼克松試圖通過一套經濟安排 ,把蘇聯與世界聯系在一起,使蘇聯從中受益,從而使蘇聯緩和其國際行為。1971年11月下旬,美國商務部長斯坦斯訪問蘇聯,雙方簽訂了1.35億美元的商業合同,美國向蘇聯提供采礦等設備,并向蘇聯傳授工藝流程,蘇聯則向美國提供一批有色金屬,同時美國70多家大公司的領導人在莫斯科舉行會議,商談擴大美蘇貿易問題。1972年 美國表示在農產品上給予蘇聯最惠國待遇,7月8日雙方簽訂了蘇聯在三年內向美國購買7.5億美元糧食的協定,為此美國向蘇聯提 供5億美元貸款。7月2 8日,美蘇在莫斯科簽訂科技合作協定議定書,規定兩國在能源、電子計算機、農業等六個領域進行合作。1973年6月3日,兩國簽訂了為期20年的價值80億美元的化肥貿易協定,5天后兩國又簽訂蘇聯向美國出售100億美元天然氣意向協定。緩和的物質化加強了蘇聯與西方的貿易往來,蘇聯從西方獲得了大量貸款,引進了許多先進技術和設備,改善了與西方的經濟關系。蘇聯與發達國家的貿易額從1950年的4.4億盧布發展到1965年的28.16億盧布,1980 年的315.83億盧布,其占蘇聯外貿額的比例相應地從1960年的15%上升到1980年的33.6%。與蘇聯有商業關系的公司——西德有2000家,芬蘭有600家,意大利有300家。蘇聯提供的商品滿足西歐市場石油的3.4%,天然氣的 16.4%,煤的4.2%。蘇聯從西方得到的長期貸款,1964-1970年僅為38億美元,而1971-1980年增至300多億美元。但蘇聯堅持擴張政策,并于1979年12月入侵阿富汗,緩和告終,美蘇重又開始對抗。
第三,蘇聯沒有認清自己的實力與弱點,長期把取代美國、消滅資本主義作為自己的大目標。蘇聯只有軍事實力達到了與美國的平衡,但其科技水平、總體經濟實力始終處于下風,蘇聯長期以一己之力與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抗衡,試圖埋葬資本主義。蘇聯致力于建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到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產品在全球貿易出口份額中僅占4%。由于不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蘇聯商品的工藝水平很差,在國際市場上沒有任何競爭力,長期靠出賣石油和原材料生存。戈爾巴喬夫提出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加入世界經濟一體化之中,但蘇聯人缺乏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經驗與能力,盧布不可兌換,產品結構不合理,蘇聯商品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力等等,限制了蘇聯外貿的發展,從1989年起蘇聯外貿不斷出現逆差。
總之,美國等西方國家在經濟上對蘇聯的遏制和制裁,影響了蘇聯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蘇聯經濟的困難,這是不言而喻的。但蘇聯本身的政策選擇也有許多失誤之處,沒有認識到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性,長期游離于世界市場之外,成為蘇聯經濟落后的重要根源。里根恰恰抓住了蘇聯經濟的弱點,通過降低國際石油價格,加劇了蘇聯的經濟困難,促進了蘇聯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