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去趟朝鮮吧,如果有條件的話。
一來時機不錯。在朝鮮勞動黨七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集中全部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戰略轉向后,現在的朝鮮正處于越來越“放得開”的進程中。二來,如果算經濟賬的話,現在很有可能是“抄底”旅游的時候。朝鮮正大力發展旅游業,一旦國際環境寬松,旅游條件成熟,價格上也就會逐步同國際接軌,價格紅利可能一去不復返。
初次去朝鮮的人,往往去了之后都會意外連連。最有共識的意外可能就是:朝鮮餐館好吃不貴。朝鮮美食并不只有玉流館的冷面,還有食材鮮美、做工考究的海鮮、披薩、烤肉,不一而足。連著幾頓吃下來,很容易讓人忘了是來到了固有意識中缺衣少食的地方,而是仿佛到了富庶發達的國度。對于外國游客和訪客而言,如果不是因為道路和網路這“兩條路”都不是很通暢的話,從吃住到教育到醫療,在每一個旅行目的地,朝鮮試圖展現出的都是一個樂園的形象。
與此同時,不論是陪同人員的待客方式,還是各個地點解說員的言談舉止,顯然管理有方、訓練有素。比如同事之間不論職務高低,都要以同志相稱;在金正恩成為最高領導人后,要稱呼民眾為“人民”,而不要叫“百姓”。不過,他們的風格并非公私不分,也非教條式的一板一眼。在活躍氣氛的能力和開放尺度上,他們還經常有讓人意外的奔放言辭和舉動,尤其是在飯桌上。
讓朝鮮人比較苦惱的是,他們竭力對外展示著最正能量的朝鮮,類似于“我們是最好”的標語也隨處可見,可世界對于朝鮮依然充滿偏見。這種偏見的確是存在的,而且在一些領域還很強悍。但在另一方面,顯然朝鮮也要增進對外界的了解。
無論是讓世界講好朝鮮的故事,還是朝鮮講好世界的故事,最重要是放下偏見,促進交流。讓越來越多的人到朝鮮看一看,算是一個積極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