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8月18、19日,受臺風“溫比亞”影響,山東濰坊地區連降暴雨,大面積農田、村莊被淹,大量牲畜死亡。其中以濰坊下屬的“蔬菜之鄉”壽光市災情最為嚴重。13日至19日,壽光市平均降水量達378.6毫米,為1959年有記錄以來同周期最多降水值的近2倍。洪水退去后,菜價猛漲,當地菜市場價格牌顯示香菜已漲到39.9元/斤,官方稱此次災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92億元。
災情讓人痛心,而上游向下游的“泄洪”是否加劇了災害成為輿論爭論熱點。上游冶源水庫一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稱:“沒有想到這一次的問題這么嚴重,真沒想到。”
而另一方面,一些個案可以反映許多當地群眾受災時迷茫的狀態:8月19日中午11點半左右,負責壽光上口鎮口子村片區的副鎮長第一次在“口子村養殖區防汛工作群”里發送了洪水預警,請大家做好撤離準備。但因為當時的預測流量與實際流量相差數倍,一些村民還在觀望狀態,沒有下決心。看得出,他們同樣也是“沒想到”。
雙重“沒想到”讓人心里一驚。翻過去的新聞就知道,壽光曾“六年兩澇”。根據當地人的描述,壽光地區是平原,河道彎曲,又是入海口,本身就不容易泄洪。另外,此次受災戶中還有上一次2012年水災也遭災了的群眾,接連兩次打擊讓他們徹底傾家蕩產。可見,就算經歷過水災,對下一次災難也不見得具備宏觀上的判斷力。此外,對于當地農民而言,代表他們全部身家的牲畜和蔬菜需要他們看守,就算真需要逃命,他們在潛意識里也不愿離去。種種跡象表明,當地人的防災能力急需提高,這一切都需要更專業的幫助和引導。
該如何做才能預防災害的隨時襲擊?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研究所總工劉樹坤接受采訪時總結:天氣預報不準,冶源、嵩山、黑虎山三大水庫泄洪量大,一些建筑工程、牲畜飼養圈占用河道把水位推高,是洪災造成損失的主要原因。而這幾個問題可以作為提醒,成為未來預防此類災害的參考。
首先,相關部門應該能實際檢測當地的天氣情況和水文、地理的狀況,提早布置防汛工作。冶源水庫的工作人員說,往年汛期是從6月份開始,但2018年從春天開始雨水就很多了。對諸如此類的信息,有關部門不僅僅要收集、通知,還要由懂得氣象的專業人士做出專業的判斷、建議、解讀,提前估算防汛所需要的投入。
其次,在平時就應當及時清理河道、堤壩。《新京報》報道,此次受損建筑當中有不少就侵占了河道,其中既包括居民院落、建筑垃圾等,也包括經營類場所果園、魚池、養殖場、洗沙場等。這么多問題,汛期到來之前不處理完畢,洪水來臨了根本不可能有時間去清理。
再次,要對居民做好防災和疫情等方面的教育,保持信息暢通。如今家家都有智能手機,通知到人這件事應該不難做到。通知信息不能僅包括水量、降雨量等專業數據,還應如同火災預警一樣,清楚地告訴當地居民在什么情況下應當放棄財產逃命,在什么情況下又相對安全。
天有不測風云,這話沒錯,然而,在災難發生之前,各級政府、相關機構的責任心和預測力必須要走在前面,應該把“沒想到”變為“早想到”。否則當巨大的損失到來時,只能留下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