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到不了的叫遠方,再也回不去的是故鄉,定義起來,應該是這樣寫的。
很早以前,早到什么時候呢,大概就是如果不是翻出來厚厚一疊卷著邊兒的落上灰塵的稿紙,我竟都記不起自己也寫過一篇關于故鄉的文章。不,那時候叫作文。之所以如此費勁的才翻出來,是因為我的故鄉早已淪陷,其實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
從不記事起,隔兩年回一次故鄉變成了我們家的不言自明的慣例,其中很大的原因來自父親。父親是極為注重家庭的人,但凡關乎家都是頭等重要的事。小的時候,我總覺得這是他的固執與古板。長大了以后,才慢慢理解家的涵義。再大一些,回到故鄉便能夠欣賞它的美了。
家里的房子建在村里唯一一條貫通南北村子的土路旁,跟現在不一樣那時候每到春天,即使是風大的時候,也不會刮起漫天的黃土。一場春雨過后門前是泥濘的路和各種叫不出名字的花樹。屋后的池塘是真真切切可以給人們洗衣服的,清淺的地方還有蝌蚪。大人做活的時候,孩子們爭先恐后地下水,小孩子活力大,水對于他們來說便是最有趣不過的玩意兒了,你潑我一下,我潑你一下,濺起水花。還有房跟下遍地的小黃瓜,發芽的時候,看起來頗為壯觀。
上一次回去,還是四五年前的事。湖水早已渾濁,散發出氣味。因為要發展,這片地被規劃起來了,老房子被拆了不少,我們家的房子也沒能幸免,村子變得冷清也陌生了,屋后的池塘魚蝦沒了,更沒人坐在岸邊玩鬧。
故鄉它依舊是美的,只是美在了每個人的記憶里。
我們之所以對故鄉抱有深切的情感,不僅是因為我們曾生活在那里,還因為它是獨立于現實生活的地方。是停靠,是庇護,是內心的清凈之地,是自繁忙生活中呼出的一口濁氣的地方。然而最后的慰藉也在分崩離析。等它淪陷在泛黃的書角里,淪陷在眼花繚亂的世界里,你終于想起來尋一尋他。不,你也不是真的想要尋它。你只想給自己一個懊惱的理由。我們拼命回憶,拼命懷念,拼命懊惱,仿佛想抓住回憶里僅有的一點點線索尋找溫暖與安全。然而故鄉終于成為故鄉。回不去,留不下。離不開,也尋不得。
我下意識地把故鄉的樣子寫進故事,寫在任何一個可以證明給別人看的地方。而想要表達的不過就是,看,它有過這樣的風景,有過你再也看不到但比想象更多的秘密和美。
故鄉,大抵就是故去鄉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