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穎 周云 武林朋
摘要:民辦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是一項煩瑣、具體又意義重大的工作,由于目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和認定程序還不夠科學和完善。本文從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體系,規范認定標準和程序,完善管理組織機構,建立嚴格的管理監督機制和完善的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等方面做一些探討,以期找到比較實際可行的對策。
關鍵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難點;對策
民辦高校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民辦高校的辦校規模越來越大,民辦高校貧困生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2007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及其配套辦法開始實施,在這份文件中,明確規定了我國對普通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措施,并且第一次將民辦高校的貧困學生納入到了國家資助的體系。
但是由于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完善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各高校在認定過程中存在諸多難點。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本文對認定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以期找到比較實際可行的對策。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概念分析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只有學生先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后才能享受國家資助體系內的資助,目前一般高校的普遍做法為:每年的九月份開學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向所在院系提供《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和相關部門出具的貧困證明材料,并填寫認定申請表提出申請。在認定過程中,以班級為單位成立班級評議小組,對提出申請的學生的實際困難情況進行評議、分檔排隊;各院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小組負責本院系困難學生的審核和認定,最后由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統一負責本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審核和認定工作。
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認定程序不規范
經調查發現,雖然各院系普遍成立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班級認定小組,但由于操作的規則不明確,一般都是由班級認定小組成員共同商量并確定認定結果的,基本成員一般是學生干部、黨員和普通同學組成,雖然是以學生提供的書面證明材料來進行認定,但是,一方面,由于獨立民辦高校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普遍較好,一些同學為了自尊甚至掩蓋家庭經濟較為貧困的事實,同時也存在一些同學為了獲得資助刻意夸大家庭貧困的情況,另一方面,在實際評定過程中,小組成員的主觀意見占據相當大的成分。因此,缺乏事實依據,無章可循,也就無法完全做到公平公正,輔導員老師所帶學生眾多,無法準確掌握每個學生的情況,認定工作小組有時會流于形式。
(二)監管薄弱
高校家庭困難認定工作,雖然也有一定的監管機制,但是更多的是對公示階段的監管,但具體到評選過程,則無法完成有效的監管,主要表現在:認定機制中未建立相關的監管制度,如學生申請中書面材料的真實性未得到有效監管,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為當地學生開后門的現象比較普遍,對學生填寫的資料核查不仔細或干脆不核查,導致部分信息與實際情況不一致,部分不符合條件的學生也申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認定工作小組評議時未得到有效監督,認定過程中缺乏有效監管,更多依靠認定人員的工作素養;認定結果缺乏有效核實,由于學生生源地、家庭環境和城鄉環境不同,無法完全進行有效核實。
(三)認定人員素質問題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由認定小組完成,由于認定小組成員素質參差不齊,閱歷、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認定工作中非常容易造成分歧,進而影響認定結果。另外也存在一些認定成員的態度問題,如有些認定人員缺乏責任感,認定工作隨意,在認定過程中存在人情因素,在學生之間搞小團體主義,拉幫結派等,這樣不注重認定程序和制度的行為,容易造成認定結果的偏差。
四、進一步優化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認定工作
(一)完善認定方法
1.明確認定范圍。這是進行認定工作的前提條件。首先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工作的宣傳,讓學生自己根據文件要求來衡量自身情況,然后按照教育部有關規定,學生必須填寫《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方能申請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調查表需要民政部門、村委會等相關部門簽字蓋章,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小認定范圍。
2.制定科學的認定標準。標準制定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即政府規定認定工作的基本標準,綜合學生家庭人均收入、居住地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學校所在地人均收入水平等,最終確認學生經濟困難程度。在認定過程中,一些高校采取的措施非常值得參考,如:華東師范大學自主開發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預警系統”,學校按照全校學生每月的飯卡消費記錄進行測算,向可能存在經濟困難的學生發詢問短信并根據短信回復情況判斷是否應該認定該生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種做法保護了學生的隱私和尊嚴也極具人性化關懷。上海交通大學開發了“家庭經濟可支持系數”(FFSC)計算方法,對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進行量化分析,并結合輔導員日常工作中的談心談話,飯卡消費等內容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認定。
3.合理界定認定成員。認定以班級、年級和專業等為單位進行,成員要具有代表性,責任意識強,能夠相互了解。認定人數不應該太多,一方面可以節約認定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人多流于形式,有效促進認定工作的順利開展。
4.做好認定結果的公示與監督。這是認定工作的重要環節。公示便于普通學生了解認定工作結果,有利于群眾監督,避免虛假貧困生的現象出現。應適當擴寬公示渠道,利用網絡等工具及時將困難生認定名單告知到全體同學,公示時做好引導工作,不應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公示中應注明受理投訴的聯系方式,學生對認定工作不滿意可提出自己的意見,這便于在認定過程中對一些沒有呈現出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補救。值得借鑒的方式有:商丘學院設立了學院資助工作投訴電話和郵箱,加強各類獎助學金的評選及發放的管理、強化和監督,及時發現并糾正在資助評選和發放工作中出現的不正之風。
5.進一步規范認定程序,增加聯網認定程序。目前全國各地普遍建立了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以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如果能通過網絡建立聯網核查機制,使高校共享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就能在當前實地考察困難的現狀下,為高校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重要依據。
(二)加強認定人員的培訓和思想教育工作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人員的工作水平及其態度是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關鍵。因此需要對認定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和思想教育。在每學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開始前,應該對工作人員進行認定工作政策、認定程序和認定標準等方面的嚴格培訓,掌握相關方法和操作,才能正確開展認定工作。同時也要加強對認定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工作素質,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開展相關工作。
(三)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讓學生自己了解家庭經濟困學生認定工作制度。
學生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程序的了解越多,越能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為實際的篩選工作提供便利。在實際的認定過程中,存在著本身較為貧困學生因為自卑或虛榮心,無法正視貧困,從而不敢或放棄申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相反一部分學生本身并非貧困而為了滿足自己私欲進行虛報瞞報,從而導致認定工作存在偏差。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和心理指導,協助他們了解資助政策,克服不良情緒,促進認定結果更加準確。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Z].國發[2007]13號,2007-05-13.
[2].韓曉明.高校貧困生人格健康發展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8:13.
[3].張夢菲,張淑東.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3(12):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