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浙江嵊泗列島邊礁岙村,是一個因水體污染而日趨敗落的小漁村。中國美術學院色彩研究所所長宋建明帶著團隊來到這里,進行色彩營造,昔日灰暗、陳舊的民居外立面被賦予暖紅黃系的21種色彩,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暖雅紛華”的色彩風貌。漁村的色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鄉(xiāng)后就不走了,因為這個小島很漂亮,完全可以開民宿掙錢———如今,旅游高峰期根本訂不到房子。
小島牛了,順帶宋建明也牛了,大家意識到,原來色彩也是一種生產力。
年輕時的宋建明在福州市美術公司做一名美工,后來有了考大學的機會,他果斷報名中國美術學院,被錄取的是染織美術設計專業(yè)。他有很好的繪畫能力,對色彩也非常敏銳,學好這個專業(yè)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剛剛踏入大學校園的他內心有點起伏,覺得“男人畫花布有點兒問題”,于是就自修了建筑,沒想到誤打誤撞,找到了兩者的結合點———研究城市色彩的規(guī)劃與營造。
從大二開始,宋建明就利用了所有的課余時間邊琢磨邊實驗,也正因為他這種鉆研的勁頭,被系里的領導和老師們看中,畢業(yè)后他留校繼續(xù)研究色彩。
后來,學校決定選派宋建明等人去法國學習。宋建明師從創(chuàng)立“色彩地理學”的著名色彩學家、色彩設計大師讓·菲力普·郎科羅。留學期間,宋建明走過很多城市,用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拍了幾千張研究性的照片。結合東西方乃至更多元的色彩文化體系進行了解構、比較和創(chuàng)新的理解和認知,他明確了自己的色彩之路。
學成歸來后的宋建明作了很多講座,針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的大拆大建、對色彩的漠視、建筑品質的平庸等隱憂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雖然很多人包括許多地方領導聽了都說好,但卻沒有人去找他做顧問來進行建筑群落的色彩規(guī)劃。
直到2003年,學習城市規(guī)劃出身的時任龍泉市市長梁憶南找到了宋建明,請他做龍泉市的色彩規(guī)劃。這是新的機遇,同時也是新的挑戰(zhàn),因為此刻面對的是一個完整的城市。宋建明采用了正宗的“色彩地理學”方法來應對這9平方公里的城市,心想一定順利,可現實恰好相反,他怎么也組織不出龍泉城市主色調來。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與分析,他發(fā)現了中國城市與西方城市非常大的不同。西方城市的肌理形貌非常穩(wěn)定,歷史脈絡清楚,而中國城市形態(tài)非常復雜,既有明清和民國流傳下來的老片區(qū),也有新中國成立后的老城區(qū),還有改革開放后的新建筑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城市早已失去了所謂恒定的主調色。
新的問題需要新的辦法,宋建明開始思考,“城市問題總是復雜的問題,如果把它理解成凝固的交響樂,可解釋的話語就比較多了,主旋律、副旋律、背景音樂、華彩樂章、主調、復調、單調等,正好可以對應現在的城市問題。”宋建明就從龍泉找到了三段主旋律,即明清、老城、新城。導師郎科羅教授也非常肯定他的這種想法,他告訴宋建明:“你應該用自己的辦法來解決你面臨的問題。”
邊礁岙村是浙江省舟山嵊泗縣本島最東面的一個小漁村,是浙江最早看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夕陽下,邊礁岙村美麗而迷人,小村依山而建,幢幢民房錯落有致。整個村莊呈紅黃色調,臨海的排排房子是濃重的紅黃,沿山而上,便是漸淡的暖黃色,再遠處是白色點點。
“現在看我們村,越看越好看,特別是陽光照射的時候,美得像幅畫。”村民常常自夸道,“是色彩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以前,邊礁岙村的顏色是灰暗的,房子是破舊的,沒有一點生氣,即使經過,也沒人注意這里有村莊存在。”村支書陳利寬說。
2011年,村里忽然來了個中國美術學院的教授,帶著他的團隊要給整村“上色”。這就是宋建明帶來的團隊,當時,浙江開始“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舟山嵊泗縣投資千萬元打造特色美麗海島,讓灰暗的小漁村變得靚麗起來。宋建明給小漁村定的主色調是暖紅黃,全村500多戶人家劃成5個片區(qū),以時下21種流行色調配。
陳利寬為此組織村民開了大會,會上他向漁民們反復強調說:“看看和我們村相隔僅幾公里的田岙村,因為家家戶戶的墻上都畫了漁民畫,成了遠近聞名的‘東海漁村,家家戶戶做起農家樂,現在戶均年收入都超8萬元了。我們也該變變了。”

是啊,一直以來,村民主要從事原始捕撈業(yè)。在當地漁民眼里,捕撈行業(yè)既辛苦又危險。再加上近年來的水體污染,魚越來越少。近年來,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先走一步的田岙村,由于經濟發(fā)展,現在年輕人都回家創(chuàng)業(yè)了。這讓邊礁岙村人羨慕。
于是,大伙根據宋建明設計的方案刷色彩,一個都沒落下。一撥撥游客走進村里,感受色彩的魅力。僅一年時間,邊礁岙村的農家樂開始迅猛發(fā)展。
色彩改變了小村生活,也留住了年輕人心目中的鄉(xiāng)愁。
當宋建明的城市色彩規(guī)劃和營造理論產生并成功實踐后,就像是一個拐點,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城市色彩規(guī)劃。在G20峰會期間,如何讓杭州的城市色彩更加明晰?宋建明是杭州市政府籌備G20峰會智庫的一員。杭州如何凸顯城市美學的價值觀,他提出了12個字———東方智慧、中國氣派、杭州韻味。
宋建明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帶領團隊走遍杭州的大街小巷,拍下近3萬張杭城建筑與街道的照片,對西湖周邊80平方公里的地域進行了城市與建筑色彩的系統(tǒng)“體檢”。在此基礎上,杭州編制了主城區(qū)的色彩規(guī)劃總譜———《杭州主城區(qū)建筑色彩專項規(guī)劃》和《杭州市城市建筑色彩管理規(guī)定》,搭建了建筑色彩的空間框架,劃定了色彩分區(qū)。杭州整個城市的主色調定為灰色。主城區(qū)劃分為14個區(qū)塊,每個區(qū)塊通過配置不同顏色的色卡來確定該區(qū)塊建筑的主色調:西湖周邊、運河兩岸、西溪濕地周邊著重突出“水墨”感。錢塘江兩岸雖然也是“黑白”片,但會加入灰黃系的色調,而下沙的色調則相對偏暖色調一些。蕭山區(qū)因為地方比較大,總體以藍灰色為主。
公示后,引發(fā)了強烈的社會關注。杭州是由若干組細膩的灰色系組成,有媒體以“杭州灰”為醒目的標題進行了報道。如此一來,很多公眾對“杭州灰”表示不理解,進而非常不滿,為此,杭州市規(guī)劃局專門組織了市民代表和宋建明進行溝通。當宋建明從理論到調研再到規(guī)劃的過程進行解讀后,特別是當市民代表了解到,新的城市色彩規(guī)劃是通過調研拍攝的兩萬五千張涵蓋杭州各個角落的照片進行認真分析后作出的,公眾理解了。
事情雖然解決了,但給了宋建明很大的觸動。“我是來自美術學院的人,說到灰色系,美院的人都很清楚,但是沒有考慮到普通民眾對這個概念的模糊。也因此理解到,學術話語和公眾話語不是一個話語體系,既然是為人民服務,那就要讓人民認可。怎樣讓人民認可,就要用公眾話語。”當宋建明用杭州水墨淡彩重新進行表述后,公眾的激情再一次被點燃,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色彩是一座城市特色最直接的反映。色彩設計師有時就像化妝師,為一座城市“著色穿衣”。杭州色彩規(guī)劃大獲成功之后,宋建明更是聲名鵲起。目前,他和團隊已經對中國的6000平方公里的60多個城市編制過色彩規(guī)劃。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色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