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汶川地震10周年。離這個日子還有一段時間,已相繼有相關回憶文章見諸媒體。可以想見,5月12日當天,將迎來密集的報道,以各種角度,聚焦不同人等,對比過去與現在。
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繞不開這場地震。這場奪去近7萬人生命,影響數十萬人人生的災難,史無前例地將公眾瞬間迸發出來的志愿精神和公民社會的某些元素聚合在一起,公益慈善的力量首次在中國得到爆發和展現。
地震發生后,300多家民間組織短時間內井噴式進入災區,從緊急救援、過渡安置到災后重建,全流程進行救災實踐。包括救災物資發放,安置板房援建,災后學校、醫院、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心理疏導等等,成為政府救災工作的有益補充。
有統計顯示,當年共有491萬名志愿者直接參與了汶川救災志愿服務。按照當年全國人均工資計算,志愿者為汶川救災直接貢獻價值約合58億元。
幾年來,在接受我們采訪的諸多公益人中,談及進入這一領域的初衷,大多會溯及這場地震的志愿者經歷帶來的洗禮。為那些觸目驚心的苦難所動,他們自此改變人生方向,專志于公益,聚焦從這場地震中觀察到的問題及經驗教訓,在諸多領域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不斷求索,一步步做成行業中的佼佼者。
還需提及的是當年的捐贈總額。此前,2007年全國慈善捐贈總額為309億元。地震發生后,至2008年11月25日,國內外各界捐贈合計751.97億元。2008年全年,全國慈善捐贈總額首次超過千億元,達到1070億元。
汶川地震造就了中國新一代公益社會組織和志愿領袖,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自此開始提速,而包括政府,包括公眾,亦開始獲得對公益慈善新的認知。
自2009年始,因為資源匱乏以及自身能力等問題,涌入災區的民間組織大批撤出。據稱當年災區NGO的數量不足50家。與此同時,從抗震救災時搭建的那一片片板房里,走出了一些本土NGO,它們繼續在那片土地上連接著、支持著需要獲得更多的幫助才能生活下去的人們。
4月下旬,本刊記者走訪汶川災區,對一些服務當地的公益組織和公益人作了采訪。當熱潮退去,當曾經飽和的資源變得稀少難求,當曾經存在的阻力和挑戰仍在,他們的存在和堅守顯得如此珍貴。
多年來他們始終面臨著生存和延續的難題,最終從更多的思考、行動和選擇中獲得了最具韌性的歷練:如何獲得資源,讓資源為自己所用?如何讓項目真正服務于當地?如何調整和找準服務方向?在明確和堅守了機構的使命之后,機構的形式是否還重要?如何與資方達成平等合作的關系?如何以造血的方式給予自身尊嚴,留住理想,對抗社會現實?
至今,很多難題仍在,隱憂和困惑仍在。但是,這些公益人已變得從容和樂觀。他們是真正的探索者,實踐者,與更真實的需求更真實的社會相連接,也因此更具有力量,更承載希望。
祝福汶川,祝福并致敬過去以及現在為那片土地付出血汗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