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 史琳 劉磊
摘 要:當前,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益加速,科技創新在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斷提升,我國政府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打造創新示范區,占領創新高地。文章借鑒世界頂尖的高科技園區如日本筑波科技城、美國硅谷的成功經驗,了解其相同的創新必要條件,希望由此推動我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創新文化培育、創新要素集聚與融合、創新投融資機制、創新專業服務制度、人才支撐體系與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體制機制創新。創新示范區能夠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帶頭作用,有助于促進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是創建創新性國家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體制機制創新;經驗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8)23-0032-0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rising in the world are accelerating day by day,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lead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hanced,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s.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innovation, we're to create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nd grasp the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Drawing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the world's top high-tech parks, such as Tsukub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in Japan and Silicon Valle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am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We hope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culture, agglome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elements, innovatio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innovation professional service system, talent support system and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in our nation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s can play a good role in demonstration and leadership, help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and ar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rea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ies.
Keywords: nation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innovation; experience
1 概述
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凸顯。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各國政府在科技創新政策制定與創新管理方面更加重視推動跨部門創新,以科技園區、產業園區等為載體建設區域創新集群和創新戰略聯盟,如美國硅谷、印度班加羅爾,在推動創新資源集聚與整合、創新文化培育、創新政策支撐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拉動作用。我國政府為了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占領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而提出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已成為各地區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1]。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包括三層含義,其一,“國家”——國家戰略,有助于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是我國實施創新型國家戰略與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載體,也是國家創新系統在區域層面的具體化,其對我國區域整體提高創新能力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其二,“自主創新”——這是一種創造活動,以自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為前提,以產生獨特的核心技術為基礎,但和技術模仿、技術引進不同,目的是產生新產品并發揮其價值。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提高了我國自主創新戰略基點,突出了創新行為由點到面、引領輻射的內涵[2]。其三,“示范區”——不同于一般的區域創新,通過體制機制的試驗與探索,形成一批先進的經驗,起到了帶頭作用,能夠以小帶大,通過部分試驗樹立范本,從而引領全局發展。
本文系統總結國外高科技園區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的經驗做法,結合我國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實踐,得出對我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體制機制創新的啟示與借鑒,其能夠推進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行,是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柱。
2 國外科技園區體制機制創新經驗
2.1 適合高科技發展的制度與文化環境
有利于高新技術與產業發展的制度和文化,能夠顯著推動科技園區的創新進步,獲得可持續的發展。美國學者薩克森尼安研究認為,硅谷中的企業能夠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制度環境,這種環境是競爭和合作兼具的。硅谷由合作與競爭組合而成的不尋常的制度環境,以及根植于社會文化當中的創業精神,促進了企業的技術擴散與行業整體技術進步[3]。“勇于創業、鼓勵冒險、寬容失??;崇尚競爭、平等開放;知識共享、講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勵裂變”的創業文化是硅谷持續創新發展的動力。世界各成功高科技園區具有開放包容、鼓勵創新、容忍失敗、樂于合作等創新文化[4]。
2.2 創新資源和要素的集聚與整合機制
科技園區可持續創新發展的根本是高效的整合和聚集創新資源,重點就是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間創新網絡的連通。美國硅谷的科研院所、企業、中介機構間就形成了完整的網絡連通體系,包括營銷和專業技術網絡,不僅如此,他們將范圍擴大到其他產業,建立了各種產業技術動態聯盟,形成了完善的產研鏈條。這不僅能夠使創新資源更好的融合和聚集,同時能產生出新的技術和相應產業,從而形成創新集聚效應。印度班加羅爾的IT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和組織之間形成了基于戰略聯盟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促進了園區的知識交流和技術創新。德國薩克森州“硅谷”通過集聚具有關聯性的多元創新主體,促進初創企業與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和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等圍繞創新鏈建立分工協作體系,發展成為歐洲大的微電子和信息通信產業集群。
2.3 適宜創新的風險投融資機制
高科技產業想要更好的創新和可持續的發展,首先需要使資本市場和風險投資互動,也就是一個市場化的選拔機制。風險投資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引導,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扶植和資金幫助。Gompers等討論了美國硅谷與128公路地區創新集群的形成過程,結果發現,創新集群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風險資本對新公司的資助[5]。硅谷的風險投資推動了其地區內的科技型小企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其將投資的重點放在企業成長的先期階段,使中小企業創業資金充盈,硅谷將風險投資與高技術發展聯合形成了良性循環機制并使兩者能夠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臺灣新竹工業園通過實行相應政策大力推動風險投資發展,例如通過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風險投資領域、對風險資本的提供者實行稅收優惠等。印度班加羅爾免除了風險投資的投資收益產生的所有稅金,創建了區分級別和性質的風險基金[6]。
2.4 形成了完善的創新服務體系
中介服務體系能夠決定一個科技園區是否能夠吸引外來投資、能否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及能否在未來可持續的發展,同時也能夠高效的整合各種創新要素,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美國的硅谷就擁有先進的中介服務體系,其不僅令企業之間更好的溝通,同時讓企業與各類機構如教育、金融、法律服務公司等更好的連通,破除了原有的行業界限,創建了各主體之間良好的社會群體網絡,推動了創新要素間的融合,為園區內產業發展提供支持[7]。日本筑波科技園區也將中介機構的網絡創立和完善列為重點,為了推動其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行創建了應用地學研究協會、環境研究協會等相關行業機構和組織,并取得了卓越成效[8]。德國柏林州Adlershof科技園支持社會組織參與到政企協同科研創新活動當中,并積極為企業提供科研服務,極大地提升社會服務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能力。
2.5 高效的創新創業人才流動與激勵機制
人才是科技園區能夠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其代表了最前沿的知識、最先進的技術和優秀的創新能力。硅谷為了吸引優秀的人才,將股票期權為中心,建立了流動人才庫,同時設立先進和變通的激勵制度,例如職務發明收益、技術配股等。硅谷設立了先進的科技人才流動體制并對全世界的人才敞開,令全球各地科技創新領域的優秀和頂尖人才匯聚在硅谷。臺灣新竹園區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激勵政策,允許科技人員用其專利權或專門技術作為股份投資,企業留有15%-20%的股份,用于分配給員工。德國柏林州Adlershof科技園區鼓勵產學研人才在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雙向流動,以人才為紐帶促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建立科研協作關系。
2.6 以立法保障與政策扶持優化創新環境
發達國家的政府通常是在促進企業誕生、增強服務型組織機構的功能等方面,推動科技園區的成長。日本筑波科技城為了其能更好的發展,出臺了專門在高新技術產業區實行的相關制度和政策,在房地產租賃、設備折舊等方面推行各種相關的優惠制度,適當減免稅收的同時也采取相應措施吸引外資。而發展中國家為了促進高科技企業的創新和令其可持續發展,通常采用適當減免稅負、增大金融扶持力度、推動進出口貿易、出臺相應的產業扶持政策等方式。印度班加羅爾的政府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極大的扶持,其給予企業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優惠,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完善了相應基礎設施的建設,并對政府采購IT類的物品采取強制性方式。德國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在創新創業中的作用,并給以優先培育和資助,特別是在中小企業初創期給以投融資扶持,并自2012年開始實施中小企業創新核心計劃,給予資金資助并對創業投資項目進行動態評價,提出優化建議。
3 推動我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體制機制創新
要實現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功能和發展目標,體制機制創新是關鍵。李克強總理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科技創新需要體制機制改革來激活?!苯梃b國外成功高科技園區創新經驗,推動我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體制機制創新,起到領頭作用,讓我國企業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未來能夠真正實現創新和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3.1 建立良好的創新環境與文化氛圍,培育創新創業文化
美國硅谷在創新創業文化上,致力于在工作環境上讓企業寬松自由,在創新工作中鼓勵企業有冒險精神,并且讓企業養成不懼失敗的習慣;對于員工則以企業家精神培養,鼓勵其不斷創新、積極進取、不畏懼失敗和敢于人先。將培養和提高企業創新創業意識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科學活動中將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和科學技術及成果推廣放到同等位置,并開展創新意識及制約因素監測評估,并對創新活動開展好的地區、部門或個人給予獎勵,引導創新意識的提升。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將創新創業的成功例子更好的傳播給各企業,充分起到示范和領導作用。建立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咨詢、推廣、傳播平臺,同時推動輿論宣傳,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激勵廣大民眾創新創業,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通過創新意識的提升,促進人才培養、平臺建設、機制創新及相互結合,實現創新創業環境的優化。
3.2 構建創新要素集聚與整合機制,建設創新集群
借鑒班加羅爾經驗,實現低成本創新同時注重持續發展,推行創新集群方式,從而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圍繞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智能裝備制造、新能源、海洋工程與服務、大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若干創新型產業集群,有效集聚與整合高端創新要素。以企業為中心,建立各相關組織機構的協同創新體制,如各示范區企業之間、企業與高校、企業與科研機構等,這些組織機構通過科研課題和項目的探討,以及人才的交流等實現集群,為我國科技產業向國際價值鏈頂端攀升提供支撐[9]。搭建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校院所之間的合作平臺,推動孵化器功能向創新鏈條前端延伸,打通科技成果研發轉化的梗阻,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向科技型中小企業轉移轉化,為科研人員創業創造有利條件。
3.3 構建風險投融資機制,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借鑒國外經驗,制定優惠的政策措施,鼓勵對技術創新的風險投資,特別是初創期企業的支持力度。完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信用評級服務體系,優化信用環境、發揮信用價值、提高企業的信用評級,讓企業和金融機構能夠成為長期的信用伙伴。增加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資源的培育力度,創新金融產品,滿足科技資本多樣化需求,建立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讓創新創業相關方向的信貸擔保更加通暢,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對創新創業的科技企業實施全額擔保、風險分擔的貸款模式進行深度的研究和進一步的完善,加大對創新創業企業信貸扶持[10]。創新科技經費、金融機構與民間資本的合作機制,能夠吸收更多社會資本從而更好的扶植自主創新示范區的企業。
3.4 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創新專業服務制度,完善創新服務體系
創建并完善創新專業服務制度,打造職業化的技術經紀人隊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之間的對接、流動與融合。構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產業技術開放共享機制,在研究開發、實驗驗證、檢測檢驗、信息服務等方面實現共享共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配套機制,引導中介機構從事研發設計、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創新創業支撐服務。鼓勵和引導各類機構廣泛開展技術交流、技術咨詢、技術評估、技術外包、技術培訓等活動,吸引示范區內的企業創新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踴躍參與,提高其創新意識,并令其形成共同協作的精神,為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提升提供載體。
3.5 創新人才引進、激勵與評價機制,完善人才保障機制
堅持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的原則,通過建立健全輸血與造血并舉的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大力吸引國內外人才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從事創新創業活動,探索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之間通過院地聯動、校企合作、政企聯合等多種方式共同大力培養創新人才。通過相關國外的成功案例,從中吸取經驗,在相關人才體制上進行完善和創新,改革人才流動政策,優化人才配置,令人才的流動不受國籍、戶籍等的限制,令人事關系、檔案和所有制性質等也不能成為束縛人才的理由,同時實現各類人才的高效配置。吸引科學技術、管理人才等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集聚,增加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激勵力度,對高層次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實行相應的股權激勵,重新設定人才評價制度。
3.6 創新政策環境與政策集成機制,規范政府行為
在政府政策引領、相關制度改革和多方聯動配合方面,都能體現出政府對創新示范區的扶持。完善有關績效評價機制、彈性管理機制,積極支持在組織模式、運行機制、引領行業發展、承擔重大技術創新任務、落實國家自主創新政策等方面先試先行。對于民營科技企業,要為其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相應的降低其進入行業的最低標準,讓其在創業過程中也能和其他的企業一樣公平的享受資金、人才、技術等相關社會資源。在各類獎勵、稅收優惠等方面,優先考慮企業或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實體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或科技企業。在資金方面,要逐漸引導各種商業金融機構接受并支持企業的創新以及產業化,利用貼息、基金、擔保等方式優先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滾動資金。在配置土地資源、提供信息服務、投資促進、服務業開放等方面實行差別稅率,走區域政策和產業政策集成的創新之路。避免產業趨同,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之間通過特色化和專業化獲得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辜勝阻,馬軍偉.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政策安排[J].財政研究,2010(11):2-6.
[2]韓俊,張麗平,呂剛.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J].中國高新區,2015(12):34-36.
[3]張秀娥,祁偉宏,方卓.美國硅谷創業生態系統環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18):59-64.
[4]楊萍.國外科技園區成功經驗分析與西部高新區機制創新[J].天府新論,2007(2):45-47.
[5]Gompers, Paul, Josh Lerner, David Scharf stein. Entrepreneurial spawning: Public corporations and the genesis of new ventures,1986 to 1999 [J].Journal of Finance,2005,60(3):577-614.
[6]徐偉,肖榮閣.印度科技園區演化進程及其啟示[J].改革與戰略,2008(04):148-150.
[7]張曉芬.美國構建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經驗及啟示[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139-142.
[8]白雪潔,龐瑞芝,王迎軍.論日本筑波科學城的再創發展對我國高新區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8(9):135-139.
[9]董微微.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國情國力,2017(05):53-55.
[10]董微微.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金融支持體系構建路徑[J].經濟界,2016(06):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