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楠
打開心結
與北京大學的“失之交臂”是張碧巍的心結。
張碧巍出生于北京,自小在爺爺的嚴格教導下讀史書、論時事,夢想著成為一名北大學生。直到2006年,一場德國世界杯的比賽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為了觀看足球賽,張碧巍的同桌沒有寫英語周報,照抄了她的作業。老師認定,英語成績相對較弱的張碧巍才是“抄襲者”,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將她桌上的所有英語讀物扔到窗外,并且把她“像拎小雞一樣拎出了教室”。
這個噩夢般的場景影響了她整個高中時期,直到高三之前,她“再沒碰過英語”,最終以5分之差錯過北大。這段經歷讓她遺憾至今,并且開始思考“愛的教育”的重要性。進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后,她有意識地關注與青少年教育有關的活動,成為“音畫夢想坊”的一名志愿者。
“音畫夢想坊”由6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生創建于2011年,最初目的是教授打工子弟學生學習攝影。通過兩年的推廣與堅持,“音畫夢想坊”吸引了北京師范大學、首都經貿大學等其他高校學生的參與,活動內容擴大為在北京興華小學、木蘭社區、講禮村等地為流動兒童進行藝術教育體驗提升。
第一次參與活動,張碧巍在3個小時的時間里,聽到4位老師對不同學生進行了“傷害性教育”:“你怎么這么笨”“這都不會,是不是腦子有問題”……張碧巍頓感“全身的血都涌到了頭頂”,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堂無助的英語課上。
“當你真實地看到這些孩子面對這些傷害的話語毫無反應的表情時,你就會去想,如果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平等地被對待、被鼓勵,他們會不會像我一樣,從曾經對自己、對未來的不自信中站起來,把握自己想要的人生?”
帶著這種強烈的想要做出些改變的想法,張碧巍開始了自己的嘗試, “看看愛和鼓勵能否給一個孩子帶來改變。”
一堂藝術課上,她見證了奇跡。一位叫小智的學生,因為兒時生病的經歷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說話口齒不清,受到同學的歧視。課上,志愿者們問,哪位小朋友能講一講孫悟空出生的故事?小智仿佛下了很大的決心,舉著手說:“我……我……我知道。”教室里一片嘲笑聲。
志愿者們走到小智面前,把他的鼻涕擦干凈,慢慢地安撫著他。故事很短,一般學生1分鐘就能講完,小智卻足足講了10分鐘。故事講完,張碧巍和志愿者們給他豎起了大拇指,表揚他哪個地方講得很生動,哪個地方有細節。“小智睜著大眼睛,全班同學也都沉默了。”從此小智開始在學校抬起了頭。
小智為張碧巍“幫別人帶來改變”的想法增添了信心,也給了她發現自我的契機。她已經大四,之前一直為錯過北大耿耿于懷,大學期間重新拾起英語后,在這一年取得了GMAT 770的成績,斬獲了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4所名校的offer。
然而找回“原本位置”的張碧巍遲疑了。她反問自己,這么“滿懷心結”地去名校是為了什么?拿到一張哈佛的文憑?最后她回答自己,“不是”。
“高等學府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去改變世界,而改變的前提是要有對世界的疑問。”經過反復思考,大學畢業后,她帶著對“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疑問,出去“旅行”了。
旅途中給予她答案的,不是歐洲也不是北極,而是借宿在青海省一個貧困村村長家牛棚里的一個夜晚。“真的是家徒四壁”,張碧巍告訴《中國慈善家》。在那里,她看到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勞動力,牛甚至住得遠遠要比人好。她對眼前赤裸裸的貧窮感到震驚,也想通了為什么要尋求知識。“如果科學、技術、醫療等能夠用于解決貧困問題,才是真實有力的。”
如同拆解一座巨大的積木塔,在那個牛棚里,她從這個每時每刻都運轉不停的世界中,將她的小小夢想拆解了出來:改變更多人,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是誰,又想成為誰。
回京后,張碧巍拒絕了哈佛的offer,將通過體驗式藝術教育提升兒童積極心態和創造性思維作為目標,與“音畫夢想坊”早期參與者王星辰一起接手了因創辦者大學畢業而被擱置的“音畫夢想坊”。2014年,正式更名為“音畫夢想”在民政部門注冊。
有趣又好玩
“我自己學了10年鋼琴,知道當人沉浸在音樂中去表達情緒時的暢快。他們可能沒辦法學鋼琴,但他們有畫筆、剪刀,有表達自己的權利。”
張碧巍堅信,藝術教育的介入,能夠帶給兒童情緒與心態上的積極改變。她注重將藝術教育和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行整合,如布置教室、規劃城市街道等。“當他發現自己可以對環境做出改變的時候,對自我的認知就會不一樣,會愿意主動嘗試去做更多的事。”
在張碧巍的帶領下,4年時間里,“音畫夢想”從兩位創始人發展到擁有十余名員工,3000余名志愿者,年籌款上千萬元”。“她是一個內心堅定并且目標清晰的人。”在王星辰看來,“音畫夢想”能夠走到今天,和張碧巍的堅持以及創新不無關系。
2015年,一家教育基金會決定資助“音畫夢想”。抱著審慎的態度,這家機構從合作開始,每天反復質問:你們為什么做這件事?你們為誰做?你們為他們解決什么問題?這是一個真問題嗎?
這種來自靈魂般的考問讓王星辰不堪忍受,但張碧巍認為可以克服。在“必須對服務對象抱持敬畏之心,努力反思和改進,應對每項質詢”的原則下,她堅持下來,與這家基金會合作至今。
創立之初,“音畫夢想”靠著親朋好友、志愿者以及陌生人一點一滴的幫助,籌集到了10萬元。2016年之前,除了基金會資助和政府購買,“音畫夢想”成員籌集資金的方式只有“殺熟”和“死磕”。一次,得知某個公益論壇在北大舉辦,項目組的一位小姑娘直接在現場“堵”住了一位企業老板,對方說了一句“你們的項目特別好”,捐了200元。
諸多碰壁之后,張碧巍注意到互聯網眾籌的大趨勢。“年輕人的公益就應該既有趣又好玩”,2016年她和團隊轉變思路,嘗試網絡眾籌。這個創新之舉,“踩準了互聯網的點”,這一年,“音畫夢想”正式成為“阿里巴巴聯合公益暨公益寶貝2.0計劃”第一批合作伙伴,籌集到357萬元。
與此同時,張碧巍為團隊制定了“精準招聘”、目標制訂、文化建設等發展戰略。“音畫夢想”只收“985、211公共管理專業的名校生”,每次招聘需要通過部門主管、小組成員、項目負責人等六輪面試。高標準雖然帶來招人難的問題,但員工的穩定性卻特別好,留在“音畫夢想”的都是認可其夢想與價值的人。4年里,“音畫夢想”團隊核心成員流失率為0,志愿者留存率超過90%。
在師資有限的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學校開展藝術教育,很難通過簡單的幾門標準化的課程去完成。為此,“音畫夢想”自己開發教材,籌備建設了“鄉村藝術校本課程的資料庫”,通過幾年運營,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藝術教材及教育理論框架。教材除了直接供給學校、教師,也向其他公益組織開放。
如今,張碧巍和她的伙伴們已為超過37萬名流動兒童提供了無門檻的藝術教育。下一個目標,她希望到2020年,“能為1000萬孩子提供基礎藝術教育,讓他們去享受藝術,了解自我、發現自我、表達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