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新利
摘 要:文章主要對省級土地整治規劃總目標、分類指標的分解進行了講解,闡述了各類指標的分解思路,講解了指標的分解方法。并以各類指標分解和市級指標分解為例,結合不同因素對指標的影響,綜合運用比例法、加權法、修正法對指標進行分解,為規劃指標的科學分配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地整治;規劃;指標分解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8)23-0052-02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lains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eneral objectives and classification indicators of provincial land renovation planning, expounds the decomposition ideas of all kinds of indicators, and explains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s of indicators. Tak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all kinds of indicators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municipal indicators for exampl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indicators, and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proportional method, weighted method, and modified method, tries to decompose the indicator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allocation of planning indicators.
Keywords: land remediation; planning; index decomposition
省級土地整治規劃是土地整治規劃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重要銜接層。承上是指與全國土地整治規劃和同級土地利用規劃的目標、任務的銜接,啟下是指為市、縣規劃編制提供依據和指導。因此,指標的分解是省級規劃的重要任務,也是規劃合理性和科學性的重要體現。
1 指標分解的必要性
土地整治規劃目標是指為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規劃期內通過土地整治所要達到的特定目的,其以定性和定量的形式體現[1]。指標是構成目標的單位,這里主要討論定量指標分解的方法。省級土地整治規劃定量指標主要包括補充耕地目標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目標,分別來源于國家土地整治規劃(或同級的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
不管是國家土地整治規劃下達的指標還是同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配的子任務,在省級層次是一個大盤子或總數字,而規劃任務的落實,主要體現在市縣級規劃。為了落實任務,完成目標,指導市、縣更好的編制規劃,省級規劃需要將總目標分解為分類指標,并明確各市的分配指標。
2 相關數據的概念和作用
指標分解需參考的數據包括:規劃基期年年底的各市土地整治潛力規模、上輪規劃土地整治已完成規模、基本農田數量,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補充耕地目標,區域位置、自然條件、投資比例,政策支持、文件要求、項目安排、群眾意愿等,其概念及作用如下:
土地整治潛力,是指在一定社會發展條件下和科學技術水平等因素限制下,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對低效利用的城鎮工礦建設用地進行改造,由此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其他農用地面積和節約建設用地面積,以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質量[3]。根據土地整治類型,土地整治潛力又可分為農用地整理潛力、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潛力、宜耕未利用地開發潛力、土地復墾潛力。本文土地整治潛力主要指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4]。土地整治總潛力指上述四類潛力之和。土地整治潛力是土地整治指標分解的基礎依據。
已完成規模指上輪規劃期間,通過土地整治補充耕地的數量。根據土地整治類型可分為農用地整治已完成規模、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已完成規模、土地復墾已完成規模、宜耕未利用開發已完成規模。已完成總規模是指上述四項指標之和。已完成規模是指標校正的重要參考。
基本農田數量、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指標分配的重要參考和依據。區域位置、自然條件、投資比例,政策支持、文件要求,項目安排、群眾意愿等條件是指標修正的重要參考。
3 分類指標確定
3.1 分解思路
補充耕地指標與補充耕地潛力數量密切相關,土地整治完成情況反映了土地整治的主要方式和群眾的積極性程度,相關政策、項目布設等對整治類型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指標的分解對這些因素都要考慮。在分解的過程中,用比例法,根據補充耕地潛力確定基礎分配指標,參考完成規模確定參考指標;再根據其二者對指標的影響程度確定權值系數行加權,取得加權指標;最后用修正法,對加權指標進行修正得到最終分解指標。
3.2 分解步驟
以農用地整理補充耕地指標為例,對農用地整理補充耕地指標確定。依據農用地整理潛力占土地整治總潛力的比例,確定基礎分配比例,取得農用地整治補充耕地基礎指標;根據上輪規劃農用地完成規模與全省已完成規模的比例,取得農用地補充耕地參考指標;根據農用地整理潛力和已經完成規模對農用地整理目標的影響,分別確定權值系數;對上述的農用地補充耕地基礎指標,和農用地補充耕地參考指標分別進行加權,得到農用地補充耕地加權指標;最后根據農用地相關政策、重點項目分布等對加權指標進行修正,得到最終農用地整理指標。
依此類推求出農村建設用地整理補充耕地指標、土地復墾補充耕地指標、宜耕未利用地開發補充耕地指標。分解方法見表1。
4 各市區分配指標的確定
4.1 分解思路
為了將補充耕地任務落到實處,省級需要將分類指標分解到各市。各市的分解和市域內土地整治潛力和完成情況密切相關,其次行政轄區的位置、自然條件以及重點項目分布和相關政策傾斜力度等對市級指標也有影響。根據市級補充耕地潛力確定基礎指標,用完成規模確定參考指標,根據潛力和完成規模對指標的影響確定權值系數對其進行加權取得加權指標,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正得到市級最終分配指標。
4.2 分解步驟
以某市為例,對農用地整理補充耕地指標進行分解。依據某市農用地整理潛力占全省農用地整理潛力的比例確定基礎分配比例,取得農用地整理補充耕地基礎指標;根據某市上輪規劃農用地整理完成規模與全省農用地整理完成總規模的比例確定參考分配比例,取得農用地整理補充耕地參考指標;根據分析農用地整理潛力和已經完成規模對農用地整理指標的影響,分別確定權值系數;然后,對上述的農用地整理補充耕地基礎指標,和農用地整理補充耕地參考指標分別進行加權,得到農用地整理補充耕地加權指標;根據某市自然條件、農用地相關政策、重點項目分布等對加權指標進行修正,得到最終農用地分配指標。具體分解方法與各類指標分解相似,這里不再列表。
5 結束語
土地整治規劃指標的分解受多種因素影響,涉及方方面面,相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需求,不同政策導向,整治任務有所不同。如何準確分析基礎數據,把握現有政策,預測未來5年、10年的土地整治方向,是土地整治規劃指標分解的重點。指標分解的方法需要在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和土地整治規劃實施過程中不斷的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鄖文聚.土地整治規劃概論(第1版)[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管理實用手冊[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1034-2013.市(地)級土地整治規劃編制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發行,2013.
[4]鄖文聚.地方土地整治規劃探索(第1版)[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