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絢
目前,學生對文本閱讀缺乏興趣,不能積極參與課文閱讀,整個課堂缺乏生機,甚至出現厭倦和反感情緒。
究其原因,是教師忽略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閱讀策略的培養,認為先行處理詞匯,學生的閱讀障礙就會減少,整體理解閱讀材料就會變得容易。實際上,這樣的詞匯教學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學生失去了一個完整閱讀的過程,長此以往,他們就很難適應閱讀含有一定生詞的英語文本。這樣,顯然背離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初中學生能夠閱讀含有3%的生詞量的英語短文”。
再具體到課堂導入環節,確實還存在這樣一些共性的問題:有些課堂不設導入,而是直接進入閱讀活動,使得閱讀活動本身顯得非常生硬、突兀;有些導入過于復雜,導致閱讀中及閱讀后的活動時間不夠,教師只得草草收兵,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還有一些導入活動的設計脫離了閱讀文本,起不到溫習舊知、引出新知的作用,使得導入形同虛設;有些導入脫離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無法引起共鳴,同樣會使學生感覺乏味;有些導入遠遠超出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學生沒有足夠的知識來支撐,也會導致教學效率低下。
因此,筆者認為,文本閱讀課導入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否充分地被調動起來,以及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并享受文本閱讀。要使得初中英語文本閱讀課有趣、有效,教師就必須在導入活動的設計上狠下功夫。
一、結合文本猜謎設置懸念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所以說,思維永遠是從思考問題開始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樣、富有啟發性的“謎語”,引導學生回憶、聯想、預測或滲透文本的主題。設置猜謎活動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是激發學生思維的一種有效方法,而問題本身也會產生懸念,使學生不斷思索,激發學生揭開“謎底”或“疑點”的強烈愿望,尋求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
以譯林版牛津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8的Reading為例,本課主要敘述了一件謀殺案,對于導入的設計,教師一般會選用漫畫人物柯南,而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猜謎導入活動:①A detective.②Born in Henan.③Popular on TV.④Yuanfang,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將這些信息逐條傳達給學生,這樣就大大增強了學生猜謎的欲望。等到第④條信息展示的時候,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老師說的是唐朝的狄仁杰。接下來,就文本本身,筆者又提出一系列問題:①Who was murdered?②When was he murdered?③How was he murdered?這些問題的提出,讓很多學生產生了疑惑,激發了他們對文本閱讀的極大興趣,帶著這些疑問去閱讀文章,有助于他們對文本進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二、解讀文本標題、插圖設置懸念
文章的標題通常被稱作文章的“題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精要內容的提煉、概括與濃縮。好的標題能透射出文章的內容概要,能使人從這“眼睛”中窺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解讀文本的標題有助于我們讀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情感傾向,抓住文章最核心的部分,從而找到文本解讀的切入點。
以譯林版牛津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5的Reading為例,文章標題是the ghost in the park,筆者在教學中和學生共同討論:①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②Do you think there are ghosts in the world?③If there is really a ghost, what does it look like?
牛津英語教材中圖片信息非常豐富,幾乎每一篇閱讀課文均配有與該材料有密切聯系的插圖。仍以上文為例,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插圖順藤摸瓜,繼續追問學生:①Can you guess what they saw and heard?②How did they feel at that time?這樣通過對插圖的描述、問答和教師言簡意賅、提綱挈領的詰問,逐步引入文本話題,激發了學生內在的探求答案的動力,課堂效果良好。
三、多媒體導入設置懸念
牛津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節選并改編于英國作家Jonathan Swift的名著《格列佛游記》。怎樣導入課堂才能深深地抓住學生的心呢?如果僅憑教師一張“三寸不爛之舌”講述格列佛在小人國的遭遇,學生難免會有“隔靴搔癢”之感,而這時引入多媒體手段再適合不過了。上課鈴聲一響,筆者便問學生:“Do you like movies?”學生大聲回答:“Yes!”筆者:“OK, now let's enjoy it!”接下來筆者播放了事先下載好的電影版《格列佛游記》中格列佛踏上小人國前的片段,學生們津津有味地欣賞著,影片播放結束了,筆者抓緊時機問大家:“But 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to Gulliver next?”之前沒有看過該影片的學生當然不知道,但迫切想知道結果,這時筆者才將課文隆重推出。
在這堂課的教學反思中,筆者深刻體會到,初中學生的好奇心強,喜歡解惑答疑,教師應特別注意并利用這個特點,想方設法運用直觀教學的方法。赫爾巴特曾經說:“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表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教學之前,教師要精心設計,可以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它所表現出來的新穎、形象、生動、直觀、有趣的知識形態,會觸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奮點”。
四、人物立體分析設置懸念
人物傳記閱讀是雜志報刊中常見的一種文體,體裁一般是記敘文,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從命題角度上看,人物傳記閱讀通常會考查關于該人物的大量細節,有些通過字面即可理解,有些需要綜合、歸納、推理才能理解。
牛津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7 Reading “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講述了奧黛麗·赫本的傳奇人生。如何才能深入淺出,并讓學生帶著好奇和興趣去閱讀文本呢?教師可利用圖片來吸引學生并提問:“What impresses you most?”學生可回答:“Her beauty and charm.”然后教師展示她不同階段的身份圖片并提問:“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er?”學生通過頭腦風暴,對其職業、年齡、背景等進行各種想象。此時教師引出她的三個身份框架,即a great beauty、a great actress、a great humanitarian,然后鼓勵學生閱讀文本,找出相關的詞或短語來說明beauty、actress和humanitarian,以文章提供的事實和線索為依據,立足已知,推斷未知,并結合文章標題中的all-time best來深度剖析赫本作為一名人道主義者的社會價值,抽絲剝繭,推理判斷深層含義。閱讀時可以結合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通過文本的背景知識去設置懸念,讓他們積極地接觸事實。這樣的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閱讀的內驅力,使他們帶著樂趣去閱讀,滿足他們的期待心理。
此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預設辯論對抗設置懸念、揭示故事結果設置懸念等。需要指出的是,采用這些方式導入,所設懸念最好是發生在學生周圍的,抑或是學生特別感興趣和非常敏感的,同時又是和教學內容直接相關的熱門話題。這猶如章回小說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一樣,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欲罷不能、非解出疑惑不可的興趣和欲望。這就要求教師設疑布陣要從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出發,做到有疑可設,自然合理,切不可為疑而設,故弄玄虛。
懸念是集中學生注意力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導火索”,要想把握好這門藝術,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文本中可設置懸念的地方,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好的懸念式導入是教師精心打造的扣人心弦的魔術,它散發著神秘的魅力,放射出獨特的光芒,吸引著學生漸入佳境,潛入他們的記憶深處,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初中英語文本閱讀課前,教師應該依據教學任務和內容,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靈活多變地設計不同的懸念式導入,大膽創新,力求在課堂上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材料變得鮮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自然、自主、自在地參與到英語文本閱讀課的教學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