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民
一、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筆者通過這三次試上觀察發現,教師有時過分追求教學活動的表面形式,而不關注語言內容的學習,有時仍停留在機械操練句型,枯燥講解語法的層面,對學生的思維發展關注較少,只注重讓學生模仿,雖然學生表面上能夠互動交流,但實際上有很多學生并未在聽說上得到獨立的訓練和提高,語言的運用也是簡單機械的重復,缺乏靈活性。
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思維的工具。缺乏獨立思考的教學活動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應把語言學習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結合文本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無論是課前導入、創設真實的情景,還是學習新知、鞏固新知以及結果設計,教師都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聽說思維訓練,使學生在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
二、課例背景
1.課例內容介紹 (見圖1)
本課是譯林版《英語》(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下冊第二
單元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中第一課時Story Time板塊的教學。故事內容為:Yang Ling和Su Hai談論Su Hai的新家,由于Su Hai家距離學校比較遠,她們討論到了如何上學的問題,最后Mike、Liu Tao也加入到談話中,互相詢問對方如何上學。
2.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學生在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My new home已經了解到Su Hai搬家這個故事的背景,為學生學習新故事做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學生在接觸到五年級新的單元時,對新故事并不感到陌生,能夠很快融入故事情節。由家的遠近討論到上學的方式,過渡自然,易被學生接受。
三、故事文本教學實例分析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英語教學活動要能夠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素質的綜合發展。通過故事文本教學以幫助學生獲取文本故事情景,讓學生在立體、多維的情景中,聽說運用語言材料,獲取知識和體驗真切的情感。它可以使課堂教學充滿懸念、樂趣和挑戰,能有效拓展學生英語思維和想象空間,增強學生的聽說技能,以及在語境中的語用體驗,實現真實意義上的語言建構,形成能力。
1.情景鋪墊,層層緊扣
故事文本圍繞Su Hai的新家展開,Su Hai與Yang Ling從談論自己的新家、家距離學校的遠近討論到上學的方式,引出這篇文章的主題“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案例1】
上課伊始,教師通過展現Su Hai新家的圖片,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儲備來說一下對Su Hai新家的感受,學生能夠各抒己見:Her home is big./Her home is very clean./Her home is nice and tidy./…
【分析】
真正的語言交際是建立在信息溝的基礎上的,沒有信息溝就不可能有真實的語言交際。教師的教學既有生動的圖片,又有豐富的語境,不僅啟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更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在形象思維的助推下,學生的學習活動自然、順暢且高效。
2.邏輯串聯,交際技巧
在完成文本的初步整體感知后,教師應順應故事脈絡,引領學生細化文本學習,把零散、易忘的英語對話還原成一個直觀化、生活化和邏輯化的意義框架。文本的故事性梳理能增強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幫助學生有效地識別和記憶語言。
【案例2】
教師教學的第二個步驟就是順著故事的發展往下拓展。學生在得知了Su Hai上學的方式后,也想知道Yang Ling是如何上學的,那么如何詢問Yang Ling上學的方式呢?這個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再次回顧本課的重點句型“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還能夠讓學生學會一個交際技巧,就是在詢問別人的信息之前,先要介紹自己的情況。這個問題拋出來后,學生沒有意識到要先介紹Su Hai的信息,所以筆者在第二次試上的過程中降低了難度,讓學生先來扮演Su Hai,介紹自己的信息,再給出Tips,如果你想知道別人的信息,請先介紹自己的信息。這樣學生在一開始已經扮演過了Su Hai,那再讓他們作為Su Hai,詢問Yang Ling的信息,就簡單多了,學生就會根據剛剛教師給出的Tips,先介紹Su Hai自己的信息,再問Yang Ling的信息了。
【分析】
Ellis指出,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應扮演語言使用者的角色,他們所進行的互動應與真實生活中的互動過程相一致。交際和實踐是語言習得的重要途徑。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應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材料和參與真實互動的機會,使他們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境中體會、理解并運用語言。教師設計這個環節是想要承接文本之前的內容,和之后的內容得到邏輯上的串聯,并且教授給學生一個交際技巧,一箭雙雕。
3.順應文本,完成任務
【案例3】
教師根據文本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把文本制作成一幅地圖,將文本中的語言轉換成學生一目了然的地圖,讓學生能夠將文本語言,轉換成地圖信息,最后輸出信息。教師出示地圖,讓學生結合文本內容,根據地圖完成幾項任務(見圖2)。
【分析】
語言的習得是以理解意義為中心的。讓學生在相對完整、真實的情景中接觸、體驗、理解和學習語言,有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語言的意義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語言的形式。案例1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對課文整體理解之前,做好了情景的鋪墊,詳細介紹了故事的背景。所以教師在案例3中,利用地圖,融合本課的重點詞匯、句型,將課文完整地呈現給學生。地圖中將文本的部分信息展現出來,還需要學生根據自讀課文,找出教師所給任務的答案,增加了文本的趣味性,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認知渴望和學習熱情,引領學生帶著猜疑進入文本的整天認知,使其學會自主學習。同時,學生的猜測和想象力也得到了訓練。
4.學習遷移,情感升華
此文本主要是討論以何種交通工具上學,教師借助板書用簡單、標準的語言結束文本故事:
Su Hais home is far from school, so she comes to school by bus. Yang Lings home is near school, so she comes to school on foot. Mike comes to school by metro. Liu Taos father is a taxi driver, so he comes to school by taxi.
之后,教師提綱挈領地導出:Every road leads to Rome, but choose the most convenient and environmental way to come to school.
【分析】
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他們的思維活動比較粗淺。教師應層層引領學生思考,幫助他們深刻理解文本所傳遞的內涵。課本內容看似簡單,但仔細研讀教材,完全可以挖掘并逐步提煉和概括出它所傳遞的深刻的情感價值觀:對于交通方式的選擇不僅要選擇最便捷的方式,還要低碳環保出行。可見,文本解讀不是冷冰冰的分析,而是要讀出文本的真正價值。教師要結合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情感,讀出文本的真諦,應該從文本出發去設計教學,同時也要從能力出發,設計活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又鍛煉了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素養。
總之,教師作為新教材的具體實施者,應該了解學生,悟透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這一豐富的教學資源,對教材進行合理取舍和科學整合,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通過創設接近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真切的情感體驗,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在教師假設的情境中交流出有意義的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