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圓
運用問題教學是歷史課堂主要的教學手段之一。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提什么問題、怎么提出、對誰提問、在什么時候提問以及如何恰當地反饋學生的回答等,都要求教師詳加考慮、精心設計。
一、問題教學的基本要求
組織有效的問題教學,至少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問務必準確,表述到位,答案明確。
所提問題本身不能有問題,要能夠使學生準確理解。避免提出模棱兩可或有可能產生多重理解的問題。例如:“中國領導人對臺灣問題的政策是什么?”中國領導人有很多,有古代的,有現代的,這個問題如果不具體到哪個領導人,學生就不好回答。如果改為“鄧小平對臺灣問題的政策是什么?”問題就清楚了。
二是考慮到初中學生的歷史知識基礎。
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所提問題可以直接針對當堂課講過,或以前學過的內容提問,同時在設計時要特別注意學生是否能夠回答。例如:“用史實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在初中二年級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很難準確全面地回答。雖然學生都知道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由于史實資料是初一所學,學生已經遺忘得差不多了。因此,這個問題單純由學生很難列舉具體史實,需要教師提供背景知識。
三是要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水平。
一般而言,依據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水平,初中歷史教學主要是通過提供具體生動的史實讓學生感知歷史,初步形成歷史概念,讓學生在感知歷史的過程中,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都相應地發生變化。初中歷史課的提問,主要針對本課的具體內容,以識記、理解、應用層次的問題為主。例如:“海峽兩岸交往的前提和原則是什么?”“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迅速發展的基礎是什么?”“汪辜會談對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有何歷史作用?”這些問題都是針對當堂課講過的具體內容提問,有些看似開放型問題,需要作分析、綜合、評價,而實際上都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如果超出課文內容,學生回答就有困難。
二、問題教學的實現路徑
一是提什么問題。
問題的設置應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怎樣說明海峽兩岸的交往日益密切?”教材上例舉一系列的數字來說明海峽兩岸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但是數字枯燥乏味,不能使學生眼前一亮。如果教師用多媒體播放《臺灣歌星周杰倫來大陸開演唱會》《大陸送給臺灣大熊貓團團、圓圓》《臺灣魔術師劉謙登上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同一首歌走進臺灣》等圖片,就會使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這一問題變得趣味盎然。
二是對誰提問。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問題教學中,應注意個別對待與兼顧全體。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平等的回答問題的機會,不能只對少數學習好的、愛發言的學生提問,也不能把時間全部用在補習后進學生身上,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如對于“我們對臺獨分子的態度是什么”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中國政府對臺獨分子態度》的視頻,學生在視頻直觀效果的沖擊下,很快就能得出答案。在學生對問題感到有興趣的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
三是何時提問。
一堂課中教師會提出很多問題,有的是針對剛講過的內容,有的是復習前面學過的內容,有的是為了過渡到下一問題。那么這些問題應該在什么情況下提出才能顯得自然,才能符合時機,才能使得過渡自然呢?這就要求教師要見機行事。如在講到江澤民八項主張中的一條“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時,教師可以提問“武力對誰使用?”,這一問題就提得很恰當,既能使學生理解八項主張內容,又能過渡到新的學習內容。
四是問題的難度。
設置問題應有適當的難度,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講臺灣問題的由來,可設置這樣一個問題:“請學生回憶1945—1949年內戰的結果,回憶學過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臺灣問題由來的兩個原因?!边@個問題是基于學生對臺灣問題有所了解,但又無法將課本內容前后聯系而提的。因此,通過兩個問題回憶學過的內容,使學生對臺灣問題的由來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是對學生回答的反饋。
問題教學的最后部分是要對學生回答給予適當的反饋。首先要充分肯定學生回答的合理成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對學生回答中的不恰當的地方要及時糾正或補充完善。只有這樣,問題教學才算是完整的,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師所提的問題。
另外,教師對問題作出解答后,一些學生仍可能存在疑問。學生有疑問并想解決疑問,這恰是教學的絕佳時機。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時學生的質疑對教師教學也是一種啟發、補充甚至是糾錯。
三、問題教學的主要作用
一是復習歷史知識的有效途徑。
例如:“一國兩制的含義?”“臺灣在古代被哪國侵占?又是被誰收復?”這類問題通常在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完成之后提出,幫助學生記憶所學知識要點。
二是啟發學生思維。
例如:“你能為祖國統一大業做什么?”“臺灣,我想對你說……”這類問題,可以激發一個學習活動,這個活動過程能讓學生成功地構建更為準確的答案,而且這些答案是學生通過自己選擇個性化的探索和發現活動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得的。
三是引起興趣和吸引注意力。
例如:“你所知道的臺獨分子有哪些?”設計這類問題,通常假設學生以前沒有學過相關內容,或者雖然對現象很熟悉,但是從來沒有當作問題認真思考過。在教學之前提出這些問題,會引發學生探索的興趣,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
四是可以有效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例如:“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對海峽兩岸關系的前景有何看法?”通過學生的思考與回答,以及教師總結,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維護統一的情感。
總之,問題教學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巧妙地、科學地利用課堂提問,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