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平
學校體育課是由以身體練習和運動技術、技能的傳授為主的實踐課和相關的體育理論知識傳授的理論課組成。體育課培育學生健康體魄的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在體育課上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是體育課育人的關鍵所在。本文對體育課如何進行思想道德品質教育進行探討。
一、利用課堂進行思想道德意識的灌輸
運用典型先進事例進行榜樣教育。通過介紹我國體育健兒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所取得的優異成績、優秀運動員刻苦訓練為國爭光的事例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及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拼搏的優良作風教育。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通過觀看精選的比賽,即時對學生進行拼搏精神教育,通過對競賽的成敗原因進行分析、討論,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成敗歸因集體主義和團隊合作精神教育。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有關的理論知識,而且也受到了良好的道德情感熏陶。
二、認真抓好課堂常規教學中的思想教育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利用各個主要教學環節,將道德教育和身體運動技術、技能教育進行整合,形成體育課堂常規教育,使課堂教學規范化、制度化,通過課堂常規的建立和貫徹,向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思想作風和安全教育,逐步養成學生自覺守紀的良好習慣。
體育課開始即提出本次課的目的,強調組織性、紀律性和德育目標,結束時要進行講評總結;通過競賽和游戲,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果斷、機智、勇敢、頑強的優良思想品質;通過隊列隊形練習,培養學生組織紀律性和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們反應速度及其動作準確和協調一致的能力;利用值日生借還體育器材和整理場地,培養他們熱愛集體、熱愛公益勞動和愛護公物的良好品質;等等。
三、利用集團性教學活動,促使道德情感轉化成道德行為
德育理論家試圖構建一種“開放的”“發展的”“無灌輸的”道德教育,而體育課實踐性內容為其提供了踐行的舞臺。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教學中,并承擔一定的運動負荷,擔任特定的角色。在集團性學練活動中,個體與集團成員間產生合作關系,即學習過程中,相互幫助、保護,共同學習;在集團性競賽性活動中,個體與組內成員是合作關系,即組內成員精誠合作,默認共同的契約并共同執行,個體與其他集團間存在的是對成敗的分享及競爭關系。因此,在集團性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它可以演變成一種德育的“集團生活”過程。
1.幫助與保護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技術、技能的學習存在著有一定的難度、危險性或個人無法單獨完成的內容,所以教師經常采用小組學習的辦法來進行教學。教學中存在的學生間的相互幫助、保護是一個道德踐行過程,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對動作技術的認識,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間產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良好人際關系,同時在這樣一個需要責任心來維系的環境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責任心和相互信任感。
2.競爭與合作
競賽性教學事件是個體的群體性與個性之間的合作與歸屬、創造與超越。這樣一個以集團性的活動進行的個體與個體間的交流、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相互的信任感、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以積極的人際互動與友善的集團生活來使得學生產生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真正做到將習得的道德觀念內化成道德行為。
3.分享與共承
在體育的合作與競爭中,所有個體在自由地分享團隊中每一個成員的收獲、成功的喜悅的同時,共同承擔著失敗的責任。競爭與合作帶來的輸贏結果,會時時激起情緒的波浪,這種起伏的內心體驗,加上教師的點化與開啟,還有同伴的鼓勵與信任,會匯聚成一份驅動力,使得學生能產生良好的道德情緒與體驗。此時教師的點化可以使學生正確地評價自我、認識自我;教師及時進行評價和小結,學生可以認識到成敗的原因,建立起正確的歸因理論。
四、利用項目特點,改變練習條件,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意志品質的形成總是和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在教學練習中可增大難度、強度,在不良的自然條件下(以不影響健康為限)進行練習,使學生的意志品質在完成各種能承受的運動中得到磨煉。
體育教師也可利用項目的特點如耐久跑、跨欄等項目特點,培養學生吃苦耐勞、不怕困難、勇敢機敏的良好意志品質。
總之,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育人的好素材和時機,只要教師精心設計,及時點撥,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這將是提升體育教育層次的最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