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健,羅 滔
(綿陽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四川綿陽,621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建筑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改變,人才的培養是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2010 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可見企業的參與對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
產學研教育模式是指企業、學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以學校或科研院所為技術供給方,一般以技術合約為基礎,依照各自的比較優勢,分擔技術創新不同階段所需投入的資源,聯合進行技術創新[1]。同時學校也兼具科研項目,各方根據各自的優勢實現協同創新,合作雙贏,促進行業的快速發展。應用型人才是培養能夠熟練掌握專業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夠應用于專業社會實踐。進行產學研合作教育能夠清楚的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該如何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將企業的需求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相結合,避免資源的浪費。本文根據行業特點,結合工程造價專業對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應用型人才培養進行探索。
應用型人才是能夠參與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現在我們在校培養人才的模式主要還是以校內老師的講授為主再加以適當的實踐練習,但是這都遠遠落后于行業的發展并且學生畢業后能夠直接用于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能較少,還需要企業進一步進行培訓。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能夠將畢業生在學校與企業之間進行無縫連接,學生在學校就能夠熟練掌握企業生產一線的操作技能并能了解行業的最新動態,免去了進入工作崗位的進一步培訓。學校與企業合作,了解企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并與企業共同進行科研創新,促進行業與企業的發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
我國在進行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現在已經在一些地區和學校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大多數都還是停留在宏觀的層面,同時行業之間也有各自的特點,所以各個行業的相關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的具體化。雖然企業、學校都已經意識到了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但是企業重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企業通常認為產學研僅僅是企業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并不真正認為能夠為企業帶來創新技術,解決實際問題[2]。學生到企業進行相關的實習、實訓也僅僅是簡單地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對深入的專業知識學習,企業是很難抽出時間指導學生學習的。學校對教師的考核要求更多的是論文的發表及項目的研究,對人才培養情況關注較少;教師長期在教學一線參與教學工作很少進入企業進行實踐和了解行業的動態,對企業人才的需要狀況也缺乏認識,所以教師不能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更多的人才培養新思路,同時也不能提出更好的實際創新項目與企業進行合作。這些問題都是在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政府為主導,成立產學研小組辦公室及服務團隊,出臺相關政策,給予專項資金扶持,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與學校開展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營造良好政策環境,鼓勵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開展。
學校各個學院需要成立自己的產學研合作小組與企業搭建平臺,聘請相關行業的專家進行產學研教育的新模式、新理論研究,例如智慧課堂、多媒體教學等,提高科研能力吸引企業的參與,將研究成果進行推廣實踐。同時學校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科研開展給學生講解行業動態及發展方向,提高學生對行業的學習興趣。
企業積極與學校進行產學研合作,在教學模式、基礎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整合資源,降低了企業的科研風險也提高了企業的科研水平。
根據教學及學生情況,完善培養方案。在課程教學工程中穿插實踐學時內容,例如工程造價專業中的《建筑CAD軟件應用》《建筑工程預算軟件應用》等課程理論與實踐課時基本相等。跟蹤畢業生情況,每年對已經畢業2年、5年、10年的畢業生進行調研,主要調研內容為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提出學校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從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相關專家進行座談,定期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細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要求,詳細研究課程的性質和內容,注意課程設置的前后銜接及課時安排,對傳統課程的經典內容加以強化[3]。課程考核采用過程細化考核,不僅僅是一張考卷就判定一個學生的學科成績和能力,例如《裝飾工程量計算》課程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概述、樓地面、墻柱面、天棚、門窗等九個模塊,每個模塊需要獨立地完成實踐項目,例如樓地面工程需要編制某家裝工程樓地面清單工程量,每個項目內容根據難易程度及所需要求掌握的內容不同而給予不同的分值(表1、表2)。

表1 課程模塊分值(理論知識考核)
課程的考核除了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外還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的考核如表3。各部分分值占比見表4。
采用“素質考核+實訓考核+理論知識考核”三位一體的考核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并在教學過程中督促學生不掉隊,在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
與企業進行合作教學,企業專家每月到學校為學生開展一次講座,涵蓋行業熱點、新規范、新工藝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
學生在校進行實踐課程學習時分別由校內和校外企業教師指導;在理論課程學習完成以后有一學期的時間學生到企業實踐,了解企業文化,學習專業知識在企業中的應用,與企業共同制定學生每天完成的實踐任務,并跟蹤了解學生的實踐情況,實現學生出校后與企業人才需求的無縫連接。

表2 課程實訓分值(實訓考核)

表3 綜合素質分值

表4 各分值權重
鼓勵教師參與行業協會的相關專業活動,考取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在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上組織一支具有專業精神、創新意識、新教育理念的雙師型教學團隊。積極的帶領學生參與科研項目,鼓勵學生將理論學習知識應用到實踐,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鼓勵教師定期輪流的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了解行業的最新動態及企業的需求,與企業人員共同合作研究項目;將職業技能教育融入到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教學過程融入職業技能證書相關考核的考點,教材的選擇盡量與技能考核接軌,爭取在校期間學生能夠考取基本的職業資格證書,為進入職場增加競爭力,也為以后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與創新是我國高職院校結合專業發展特點及人才未來發展能力需求推廣并深化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客觀選擇與實踐[4]。我們已經了解行業的發展與學校的教育之間所存在的問題并且一直在努力地進行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減少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差距。今后我們還將積極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教育的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集成和共享技術創新資源,加強合作研發,通過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協同發展的模式使工程造價行業發展實現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