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溪虎
有的電影是看故事,有的電影是看技術,而有的電影是看演技,比如這部傳記電影——《天才捕手》??屏帧べM思每一個內斂而充滿力量的眼神,裘德·洛每一個夸張而放肆的肢體動作,以及他們每一個標志性的臺詞發音,都讓人覺得是一種享受,不禁沉迷其中,而且回味良久。
20世紀20年代末,默默無聞的托馬斯·沃爾夫懷揣文學夢來到紐約,他冗長的自傳體小說被曾一手發掘過菲茲杰拉德、海明威等作家的文學編輯麥克斯威爾·珀金斯看中。珀金斯大刀闊斧地為沃爾夫刪減文章篇幅,最后該書在出版后大獲成功,沃爾夫也成了文學界的一顆新星,而這本書正是他流傳后世的著名小說《天使,望故鄉》。
自此之后,珀金斯和沃爾夫更加緊密地合作,同時,越來越近的距離也為兩個人的相處增加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因素。這種不確定因素來自他們各自的家庭、各自的性格,以及成名以后各自位置的變化。
影片中的兩位人物確有其人,都是美國文學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
托馬斯·沃爾夫,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生于北卡羅來納州的阿什維爾,畢業于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并且在哈佛大學獲得劇本寫作碩士學位,后在紐約大學任教。他創作于大蕭條時期的作品描述了美國文化的變化和多樣。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力驚人,代表作品有4部長篇小說:《天使,望故鄉》《時間與河流》《網與石》《你不能再回家》。
曾經有人把托馬斯·沃爾夫的作品比作美國版的《追憶似水年華》。大部頭的文字將一個青年的苦悶、對理想與人生的追求述說得淋漓盡致。在他的小說中,主人公始終處于一種動蕩和困頓之中,同時滿懷著美好的信念與渴望,不知疲倦地游走于各地,目睹了美國社會當時的巨變,從中找到一種精神性的滿足。總體而言,沃爾夫整個作品的基調都是迷惘和失落的,同時又不乏辛辣的漫畫式諷刺和詩意的抒情描寫,那種濃郁的美國南方風情,更是其標志性的特點之一。
這里借用和他同時代的另外一位美國杰出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原話來總結其作品的特點可能更具有代表性:“沃爾夫作品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那些最為抒情的部分,更準確地說,是那些抒情與觀察結合得最為精當的部分?!?/p>
麥克斯威爾·珀金斯,20世紀美國頗負盛名的文學編輯。經他之手挖掘了相當多的著名作家,雖然他本人一部小說也沒有寫過。珀金斯始終堅持一條原則,那就是“書是屬于作者的”,這種思想使得他能夠用一生的時間,盡己所能地發掘作者的才華。
珀金斯自始至終都對作家的職業生涯給予最真誠的支持和鼓勵。作為圖書編輯,他還充當了心理分析師、戀愛婚姻顧問、職業管理者、財務借貸負責人等諸多角色。他堪稱作者的“忠實伴侶”,不僅從來不會情緒化地對待他們,還總是以最大的熱情去解決那些妨礙作者創作的一切麻煩事。
對于這些作品的意義,就是他曾寫給托馬斯·沃爾夫的那句話:“沒有什么比一本書更重要?!彼牧硗庖痪淞鱾魃鯊V的名言就是:“編輯并沒有讓一本書變得更好,也許只是讓它看起來不同罷了?!?/p>
這部非常小眾的電影,完美地再現了高山流水兩相知的場景。
相識之初,托馬斯·沃爾夫可以說是窮困潦倒、走投無路,多次投稿都被人拒之門外。很難想象如果他沒有遇到珀金斯,他的文學夢和他的未來將會怎樣。還好,他們相遇了!第一次合作的大獲成功使得二人都頗有千里馬恰逢伯樂的快慰。
接下來,第二部作品《時間與河流》的編輯出版過程,則是二人感情升華的重要節點。長達9個月的修改,珀金斯耐心、專注、認真地幫助沃爾夫把多達3個大紙箱,不知道有多少頁的草稿一字一句琢磨成器,而大段大段地刪減初稿一度成為二人針鋒相對的導火索。以至于后來在作品出版之時,沃爾夫由于壓力太大,只好跑到歐洲躲避。相比之下,珀金斯的堅忍可見一斑。
然而,出名之后的沃爾夫已非當年那個俯首聽命的毛頭小伙子,其性格中自負、粗暴、自私、懦弱的部分在名利場的誘惑下,逐漸發芽、放大,成為橫亙在他與珀金斯之間的一根刺。在這樣一種情形之下,隱忍的珀金斯只是默默地注視著沃爾夫的轉變,直至他的離去。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然則,天下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直到影片的最后,從頭到尾一直戴著帽子的珀金斯第一次摘下帽子,二人的友誼終將結束,那些偉大的文字和同樣偉大的日子也就這樣宣告結束了。
最后不得不提及影片的色調。導演大量采用懷舊色調,反映出20世紀20年代那種特有的味道。漸變褪色的斑駁感,配合上明暗交錯的空間,以及表現兩位主角所大量采用的剪影,為這樣一部本來就淡雅如菊的電影平添了幾分舞臺劇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