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邱村位于沂源縣最北面的魯山東麓,三岔店村西南4公里,地處璞邱河北岸。她西鄰博山,北接淄川,三縣交匯。因村子地域面積廣闊,沒雞鳴三縣之說。村東南有大崮頂,西北有沙鍋子頂,西南有大峪頂,東北有神道山;西有璞西水庫,北有璞北水庫。村子的西、南、東三面被河流環繞。山巒起伏,森林茂密,集體林場12500畝,為山東省最大的集體林場。耕地4076畝,山灘面積25000畝,屬山嶺地帶。以農業為主,主產玉米、黃煙、中藥材及蘋果、獼猴桃、葡萄、桃子等水果。
璞邱村現有5735口人,23個姓氏,陳、曾兩姓為主,為沂源縣最大的自然村,現屬沂源縣南魯山鎮。據考證,該村周朝就有人在此居住。又民國初修《臨朐縣志》載:“沈氏家譜記有唐貞觀年間自安徽宿州遷臨朐南白沙,其支脈散居……璞邱等莊數百家;北關三官廟陳氏原籍山西洪洞縣,其始祖坤者,明洪武才年遷居此其支脈散處。唯璞邱莊此姓三百戶”。唐貞觀13年(604年)李氏在此建村,因村周圍山巒環抱,唯東坡有山口,以此取村名“坡口”,明萬歷年間以吉祥言改名為璞邱。在當地代代口口相傳一說法:先有璞邱莊,后有青州府。2009年,西氣東輸管道經過璞邱東陳家大林時,發現一處上下3層的古墓。據考證,最下層墓穴屬春秋古墓。
村中三條東西走向的大街與十幾條南北貫通的小巷,如一張網,網住了各家各戶的房屋、田園,其中中間那條東西向的大街,60年代時街上能停留40多輛汽車。7口老泉,5口古井,4幢小樓,2株古槐,東、西、南3條小河,村東門、南門外各有1個水灣,訴說著古老山村的滄桑變遷。
古跡
村圍子墻
村四周原有圍墻,墻高丈二,厚約數尺。圍墻上有垛口,中有墻洞。圍墻內沿墻有矮墻四尺高,為村人巡邏所用。巡邏之人站在矮墻上,可從墻洞中瞭望村外情況。圍墻有東、西、南、北四門,門厚四寸許,各有八十一顆大釘。門上兩側各有崗樓兩個,每崗樓各有兩人站崗。村人按土地多少出錢買槍護村,每有一大畝地(三畝)需捐買一桿槍的錢。數十桿土槍為村人護村所用。因防守嚴密,賊人無心可圖。圍子墻現已不復存在,沒有一點痕跡了。
將軍廟
村向東2里許有一山,日:神道山,山根見一南北走向位于兩崖間的橋,這里就是村子取名的“坡口”。幾十年前,此處并沒有橋,橋北的地方只有一間廟宇,日“將軍廟”。廟宇很小,四塊巨石搭成的一間開口向南的石房子。巨石長約六七尺,寬四尺,厚六寸。三塊巨石豎起,左一塊、右一塊、后一塊,組成一個放倒的“凹”字,另一塊巨石橫在上面作頂。雖叫房子,但無檁無瓦,無窗無門。既無圍墻,也院落,只有古柏相伴。內一塑像,頭戴盔,腳穿靴,身穿白色鎧甲。鼻直口方,兩眼炯炯有神,儼然是一位馳騁疆場的將軍。
將軍廟將軍神的原型為璞邱房氏家族的上高祖。當年與房可壯(字陽初,一字海客,明末清初大臣,山東益都人。萬歷35年中進士,官至御史,史稱“彈劾奸邪,不遺余力”。)同朝為臣,官至將軍。當年,皇帝玉批其帶侍衛回鄉省親,在璞邱東2里處突患疾病從馬上摔下不治而亡。人們為紀念他在其去世的地方建“將軍廟”。
每年正月初一、3月3為香火日,人們天不亮就云集在這里燒香祭拜祈福。今廟宇不復存在,但每年正月初一、3月3村民天不亮仍去祭拜他。春節后很多不論哪里的走親戚之人,都要在橋頭燒香祭拜。
齊長城
璞邱村南7里許的大崮頂,是齊長城主線由西向東經過的重要山嶺。大崮頂上的城墻、石臼、石階梯現依然存在。
古井
5口古井分散在村中,古井很深,水面離地面6米多,那是祖輩們的生命之源。歲月悠悠,石井沿磨出了深深的溝痕。晨光熹微里,暮色茫茫中,男人們擔起水桶,手提井繩,穿過大街小巷來到井邊,一邊拉咕著村里的新鮮事,一邊放繩提水。每當這時,大街小巷里就響起扁擔顫悠的吱嘎聲,桶兒碰撞的叮當聲,笑聲、說話聲、腳步聲,同母叫女、兒喊娘,雞鳴、狗吠,交織在一起,婉如一曲優美動聽的交響樂,悠揚地飄蕩在山村的上空。如今,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古井已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正默默地注視著山村的變化。
小樓
村中原有4座小樓,是明清時期所建。現仍保留3座,村南1座,沿中街北邊分東西2座,相隔2百多米遠,都是青磚小瓦,木質地板。解放后,小樓歸集體所有:村中一座歸了村里的小學、90年代消失,村東一座為供銷社的倉庫,村西一座為十隊的辦公室,村南l座為一戶陳氏居民居住。
今天,3座古樸的小樓依然存在,只是屋面黑瓦用現代紅瓦代之。其中南邊的小樓由陳傳武居住,保存完好,在二樓正面墻上仍掛有“大清同治八年七月十六日”女婿鄭義和給岳父拜壽敬贈的“耆英合”壽匾。
古樹
古槐,人們稱為“笨槐”。現在的兩株古槐分別在村子的東頭和西頭,都有合抱粗。村東頭一棵在一戶張姓人家的院中,村西頭一棵在一戶燕姓人家的院中,主人保護的很好,不讓任何人動一樹枝,枝繁葉茂。古槐老樹新枝,春天開花,夏天結籽,我們稱之槐當榔。夏天,人們采來,用鍋炒后,泡著當茶喝。味苦,能生津降火。在村東的東西大街上原有一棵古槐,兩人合抱粗,樹干中間有一個大大的洞穴,小孩子經常鉆進去玩,90年代被毀。
從村東向東一里許,小山后的墳塋間有一株500年的高大的喬木一黃楝樹。大樹枝繁葉茂,樹上鳥鳴啁啾。屬稀有古樹,受國家保護。
路堂碑
位于村東2里許橋下60米處、河南路北石崖上,明初建,形式為閣氏路堂碑,高3.6米,碑正中記云:陜西布政使書軒。是為陳家五世族陳周升所立,該碑于1965年修公路遺失。
傳說
璞邱古時還稱葵丘。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三十五年)齊桓公曾會盟諸侯與此。管仲此前曾言于齊桓公日:“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環山有牢”。可見璞邱在當時的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扼據著齊魯咽喉要地。
璞邱一帶,還是唐朝大將李靖作戰和游歷過的地方。村內原有一處李家祠堂。據碑文記載,祠堂為大唐貞觀15年為紀念靖國公李靖所建。據《資治通鑒》記載:李靖的舅舅韓擒虎是隋朝大將,為隋江山的統一立下過汗馬功勞。他看到煬帝荒淫無道,認為隋江山不可能永固。便對李靖說:“你應趁此亂世,到各地去游歷。齊魯乃圣賢之邦,宜到那里去體察民情。魯人好禮,齊人重義。欲成大業,必到齊地招攬義士。”李靖了解到,先前孫臏曾在玉泉山(現在絲窩鳳凰山)修過道,這里必定是名山勝地,人才云集。在舅父的指點下來到這一帶。因璞邱地大物博,便于生存,當年李靖就住在了璞邱村,每天一早向村南經過樹木茂密的豹峪溝越過紅崮頂到僻靜的書堂村讀書辦學,建書堂,訪名士,潛心研讀兵法,思考治國方略,同時向人們宣傳楊廣昏君的罪惡,鼓舞人們積極加入到反隋的行列中去。書堂村的由來就是因李靖在此讀書辦學的書堂而得來。據明嘉靖臨朐志記載:書堂屬臨朐縣孝慈鄉27社之一;又記載:李靖廟在縣西南90里。為紀念李靖在此讀書,后人在書堂村燈山子下修了一座李靖廟,廟內李靖塑像威嚴,墻壁上繪了李靖在此讀書及建立王朝的業績,繪畫和塑像栩栩如生,香火旺盛。后因失修,60年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