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強,農村必須強。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而要完成這些重任關鍵在人,沒有人才,就談不到發展,脫貧致富也就無從談起,培育農村建設力量,充實農村人才隊伍。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提高待遇是把人才留在鄉村的最直接方式。農村工作條件艱苦,感情留人不靠譜,待遇與前景留人才是核心。一方面大幅提升農村基層工作人員待遇,至少讓廣大基層工作人員覺得辛苦的付出還是值得。不能既苦了身體又寒了心。另一方面在職務晉升的時候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基層人員,讓廣大基層人員覺得前途有奔頭。雙管齊下,讓年輕人安心在基層工作。
加強農村基礎建設投入,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大學生寧可都扎堆在大城市也不愿意回到基層,造成這些原因無非就是農村基礎配套設施差,生活、購物不方便,孩子就學資源差。加大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農村交通不便,臟亂差的村容村貌。打造一個交通發達,環境潔凈,生態宜居的新農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就業環境。
積極引導本村在外發展良好的成功人事參與回鄉建設。不能萬事都靠政府,形成依賴思想,還需增強自身造血功能。中國人都有落葉歸根的傳統,每個地方都有外出發展較好的成功人士,很多人在外掙了錢都想衣錦還鄉,為家鄉做點什么。這個時候地方政府可以為那些成功人士穿針引線,提供政策指導,并建檔立卡做好后續全過程跟進的工作,引導成功人士的資金回流到地方建廠投資,創造就業,真心實意幫助他們解決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是引回來了就不管不顧了,必須做好后續服務讓他們良好的發展,企業發展好了,才有更多得就業崗位,更高的經濟待遇,也就能留住更多得人才在地方,讓他們長期扎根在家鄉,形成一種回鄉發展的趨勢,形成一種家鄉也有廣闊發展天地大有所為的潮流。有了這些家鄉成功人士的回流,必定為地方經濟發展帶回新技術、新思想、注入新的活力。這將從根本上增強地方的經濟活力,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員引領作用。萬事開頭難,開辟新農村建設事業的時候往往很多群眾膽子還不夠大,信心還不夠堅定,這個時候要充分發揮基層優秀黨員干部的引領作用,帶頭向前沖,為新農村的建設起示范作用,做好排頭兵,為廣大群眾帶好隊。
農村占了中國的絕大部分土地,要強農村必須充實農村力量,讓城市富余的人才轉戰到農村,農村大有所為,農村擁有廣闊天地。充實了農村的人才力量,農村也能展現它的活力展現它的田園美。有了堅實的人才做基礎,建設美麗新農村才不是一個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