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輾轉反側的余發明試探著對妻子說,“組織找我談話,選派到美姑擔任第一書記。”
父親過世、母親年邁、兒子年幼、妻子沒有工作,余發明的擔心不無道理。妻子看出了他的困擾:“組織上看得起你,你還是去吧,家里面我來扛!”
有妻子支持,余發明再無后顧之憂,2016年春節前,美姑縣牛牛壩鄉騰地村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外鄉人”——第一書記,余發明。
【真情實意當美姑的人】
“快點!開會要遲到了。”騰地村新建的蔬菜大棚里,幾位村民完成手上工作后,急忙相約往騰地村集中辦公區域趕,因為今天余書記要給大家講課。趕到現場,人群中已經傳出余發明帶著“會東腔”的彝語,聽見聲音大家覺得倍感親切。
彝語“十里不同音”,乍到騰地村的余發明每天連比帶劃和鄉親們拉家常,到騰地村的前兩個月,他就用雙腳丈量完了騰地村的土地,478戶一戶沒落下,都走訪了個遍。
睡在農戶家火塘邊,和農戶家一起吃洋芋酸菜湯,與農戶一道下地邊干活……和騰地村民相處得越久,余發明想為村里改變現狀的心思就越發強烈。
“做美姑的人、說美姑的話、戀美姑的情,要好好干點事才對得起淳樸的鄉親們。”融入騰地村的余發明常常對自己說。
通過一年的歷練,余發明儼然成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騰地村人,讓村民親近的不僅是“會東腔”彝語,還有時刻想著為村民辦事的忙碌樣子。在每周二的輪流坐班集中辦公活動上,余發明的訪客總是很多,大家有問題總是最先想到他。
【勤勤懇懇做美姑的事】
“從哪里開始干起?”初入村,余發明無數次的想到這個問題,經過一番思考,他決定從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的“洋芋酸菜湯”開始。
“以前新鮮菜都沒見過幾次,在騰地村種菜,想都不敢想。”余發明牽頭引進的500畝蔬菜大棚建設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看著大棚中一畦一畦冒頭的蔬菜,大家感慨萬分。
“從貧瘠多年的土地里探出頭的不僅是蔬菜,更是騰地村前所未有的希望。”因得到了群眾的支持,余發明的干勁兒更足了。
沒路?修路!余發明到縣民族宗教和扶貧移民局磨破嘴皮爭取項目資助金,按照脫貧村“七有”標準修建公路6.1公里,解決騰地村出行難題。
缺水?引水!余發明和同事們頂著烈日到處找水源,還從會東申請到10萬元幫扶資金,修建了10千米的自來水管道,引入一套自來水凈化設施,幫助村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電不穩?穩電!余發明組織了一支20人的黨員服務隊,定期對用電線路進行排查,更換不安全線路,解決村民用電問題。
住房條件差?建房!余發明為騰地村爭取到2017年478戶彝家新寨建設項目,計劃兩年內幫助村民住上好房子。
余發明的真情付出讓騰地村村民由衷佩服,騰地村支部書記的爾一說:“這個小伙子眼光準、有辦法、腳踏實地、說干就干,我老漢兒得多向他學習。”
2016年4月,騰地村鄉親們喜逐顏開奔相走告,余發明通過美姑縣從鄉鎮“四類人員”中選拔鄉鎮副科級領導班子成員的考試,被提名為牛牛壩鄉副鄉長候選人。
“余書記變成余鄉長,外地人變本地人,發展更有希望了!”鄉親們都說,有余發明在大家就有了發展的主心骨。
【腳踏實地走美姑的路】
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余發明意識到,要改變不僅是物質基礎,還要帶領群眾改變生活觀念。基于此,他把城鄉環境衛生整治、禁毒防艾、計劃生育列入了重點工作。
修建垃圾池、買垃圾運輸車、帶著群眾天天打掃衛生……余發明從環境衛生開始著手帶領群眾改變習慣。只要是把家里垃圾帶到垃圾池處理的鄉親他都會表揚一番,并在村里宣傳。
牛皮盟誓和畢摩活動在彝族傳統習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家族長者言行舉足輕重。了解情況后,余發明就結合騰地村風俗民情,組織家族長者們學習,在民俗活動中調動大家自發參與禁毒防艾。
“看騰地村兩年變化就知道,余書記是為鄉親好、為騰地村好。”余發明的做法不但得到家族長者的支持,更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只要出現在村里,鄉親們都會親切的和他打招呼。
余發明總是對鄉親們說:“騰地村每天都在變化、每天都在進步,再過兩年,騰地村的傳統落后閉塞的面貌就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