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思聰 魯暢
“社區工作實實在在,大事小情都與居民利益息息相關。說得好不如做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是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街道呼北社區居委會主任殷金鳳經常說的話。
2018年1月3日,為社區百姓服務18載的殷金鳳成功當選2017“北京榜樣”十大年度榜樣人物。正因為她深諳“百姓的事無小事”,讓呼北社區成為弱勢群體有人幫、家庭矛盾有人解、居民難事有機制的和諧社區。
啃下多年遺留的“硬骨頭”
殷金鳳原是北京市國棉三廠的職工,18年前工廠解體,她下崗后競選社區干部并成功當選,在呼家樓北社區工作至今已有18年。
呼家樓北社區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是一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建成的開放式老舊小區,社區人口結構較為復雜,弱勢群體眾多,社區環境臟亂。各種歷史遺留問題的累積,居民群眾對社區干部產生一肚子怨氣。
殷金鳳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塑社區干部形象。她帶著社區干部挨家挨戶了解居民疾苦,力求解決居民需求。走到呼家樓西里23號樓,被正在樓下乘涼的幾個大爺攔住了:“10多年都看不上有線電視,這事兒猴年馬月能解決啊?”
原來,23號樓處于社區邊緣,是一棟獨立居民樓,周邊沒有電線桿,整棟樓80多戶居民10多年沒看上有線電視。殷金鳳前前后后十幾次找到相關負責人,以誠心打動了對方。困擾了居民百姓10多年的難題,殷金鳳用兩個多月就解決了,打響了為居民解難題的“第一炮”。
讓困境人員感受社區的溫暖
“看到新聞報道空巢老人病死家中,過了很久才被人發現,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殷金風告訴記者,呼家樓北社區共有空巢老人300多位,面對這一情況,社區啟動了“讓愛敲門”關愛空巢老人行動,做到各位樓門長每天必入戶走訪空巢老人家庭。
“陪老人聊天、幫老人做家務、叮囑安全事項,已經成為各樓門長的一種習慣。逢年過節時,社區成員與樓門長還為老人送去禮物和問候,讓空巢老人切身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和關懷。”殷金鳳說。
殷金鳳在社區服務中總結摸索出“十必訪、兩公開”(遇到婚喪嫁娶必訪、優撫對象必訪、下崗失業人員必訪、矛盾糾紛必訪、殘疾特困家庭必訪、新遷入遷出居民必訪、離休及知名人士必訪、空巢老人必訪、流動人口必訪,社區矯正及兩勞釋放人員必訪,向社區居民公開自己的手機號碼、家庭電話)的工作方法,讓有困難百姓最先想到的就是她,她也贏得了社區居民發自內心的稱贊和一致認可。
作為基層黨組織負責人,殷金鳳帶領社區500多名社區黨員積極主動參與到社區日常工作中。呼北社區成立由156名老干部、老黨員組成的社區老黨員先鋒隊,建立孤老病殘居民家庭實行一人幫一人、一戶幫一戶的黨員聯系救助制度,形成黨員志愿服務落地長效機制。目前,社區內128名孤寡病殘居民,都得到了黨員志愿服務的結對幫扶。
新難題有了新解法
2017年北京市啟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呼家樓街道積極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對轄區“開墻打洞”違法行為、違建市場、沿街無證商戶等進行了集中整治。
“環境變好了,我們打心眼兒里高興,但居民購買生活必需品的地方少了,有些不方便。”殷金鳳告訴記者。
為滿足居民的日常服務需求,殷金鳳與黨員干部討論后,通過回收、改造社區三產服務用房增添服務功能,將破舊車棚改造為呼北社區便捷服務綜合中心。中心包含了社區便捷服務一站式大廳、便民服務大集、智能存車處、智能快遞柜等多項服務。特別是響應居民呼聲引入國安社區辦早市、午市,建立老年人“小飯桌”,中小學生假期托管班等功能,滿足了居民對社區便民服務的需求。社區居民孫鳳英告訴記者:“有了這個服務中心真是方便,不用走出社區,也能買到新鮮的食材。”
在國貿地區高大的現代化建筑群身后,有這樣一個安靜整潔的老北京居民區。作為社區發展的“領航人”、社區居民的“解難人”、基層群眾的“貼心人”、弱勢群體的“娘家人”,越來越多的“殷金鳳們”成為北京社區居民離不開的“當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