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2018年1月18日到1月19日,中國軍網記者何佳跟隨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一行,到訪農村一線,了解百姓生活,短短兩天的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的,因為這里有太多看不完的好風光。
2018年1月18日到1月19日,中國軍網記者何佳跟隨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一行,到訪農村一線,了解百姓生活,短短兩天的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的,因為這里有太多看不完的好風光。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基層干部如何將十九大報告中的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給農民到來切身利益?帶著這個問題,我開始了為期兩天的采訪活動。
第一站: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的觀背村
觀背村是羅陽鎮上的千年古村,村內有長壽觀、保寧橋等遺址。村民靠從事簡單的手工業為生,包括磨豆子、發豆芽、撿垃圾等,經濟發展十分落后,2014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僅為3萬元。低廉的房租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村莊環境臟、秩序亂、社會治安差等一系列問題集中暴露了出來。
2014年9月惠州市委任命陳湘擔任觀背村的“第一書記”,39歲的陳湘第一天進村就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位于城郊的觀背村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找不出來。陳湘召集村干部開會,只說了兩句話:“我個人認為工作干不好,一個是思想問題,一個是思路問題。思想問題不解決,就找不到農村發展的思路。一個人富那不是牛,帶動一個村子的人富起來那才是真的牛?!?/p>
統一了村干部的思想,陳湘開始著手對觀背村的改造,他說:“觀背村是有資源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怎么把社會上的人才、資金吸引過來?!彼偌幕鹊娜耸浚绕涫歉魑幕瘓F體的負責人,群策群力。目前,觀背村已入駐的社會團體和民間協會有62家。陳湘將觀背村打造成一個以藝術為載體的發展平臺的構想如今成為了現實。
2015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至50萬元,村民生活也獲得了改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了讓村民看病更方便,觀背村衛生站特地配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為村民健康保駕護航,其中醫療科目有預防保健科、內科、兒科等。看到觀背村變得越來越好,村民們自發的加入到了保護村莊發展的行列中,成立手有余香志愿團體,自發打掃街道等。
第二站:長寧鎮松樹崗村
與觀背村相距一個小時車程的地方,就是我們今天采訪的第二站一一長寧鎮松樹崗村。
如何形容松樹崗村,我想用這樣一句話:“這里美得像度假村。”清澈的池塘、整齊的菜田,筆直的公路,充滿現代化氣息的農業生產基地。
松樹崗村因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緊鄰羅浮山5A級景區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2016年,全村共接待游客約1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500多萬元;村集體收入為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5580元。全村建有水果、蔬菜、花木三大類生態農業基地。
松樹崗村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生機立體農業園、豆腐花廠及火龍果、葡萄、花卉等一批農業種植基地。生機立體農業園內種植的蔬菜遵循“零污染”原則,不施化肥、不用農藥,無激素,無抗生素。那你可能會問,生了蟲子怎么辦?根本不會!因為這里的蟲子都有自己的專屬菜園。
在園內,記者還發現了一條長長的飲食科普長廊,根據園長蔡海璋博士的介紹,許多現代人對于蔬菜的認識越來越少,這條飲食長廊就是想要幫助現代人了解飲食文化,認識正確食用蔬菜的方法。
跟隨向導的介紹,我們進入了一家豆腐花廠,這是一位農民企業家創辦的工廠,主要生產客家文化中非常有名的豆腐花。工廠的工人都是本村的農民。
松樹崗村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本村建設,利用民房改造,發展民宿業;將自家生產的蔬菜、家禽、瓜果等做成農家菜,發展農家樂。農民富裕了,農村才能真的發展起來。
第三站:廣州增城五聯村
告別惠州,第二天記者團來到了廣州增城五聯村,走訪農村發展的第三站。
已經改造了一部分的五聯村現狀圖,街道打掃的很干凈,遠處左手邊的位置是一個大型池塘,再遠處是農民正在修建的房租。中國軍網記者何佳攝
五聯村位于中新鎮中部,面積16平方公里。該村共有17個自然村,34個經濟合作社,戶籍人口4200多人,常住人口3500多人,外來人員300多人,是中新鎮農村戶籍人口最多的村。一路上,采訪團聽完介紹,大家的第一個擔憂就是:這么大的村子,怎么管?
“尊重農民的意見,不影響農民的正常生活是我們進行農村改造的主要原則?!睆V州市增城區中新鎮書記陳一敏介紹說。為了將這條原則具體實施下去,五聯村建立了民主議事廳,以支部為引領,發揮村民代表民主議事積極性。以一件小事為例,五聯村之前雞鴨是散養式的,村里的地面環境十分惡劣,村委會為此召集村民代表,對圈養家禽這一決議舉手表決,獲得全票通過。
五聯村不僅在化解村干部與村民矛盾問題上有思路,在發展農村經濟上更有妙招。
五聯村村民幾代人都是靠種植為生,經濟收入十分有限,村里的青壯年大部分選擇了外出打工。剩余的婦女和老年人因為照顧家庭基本沒有經濟收入。鑒于這種情況,五聯村在鎮黨委、政府的引導下進行土地流轉,將土地進行集中耕種,2016年種植近2000畝的鷹嘴桃,2017年已初見規模。此外,還種有青棗、香蕉、荔枝、龍眼等作物,村民人均年收入10068元,201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5萬元。以前依靠種地連自己都養不活的農民通過將土地集中出租給農場,農民不僅可以獲得租金收入,還能在離家不遠的農場為自己謀得一份穩定的工作。
在農場內工作的張有愛,她是五聯村的一名村民,今年已經70多歲了,老人介紹說“在家待著沒有事情做,身體也不好,來這里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掙點錢給家里用。老板人也好的很,說話都是和和氣氣的?!敝袊娋W記者何佳攝
為讓百姓安居樂業,村委會還建設了村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廣場、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等,豐富村民業余生活,提升村民精神風貌。
這幾年農村變美了,農民生活也更加富裕了,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農村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回歸故土,建設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