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婧 唐建強
“智慧農業”就是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應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移動平臺或者電腦平臺對農業生產進行控制,使傳統農業更具有“智慧”。除了精準感知、控制與決策管理外,它還包括農業電子商務、食品溯源防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內容。針對建德“八山一水一分田”和“農業大市”的實際,主動把握當前“互聯網+農業”戰略機遇,加快智慧農業發展,對建德實現農業信息化、標準化、品牌化,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建德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目前建德智慧農業主要應用于水稻、草莓、茶葉、蔬菜、西紅花、鐵皮石斛等產業,面積約4000余畝,并在畜禽養殖、漁業、林業等方面穩步推廣,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創了現代農業發展新局面。
(一)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1.提供政策保障。結合杭州市相關扶持政策精神,建德市修訂整合相關農業扶持政策,加強對智慧農業的專項扶持,促進智慧農業穩步發展。2014年9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實施意見》,對進行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管理的項目實施單位,經驗收合格后給予50%的補助,單個項目最高補助10萬元(2016年提高到20萬元)。2016年出臺《關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若干扶持意見》,對重點農業經營主體,智能化裝備投入在40萬元以上的,給予20%的扶持,最高不超過100萬元。
2.提供金融支持。建立金融支農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智慧農業的資金投入,設立農業科技項目專項資金,每年投入600萬元以上,主要用于農業高科技扶持、智慧農業技術支持等方面,鼓勵農業企業參與智慧農業發展。
3.提供公共服務。積極開展農業生產智能控制系統、農業專家技術實時指導系統、農產品電子商務系統、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中心展示平臺等“四系統一平臺”建設,逐步建立現代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促進廣大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種養銷大戶等有效運用智慧農業技術推動產業發展。
(二)科技支撐逐漸增強
1.技術攻關先行。2011年成立全國縣(市)級首家集“創業、創新、創優”于一體,由浙江大學等省內外11所科研院校加盟的農業科技研究機構“建德市農業科技三創聯合研究院”,合作開展農業設施裝備研發、遠程控制、立體種養、智慧溫控等技術攻關,提高智慧農業生產實效性和安全性,促進科研成果有效轉化。
2.密切產學研合作。積極開展省市級農業科技企業和農業研發中心認定工作,近年來新認定省級農業科技企業19家,杭州市級農業科技企業21家;省級農業研發中心7家,杭州市級農業研發中心5家。發揮其市場主體功能,積極承擔各級農業科技項目。鼓勵科技人員開展“智慧農業”技術研究,如重點研究草莓產業智慧化提升,包括拓展“智慧草莓”種植觀光采摘示范點,以及分別與杭州市農科院生物研究所、浙江農林大學智慧研究中心簽訂“草莓良種繁育產業化”、“草莓智能溫室監控系統建設及應用與開發”等科技合作協議。
3.注重培養人才。注重智慧農業人才培養,每年組織100名左右的農業科技人員前往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高等院校參加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以提高實際應用水平;開設農廣校本科班、大專班多個層次農業專業學習,以農民創業模擬實訓室為依托,不斷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目前我市高級農業技術職稱人才達40余人,中級農業技術人才近50人,先后培養出一批“智慧農業”帶頭人。
(三)示范效應不斷顯現
1.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實現互聯網技術和物聯網設備在建德落地生根,提高農業智慧化水平。每年組織農業企業、合作社申報省市級“智慧農業”項目,制定“智慧農業”項目工程實施計劃,引進一批控溫控濕、遠程控制、現代農業設施等智慧農業設施和技術。2013~2016年,建德共建成杭州、本市二級智慧農業示范點10個,其中杭州市級6個,本市級4個。如大慈巖鎮杭州葆元家庭農場有限公司,通過建設視頻監控系統、環境智能管控系統,實現農場內氨氣、二氧化碳、溫濕度等環境數據實時采集,在手機上實行遠程智能控制和管理,有效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益。
2.示范點建設取得新突破。政府引導、企業參與,重點選擇現代農業示范區、產業示范區和農業龍頭企業,通過積極引進智能生產沒施、集成信息技術等手段,涌現出紅群草莓精品同、葆元家庭農場、九仙鐵皮石斛等一批智慧農業示范點。如建德市建坤農業引進物聯網應用,建立智能水稻精量生產工程技術平臺,實時監測并直接傳送到建德農業部門和杭州農業專家手中,由專家遠程把脈問診,提高水稻生產效益。瑞德農業科技同,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會員制認購模式實現“宅配化”,把現采摘果蔬分包,直接送到會員家中,實現農產品生產基地與消費者之間的無縫對接。
3.產業提升取得新成效。規劃發展白茶、草莓、高山蔬菜精品同以及糧經結合產業示范園等五大“智慧農業”功能區,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和模式創新,實現智慧農業與互聯網的不斷融合,鼓勵智慧農業向生產、管理和銷售等全產業鏈方向拓展延伸,助推草莓、中藥材、畜禽等我市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二、存在主要問題和差距
建德智慧農業目前總體發展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與蕭山等先進區縣相比,在規模體量、設備投入、技術運用、質量效益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1.發展理念有待轉變。近年來,建德對發展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發展的關注度比較高,但對以“互聯網+物聯網”運用為核心特點、代表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的智慧農業,缺乏全面系統思考,對智慧農業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鍵支撐作用認識不足,缺乏系統謀劃。農業經營主體對運用信息化技術發展智慧農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夠到位,只重視眼前經濟利益,缺乏長遠發展眼光,導致傳統農業模式轉型任務艱巨、壓力較大。
2.支撐能力有待加強。當前,建德對智慧農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和資金補助是以單項內容體現在現代農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扶持政策中,尚未出臺智慧農業發展專項規劃和專項扶持政策,尚未建立市級農業信息技術平臺,發展智慧農業的方向不夠清晰、舉措不夠有力、效果不夠明顯。同時,智慧農業是高科技密集產業,現階段我市農業生產相關數據沒有實現整合,現有種養基地普遍缺乏足夠應用與維護技術力量,農業信息化、農村電子商務等新型農技人才嚴重匱乏,財智慧農業發展壯大、后續管護、作用發揮帶來影響。為應對智慧農業未來發展勢頭,建德下步包括前端傳感器、數據采集、解決方案、互聯網、安全監管等信息化建設的短板需要補足,投入需要加大,步伐需要加快。
3.發展路徑有待突破。目前建成的智慧農業示范點存在“中看不中用”的突出現象,建德已建成的僅為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點,而智慧農業示范園區、標桿性示范同區、智慧監管服務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首先,發展智慧農業投入成本大、運行管護成本高、產出效益不夠明顯,如黃巖區綠沃川農場進口歐洲智能化種植設備進行草莓無土立體栽培,每畝的設備投入達60萬元。建德花卉、中藥材、蔬菜、畜禽養殖等眾多企業試用農業物聯網,技術設備提供商和農業企業由于高投入降低了往往因投入高導致望而卻步。其次,一方面由于動植物生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生長模型構建難度大,導致動植物生長環境自動化控制難以實現;另一方面是智慧農業信息技術支撐單位良莠不齊,支撐作用無法充分展現。再次,南于建德區域農業資源沒有實現整合共享、鄉鎮農技人員老化、已建成的物聯網示范基地分屬不同軟件公司等原因,導致農業生產數據采集難。目前應用范圍還是以種植大棚、養殖棚舍為主,露天種養基地基本沒有應用,智能大棚、農機定位、倉儲管理、食品溯源等延伸應用還不夠廣泛。
4.發展資源有待整合。近年來,建德先后組建了“阿里巴巴·建德農食館”、“建德館·果蔬樂園”和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等一系列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平臺,但南于缺乏統一的農產品電商品牌,各電商平臺沒有形成整體協同效應,“互聯網”渠道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建德普遍存在農業規模小、經營分散的生產方式給物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應用造成較大困難。如楊村橋下涯一帶傳統方式種植草莓的個體農戶收益較高,對智慧草莓建設的觀念淡薄、興趣不濃,對土地流轉、人股合作社甚至有抵觸情緒,出現無法做大做強智慧農業的發展瓶頸,“三產”融合經營的效益也難以提高。
三、對策和建議
智慧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2016年中央l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首次從國家層面對發展智慧農業提出了要求,這也符合中央關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精神。為此,全市上下要引起高度重視,通過強化頂層設計,依托科技手段,加大創新力度,著力示范引導,全面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加速“互聯網+農業”融合,提升建德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一)強化規劃引領作用
一是科學規劃。緊跟新趨勢、樹立新理念、抓住新機會,提高智慧農業戰略地位,建議市政府研究出臺建德智慧農業發展專項規劃,明確發展目標、發展重點、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等。二是加大投入。整合現有農業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補助標準,重點向智慧農業龍頭企業傾斜,并將扶持內容延伸到管護環節等。建議政府成立產業基金,發揮政府性資金的示范效應,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多元化投資參與智慧農業建設。政府成立擔保公司為農業企業擔保,積極協調相關銀行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三是完善配套。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物流網點布局,加快以寬帶為核心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民土地流轉,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合作社,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降低智慧農業發展畝均成本。通過政府與企業聯動、“政、校、企”合作和建立智慧農業技術培訓基地等渠道,加強現代農業科技人才、電商人才、物流人才的培養和儲備。
(二)著力提升智能水平
一是優化產前資源配置。通過互聯網渠道開展生產資料采購、種子種苗堵育。如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建立草莓育苗育種基地,提升種苗質量。二是提升產中精準化生產水平。借助互聯網和新型服務平臺,開展智能和精準農業生產,構建智慧農業。通過信息技術的介入,構建天地一體的農業物聯網測控體系,實施智能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農機定位耕種等精準化作業。企業基地、科研單位與信息技術支撐單位等要加強聯合攻關,深化產學研合作,建立成熟的動植物生長模型等,為生艮環境自動化控制提供基礎數據,切實提高種養大戶和示范基地發展智慧農業的實用性。三是完善產后農產品電商體系。通過農村電商等渠道促進產品流通銷售,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和流通體系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提高流通能力。農產品的生鮮物流需要提升冷鏈物流能力,建議加快生鮮電商產業鏈、物流網點等一系列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
(三)注重要素有效聚合
一是建立智慧農業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突出智慧監管服務體系建設,建議借鑒三門縣做法,現階段可以從整合農業、林業、水利、環保(畜禽養殖監控)等農口線資源數據人手,在市農業局建立全市智慧農業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平臺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農業數據庫、軟件平臺、硬件及網絡等部分。軟件平臺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農業產業分布管理系統、農業要素采集系統和農資監管系統等建設內容。平臺建設可由粗到細、由淺到深,通過幾年的投入建設,不斷提升我市農業的智慧化水平。二是建設農業應急指揮系統。根據省農業廳要求,我市要盡快建成開通農業部門雙向互聯互通的應急指揮系統。通過系統實時采集數據、圖像、音頻、視頻等信息,實現信息采集、生產監控、安全可視、在線監管、決策指揮等功能,促進各類突發事件快速、有效處置,全面提升農業應急指揮信息化和智慧監管水平。三是完善質量追溯體系。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增強用戶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將二維碼應用等物聯網技術貫穿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實現全過程嚴格監控控制,使消費者可以即時了解食品的生產環境和過程,提升可溯源農產品的品質。通過全過程監管企業生產,增強農業生產的透明度,倒逼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
(四)提升示范引領效應
一是打造智慧農業示范園區。力爭用3~5年時間,在建德建成若干全省領先的智慧農業示范園區、示范基地、示范項目,積極打造智慧農業示范市。尤其要以楊村橋草莓小鎮建設為重點,創新機制、整合資源、集聚要素,建設一批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項目,整合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示范項目,扶持一批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項目,力爭將草莓小鎮建設成省內一流的智慧農業標桿性示范園區。二是突出項目帶動。完善社會資本參與智慧農業發展的投入、分配、扶持機制,推進生產要素資源的集聚,鼓勵支持重大農業項目積極應用智慧農業技術,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和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與新安江市場服務中心等洽談具體實施方案,建設智慧菜場項目。加快浙西農產品旅游電商產業同籌建,力爭早日建成集農特產品展示、農業電商企業集聚、農產品冷鏈倉儲配送、旅游電商展示、電商培訓孵化等功能為一體的農特產品電商同。三是強化品牌建設。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政府在農村電商硬件建設方面的投入,加強政策持引導,強化建德現有電商品牌和渠道的整合。建議使用“建德果蔬樂同”作為建德農產品區域品牌(或重新建立區域品牌),將品牌下產品統一包裝設計、形象推廣、銷售運營,完善“準人退出”機制,打響建德區域電商品牌,提升“互聯網+農產品營銷”業態發展水平。以統一的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加快農村電商生態罔建設,帶動農業產業的整體創新和農產品網商創業發展,實現農業產業鏈價值體系的重構,進一步倒逼推動建德智慧農業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