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少麟 馬宏萍 馬林家 張國勤 強欣
寧夏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將創新作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把創新驅動戰略擺在了“三大戰略”之首。這是地處西北一隅的寧夏,在近60年發展歷程中,首次將創新提升至“第一戰略”的重要地位。
地處寧夏平原精華之地的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歷經17年開發建設,在一代一代科研人員的不懈奮斗、不斷創新中,農業新技術層出不窮,園區成為寧夏現代農業的領軍者,在科技實驗、示范、推廣與應用等方面走在了全國同行的前列。2017年2月4日,自治區主席咸輝同志視察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時,對園區發展和爭取國家農高區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了“部門聯動、補齊短板、爭取創建”的重要指示。吳忠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決策,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要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轉眼一年過去了,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爭創”工作取得了什么樣的進展?近日,吳忠日報社首批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采訪小組來到該園區一探究竟。
1月26日中午時分,室外寒風呼嘯,天氣冷冽,園區的溫棚里卻是溫暖如春,杏花開放。園區內的科技特派員岳世倫告訴我們,今年已經是種植嫁接杏樹的第四年。這些花滿枝頭的杏樹大約二十天后就會開始掛果,四月中旬杏子成熟,五一前后果實就賣完了。“我2008年就從山東壽光來到孫家灘設施農業園區工作,親手培育一株株新苗,親眼見證在科技力量的推動下,園區溫室種植的品種從番茄、茄子、辣椒、生菜這些家常蔬菜,發展到火龍果、草莓、水蜜桃、紅棗、葉菜等市場需求旺盛的果蔬在孫家灘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如今的孫家灘已經是寧夏現代農業技術最先進,成果最豐富的地方。”岳世倫說。
走進園區5號溫棚,一層一層綠油油的草莓苗,大部分已經開出小小的白色的花,還有一些已經開始掛果,那一顆顆紅紅的草莓,如同一個個紅寶石,艷麗而晶瑩。負責草莓種植的技術員郭永婷說“今年,我們創新了立體栽培模式,把原來的A字型PVC立體管道換成了H型,更加有效利用空間,使一個占地1.5畝的大棚,實際種植面積從去年的4.5畝增加到5畝。同時用椰糠代替商品基質栽培,干凈無污染、保水保肥性好,更安全環保,達到清潔、綠色有機生產。”
走進16號溫棚,大家都不由發出贊嘆,只見溫棚內白色的,紫色的,綠色的,各色蔬菜一層層排列如同花卉展。尤其是那姿態各異、顏色各異的羽衣甘藍,讓人疑惑到底是花還是菜?郭永婷介紹,園區不斷實驗、探索管道立體無土栽培葉菜的經驗,目前,已經實現30天收一茬菜,全年可以生產12茬。就目前種植的美國大速生菜、四季小香芹、紅葉甜菜、矮腳奶白菜、羽衣甘藍、水木耳等菜,一個1.5畝的大棚可實現產值12萬元以上。“因為這種種植模式簡便易操作,管理也不難,所產蔬菜不單能食用,還極具觀賞性,我們已經在銀川市嘗試推廣,讓立體管道無土栽培葉菜進入居民家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馬向東說。
在種植高糖大西紅柿的棚內,馬向東告訴記者,園區高糖西紅柿種植采用的旋轉落蔓技術已經取得了國家專利。據悉,這里最長的西紅柿枝蔓大概是18米,這些枝蔓一年一換。棚內除了植株的打叉、盤頭、采摘需要人工,其它時候都不需要人工,灌水施肥都是自動化,從而實現了植株生長高度的最高和產量最大化。一個棚內目前有4500株植株,每株收獲十斤果實的話,一個棚可以收獲45000斤西紅柿,按照冬季市場價每斤3元計算,就有十幾萬元的收益。
在辣椒種植棚內,除了椰糠栽培,園區技術人員創造性地研發了另一種因地制宜的無土栽培方式。以塑料袋做容器,將牛糞和檸條按照一定比例,做成適合栽培植物的基質。
相較于椰糠栽培,這種栽培方式再次降低了成本。馬向東說,檸條是寧夏治沙防沙的“功臣”,在寧夏干旱山區普遍種植。但是檸條在人們的平常生活中使用率不高。我們此項創新實驗,可以將檸條轉化為生產資料,提高其經濟效益。眼下,寧夏南部山區的固原、海原等地都來參觀學習,表示要把這種基質搬回去利用。
小西紅柿棚,大西紅柿棚,長茄大棚,辣椒大棚……真是棚棚有特色,年年有更新。
作為國家級的農業科技園區,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主要職責在于試驗、示范并推廣最新的農業技術和科技成果。在總結多年日光溫室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園區通過引進消化再創新建設了大跨度無立柱組裝式鍍鋅鋼架日光溫室,該溫室冬季升溫快,保溫效果好,平均比第二代溫室提高3-5℃,被稱為世界上最節能的日光溫室。目前,大跨度無立柱日光溫室、新型組裝式大拱棚建造等技術先后在甘肅、內蒙古等9省區,以及自治區內的平羅縣、永寧縣、青銅峽市等11個縣市地得到推廣應用。園區在全國率先實施了云端控制節水項目,在寧夏率先實現了溫室環境遠程控制和自動化管理,率先引進應用節水灌溉物聯網管理系統。使用無線傳感器,對溫棚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等實行智能化監測,技術人員通過電腦或手機,遠程操控棚內果蔬的水肥實施和環境溫度等。目前,園區先后實施國家、自治區科技項目60多項,引進農作物新品種600多個,示范推廣新品種120多個。每年從園區示范、推廣的果品、菜品有30多種,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新技術10余項。園區已成為寧夏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陣地、現代農業新技術的輻射源。2017年,園區科技人員發表了《高密度栽培下不同設施櫻桃番茄品質和產量差異研究》等科技論文14篇,申報專利《一種輕簡化吊蔓放秧裝置》等3項,園區申報的寧夏地方標準“大拱棚西瓜辣椒菠菜一年三茬”栽培技術規程通過了自治區專家組評審,將于近期發布實施。
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只有厚植創新沃土,才能讓創新“種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用實實在在的創新成果引領著寧夏現代農業的發展,并蓄能挺進中國現代農業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