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娛婷
摘 要:20世紀50 年代,柯林·羅和羅伯特·斯拉茨基他們共同發表的《透明性:物理層面和現象層面》一文中,結合了早期的立體主義繪畫和現代主義建筑提出了其研究的透明性理論,基于其物理透明性和現象透明性及基礎詮釋透明性的特征。透明性,作為一種形式——組織元素中的關系,可以被看作一種形式組織的手段作用于實踐應用中。從建筑的現象透明性特征出發,試圖歸納透明性作為設計手段對實踐應用的理論總結。
關鍵詞:透明;物理;現象;隱匿
[本文為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SJCX17_0427]
一、概念綜述
(一)透明性
20世紀50 年代,柯林·羅和羅伯特·斯拉茨基他們共同發表的《透明性:物理層面和現象層面》一文中,結合了早期的立體主義繪畫和現代主義建筑提出了其研究的透明性理論,基于其物理透明性和現象透明性及基礎詮釋透明性的特征。該文由于時代、技術、材料等原因對于透明性的概念定義受到時代的局限性,且其透明性理論最早源于立體主義繪畫。
在如今對于透明性的概念定義隨著時代技術的發展,定義解釋可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物體透過可見光并散射較少的所散發的狀態。且透明性所呈現的效果與物體的材料和自身的顏色有關。另一種是在建筑學中,作為一種視覺語言,起源于現代繪畫上升到理論應用。其中戈爾杰·凱普斯在自己的著作《視覺語言》中對透明性這樣描述的:“如果人們看見兩個或更多個圖形彼此重疊,他們中的每一個圖形都因這個公共的重疊部分而完整,這是人們就陷入一個矛盾的空間維度,人們必須設想一種新的光學特性,才能解決這個矛盾。這些圖形具有了一種透明性,他們是互相貫通的,彼此間沒有視線的遮擋。然而,透明性不僅僅暗示著圖形的一種光學特性,它還暗示著一種更寬廣的空間秩序。透明性暗示著人們對不同空間位置的同時感知。” 可以看出,人在視知覺上,可以感受到不同位置的空間同時存在。
(二)透明性:物理層面與現象層面
在柯林·羅和羅伯特·斯拉茨基看來,透明性可分為兩種,即物理透明性和現象透明性。前者顧名思義是指是物質物理屬性的表達,物質在物理層面對于人的視覺呈現的光學效果;后者是一種結合人們的心理,通過交疊、滲透或暗示來引導人們感知多層空間。而相對于物理透明性來說,現象透明性具有更多的可研究深化的內容及豐富空間的可能性,其手段主要歸納為:1.多層次的空間相互交疊、滲透;2.通過設計手段,不同的空間在視覺上能夠并存并被感知;3.空間的層次性隨觀察視點的連續運動而發生變化,具有多重解讀性。
柯林·羅他們試圖通過《透明性》將人們對疊合的這種視覺、直覺感觸解釋為維度的矛盾。將體驗感和視知覺信息與自我想象力進行結合,延展出更多的信息對所看到的進行解讀。透明性解脫了空間的限定,超脫了單一空間有限的信息傳達。
(三)廣義透明性
在這個概念上面戈爾杰·凱普斯在《視覺語言》中進行闡釋:如果一個人看到兩個或更多的圖像疊合在一起,每一個圖像都試圖把公共的部分據為己有,那這個人就遭遇到一種空間維度上的兩難。戈爾杰·凱普斯認為這些圖形能夠互相滲透,并且使觀察視點清晰感受到其明確的層次性空間。除了給予的視覺上的透明性,它還拓展了空間的秩序并使觀察者感知層次性不同的空間位置。
而在柯林·羅和斯拉茨基的研究基礎上,伯納德·霍伊斯里提出了“廣義透明性”的概念,伯納德·霍伊斯里試圖將現象透明性發展為一種超越透明的物理層面本身的建筑設計方法論。通過大量對建筑案例以及實踐分析的解讀,霍伊斯里將建筑現象透明性的特征大概定為三類:1.圖底交疊。也就是在二維平面坐標上結合三維的空間物象,使兩者相互融合交疊,以期擺脫定點透視下物體空間位置確定的局限性,嘗試創造新的空間組織系統。2.空間維度的模糊性。多層次的空間交疊穿插導致從視知覺上出現模糊性的交叉區域,從而產生更多的可能性意味。3.表現空間的層化現象。通過一定的組合方式從而打破空間的形體結構進而產生更多樣的空間并互相作用,從而加深視覺深度。
二、作為設計手段的透明形式組織
現象透明性的最初起源是立體主義繪畫,但當它由“透明”轉為“透明性”的同時。它作為一種設計思想和設計策略可以對實踐應用產生實踐價值。表現混沌多維及豐富的空間組織關系及形態在如今科技發達和先鋒哲學思想普遍的當下這已是建筑發展的趨勢。對可能性進行理論性研究并應用于實踐,運用圖底交疊、空間互滲、復雜形變的表現手法,擺脫單一空間的限定,極大地豐富了當代建筑的空間內涵和形式語匯。
(一)底圖交疊
霍伊斯里將平面繪畫中不同系統和層次的相互交疊并相互穿插于網格系統中進而產生的通透的意象,在二維平面圖的“底”與“圖”的交疊穿插關系的處理上。可作為一種建筑設計手法的同時也可以應用到建筑內部空間的平面分割布局。在設計的過程中,將場地等原有的格局網格作為底圖,將不同類別及方向的新格局“交疊”至原有的格局網格上,構成底與圖兩套網格交疊穿插的透明性。
其中,在哈迪德設計的辛辛那提當代藝術中心側立面的設計過程中,哈迪德便使用了這種底圖交疊的設計手段。首先確定基面的面積及形狀,再在基面內以混凝土和玻璃兩種材質確定圖形與其背景的位置關系。進行層次性的交疊,產生其視覺深度感。
(二)空間通透
在普遍追求復雜多樣以及混融的當代建筑領域,空間互滲的設計手法能夠使空間具有現象透明性特征。通過建筑與周圍的環境、建筑的內部與外部的共通點在人與建筑之間產生對話。在層層疊疊的視覺信息下使空間表現層次豐富通透的感覺。
其中,在柯林·羅的《透明性》關于物理透明性和現象透明性的論述中,墻要形成通透往往可以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界面材質本身的透明,第二種是通過墻體的靈活錯動達到透明。密斯所設計的巴塞羅那德國館就將這兩種透明方式完全呈現了。如弗蘭普頓在《建構文化研究》中寫的:“從厚重的不透明材料到輕盈的透明材料,密斯的建筑展現出建構和美學的雙重含義。”
從平面圖看平板玻璃在對空間進行分割的同時也起了引導的作用,通過綠色鏡面玻璃可以將視線延伸到封閉的水池,并以酸蝕玻璃作為室內與開放水池的分隔。這些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的墻體起作分隔作用的同時引導著路線及視線,使觀者在空間內的任何的一點都不止能看到一個空間,無論從物理空間的分割還是視覺的空間層次都做到了以設計手段用簡潔的物質而達到的豐富的視覺效果。
(三)空間組合
在普遍追求復雜多樣以及混融的當代建筑領域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復雜性科學理論興起且隨著先鋒哲學的滲透,這種現象已然成了一種風氣,因此,設計師設計空間時,將現象透明性空間作為設計手段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表現復雜多維的形態以及豐富的多層次空間成為了當代一些前沿建筑師的設計重點。
美國建筑師理查德·邁耶在設計的羅馬千禧教堂也反映了其一貫的設計思維與空間操作特征。邁耶以其獨特的設計手法比如旋轉、疊加、錯位、拉伸、穿插、變形等多種手法不同的操作組合造就了邁耶不同的項目。其中平滑曲線形態是最易使人感知到動態、連續、多維的建筑空間特征,并且豐富空間拓展空間秩序。其中,觀察邁耶所設計的千禧教堂的基地不難發現,場地輪廓幾近于三角形,查德·邁耶利用雙向旋轉的圓形和層層疊疊的矩形進行疊加、分解、重新組合,形成了基本的基地關系。方向的秩序矛盾,此起彼伏,引發了無窮盡的動態解讀。
三、不透明性——光影
建筑既然存在透明性,就存在不透明性。事物的兩面性,不能忽略其中任意一方,不透明性與透明性是屬于矛盾又肯定同時存在的。英國建筑師羅杰斯曾經說過“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樂器如何捕捉音樂一樣,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其中,美國著名的建筑師路易斯·康(LouisIsadore Kahn)和日本著名建筑師安藤忠雄在建筑的光影藝術中有非常多的實踐及理論。可以看到在他們的設計中充分利用了建筑界面的透明性和不透明性之間的對比和呼應,這種光影的疊加不僅豐富了空間,帶來的還有視知覺的盛宴。
(一)不透明性的負形
界面的透明是指讓光從界面的一邊進入到界面的另一邊,那么相對地,不透明性則是讓光的負面——陰影,進入到界面的另一邊(圖5)。而透明和不透明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光影的形成。
(二)光影的退暈融合
當光通過幾層的透明性介質,光明與黑暗的融合交疊會產生一種“退暈”的效果。這種“退暈”的設計手段往往可以營造建筑寧靜的氣氛。日本的建筑師妹島和世在設計的過程中便運用了這種處理手法。在妹島和世的鬼石町多功能設施建筑中,采用了兩種玻璃材質起內部空間的分隔及引導作用,這兩種玻璃材質的材質不同的交疊方式以及與光線結合產生所形成的陰影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光影的單獨退暈,另一種是混合退暈。隨著玻璃材料的曲線進行變化,不同的光線效果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光影效果,營造出空間安靜而迷離的狀態。在妹島和世的建筑案例中,可以發現妹島和世在開敞的大空間內往往只設置少量的隔斷。通過簡單的玻璃以及薄墻,結合運用營造現象透明性的設計手法削弱建筑內部的封閉感,這種單獨退暈的效果與混合退暈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光影秩序上的豐富的混雜秩序。往往給予感觀者安靜而“曖昧”的空間氛圍體驗。
四、結語
透明從物理的角度出發,其實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但當它一旦被改造成“透明性”的描述詞,它所表達的含義便遠遠逾越了該詞本身所描述的。其中在吉迪翁的《時間、空間與建筑》一書中,他對格羅皮烏斯的科隆展覽會辦公樓作了這方面關于透明提梯塔里的螺旋樓梯的分析。他認為這“看起來像是空間中被捉住和凝固的一個運動的動作”。并且在此基礎上,吉迪翁將格羅皮烏斯的作品與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繪畫進行對照以及比較,他認為空間與時間具有相互參考作用,互相呼應并融合,從而形成了其有機的關聯。
透明性形式——組織的優點是可以被多重解讀,統一中的復雜性,模糊與清晰,使用者通過選擇和參與的介入來對空間進行深一步的設計。關于這一點,在《透明性》一書中,柯林羅和斯路斯基開篇就以吉奧·吉·凱佩斯的雙重定義來解釋“透明性”,“如果你看到來兩個或是兩個以上的人形疊加在一起,這些人形具有透明性,然而透明性還不局限于視覺,而是有更廣泛的空間次序。透明性指同時看到不同空間位置上的表象”。在總結歸納透明性理論,以便應用到現實實踐的同時。隨著時代科技的更新,加入新的觀點碰撞。透明性在如今,依然有巨大的發掘及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法]亨利·柏格森.材料與記憶[M].肖聿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2][美]柯林·羅,羅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金秋野,王又佳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24-25.
[3][美]彼得·埃森曼.圖解日志[M].陳欣欣,何捷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21.
[4][法]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M].方爾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14,42.
[5]妹島和世建筑創作的時代適應性研究[M].方爾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14,42.
作者單位:
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