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辰
很多家長可能都曾有過類似的困惑——孩子讀了那么多書,怎么還是寫不出好作文呢?
要想解釋這個問題,得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
一、讀書的目的是什么
讀書對寫作是有幫助的,但其最大的價值卻并不是為了提高寫作水平。關于這個問題,許多人都從不同角度做過解讀,不勝枚舉。其中我最喜歡美國著名作家費迪曼在《一生讀書計劃》中的觀點:“讀書可以因為休閑,但決不僅止于休閑,其最根本的性質更無關于休閑。讀書除能深化已知了解未知外,還在于能助成人們深刻的靈魂拷問與自我反省,并從根本上滿足從生命的煩瑣中掙脫出來的自由向往,從而求得對生存困境最徹底的覺解和對情感層次最詩意的豐富。”
讀書使人成長,讀書使人完善,讀書使人高尚。在這些重大的意義之外,讀書也一定能使孩子的作文越寫越好。不過,這個變化的速度與幅度是因人而異的。作為家長,對此既要有信心,又要有耐心。
二、怎樣讀書才能對寫作更有幫助
第一,要還給孩子讀書的自由。書上的內容需要內化為頭腦中的知識才能對孩子有幫助,這個內化的過程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兩種。被動的內化雖然也能記住,但是很勉強,甚至很痛苦,記得多也忘得快。主動內化的動機來自于孩子內心,是一個愉悅的思考、探究、記憶過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還將品味到閱讀的幸福,增強自我有能感。顯然,主動內化的效果是優于被動內化的,而促進兒童主動內化的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寬松的氛圍,因為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中人更容易產生求知的渴望。(關于如何給孩子提供自由閱讀空間的問題,我在本刊2018年第3期上有過更詳細的闡述。)
第二,在給孩子充分閱讀自由的基礎上,要有計劃地給孩子的書架上增添名家名著。必須承認,被讀者廣泛認可的文章是具有獨特魅力的,被歷史充分檢驗的作品是具有無盡精妙的。魯迅、老舍、朱自清、列夫·托爾斯泰、歐·亨利、莫泊桑、馮驥才、張曉風、沈石溪……翻開這些大家的作品,讀者將獲得無窮無盡的滋養。即使單就學習寫作而言,其中的語匯、修辭、章法、思想也是取之不盡,學之不及的。
第三,鼓勵并引導孩子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兒童的讀書筆記主要是做文摘,間或可以寫讀后感,這是對寫作素材的一種強化記憶,當然也要自愿才好。從記錄詞匯句子開始,逐步提高難度,摘抄段落,直至摘抄整篇文章。孩子寫好文摘,如果能經常和同學交流,則可以取長補短,共同受益;如果家長老師能時常關注點評一下,更可以對加速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一期具體闡述記文摘與寫作的關系。)
三、讀書之外,還有什么對提高寫作能力有幫助
這個問題,如果請作家來回答,相信一定會有許多獨到的真知灼見。小學生正在寫作的起步階段,所以除了讀書之外還有三件事對他們提高寫作能力有幫助,那就是游戲、勞動和旅行。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游戲。在游戲中,孩子要扮演角色,運用語言、嘗試各種各樣的肢體動作;在游戲中,孩子可能會合作、競爭、妥協,也可能會堅持、讓步、放棄;在游戲中,孩子能發現什么是熱情相助,什么是冷眼旁觀,什么是不知所措;在游戲中,孩子會獲得友誼、激起“仇恨”,可能“仇恨”不久就轉化成了友誼,友誼也能轉化成“仇恨”。試想,沒有游戲,兒童是不是會缺少好多寫作素材呢?
勞動看似與寫作無關,其實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勞動中,無法回避臟與累,只有用毅力克服困難,才能成功;在勞動中,要隨時隨地想辦法找竅門,不但要干得好,還要干得巧,離不開動腦思考;在勞動中,最容易找到成就感,擦干凈一塊地磚、擺整齊一雙拖鞋、煮熟一個雞蛋……都會讓孩子從心底升騰起無限自信。你看,勞動是不是和寫作有異曲同工之處——都要經過努力,思考,成功。所以,勞動不僅能豐富寫作素材,更能塑造兒童的良好心態,為克服寫作乃至整個學習中的困難做好準備。
旅行對于寫作的意義,與讀書一樣重要。古代的讀書人,只要有條件,一生之中總要有一次“壯行”,一去經年,飽覽祖國大好河山,一路書寫游記隨感,所以才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樣的名言。今天,很多家庭都有條件在孩子幼年時期就安排他們到千萬里之外“壯行”了,有過旅行經歷的孩子視野更寬,看問題的角度更多元,思考也更深更遠,所以他們的作文也往往另辟蹊徑、與眾不同。
記得陸游在《示子遹》中寫了這樣兩句:“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并不是語文課本中有了作文的要求,孩子就都能把作文寫好了,寫作的功夫往往在寫作之外。讀書、游戲、勞動、旅行……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項內容都將為他們的寫作助力。請相信:只要我們不人為地把兒童局限在窄小的空間里,他們就一定會擁有一枝生花妙筆,給我們無數驚喜。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