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我的國》
2018年3月2日,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央電視臺、阿里影業聯合發行的大型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在全國上映。據統計,該片上映首日3小時就突破了中國紀錄電影票房紀錄,成為同檔期影片上座率第一。數據顯示,《厲害了,我的國》首映當日即突破4400萬元票房。
作為一部走進全國院線的紀錄片電影,《厲害了,我的國》以恢弘氣勢、精美畫面、激昂的配樂和振奮人心的解說詞,將中國五年來探索太空,開發深海,建設世界第一流的高鐵、橋梁、碼頭,5G技術聯通世界,艱苦奮斗扶貧攻堅,心系同胞海外撤僑等非凡成就一一展現在大銀幕上,為中國人民了解偉大祖國,為全世界了解輝煌中國,獻上一部真實、感人、意義非凡的國情大片。
素材解讀
文藝給觀眾帶來的不止于“視覺”的觀影,更是一種正能量的宣傳。《厲害了,我的國》告訴我們的,不僅是那些偉大的創舉、恢弘的業績,更重要的是它還贊美我們在這些問鼎世界巔峰的工程中,那些獻出青春、獻出力量,乃至獻出了寶貴生命的中國人,它還告訴我們這些創世紀的工程項目中中國人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適用話題
家國情懷 文藝的責任 大國雄姿,傲然于世 國家在我心中 愛國主義教育
有多少徽州可以重現
徽州?黃山?有關安徽省黃山市復名徽州市的呼聲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全國人大代表、黃山市市長孔曉宏認為,徽州也好,黃山也好,都是這個地區的文化標識。改與不改,徽州文化都能得到傳承,因為徽州文化體系非常強大,不會被遺忘。他還指出,地名更改有一套嚴格的程序,“作為地方政府,我們不好去打這個‘口水仗,沒什么意義”。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朱熹故里、徽商發祥地、明清社會文化縮影的水墨徽州,是由千百年歷史積淀形成的地名,無怪乎近些年來一直有呼吁黃山恢復徽州的聲音。當年徽州從婺源被兩度劃出開始,又經歷了績溪被劃出、更名黃山等一次次折騰,多年后不少人還懷著深切的徽州情結,折射出人們靈魂深處難以割舍的情懷。
素材解讀
隨著“徽州復名”話題的興起,“把西安改回長安”“把沈陽改回盛京”“把石家莊改回石門”等聲音也流行起來。然而,一陣輿論喧囂后,能留下多少傳承歷史文化的印記,又能留下多少徒成口水戰的爭執?有多少徽州可以重現?有多少夢可以重來?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地名存在的首要價值,應該服務于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
適用話題
文化傳承 地名是文化標識 地域情結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公廁管理員招聘本科生
2018年3月2日,湖北省武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2018年度事業單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簡章。其中,洪山區城市管理委員會公廁管理站,要招兩位公廁管理員,最低學歷要求為本科。這一公廁管理員崗位要求引發網友吐槽,不好好讀書,管個廁所都不夠格。
素材解讀
有句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公共廁所也是關系到民生的大事,也需要人才來管理。對于公廁管理員崗位要求本科生學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公廁管理人員不是“清潔工”,這一崗位要求管理人員有較高文化程度和較強管理水平。此外,“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是最好的用人方式,不能因為是“公廁管理”就隨隨便便招聘人員。因此,對于公廁管理員要求本科學歷其實不必大驚小怪,要多一些平常心,小崗位也能發揮出大作用。
適用話題
就業壓力 尊重崗位 共建家園 擺正位置
和詩以歌
2018年春節,央視再用一檔文化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給觀眾制造了巨大驚喜,無論是山區教師演唱的《苔》,還是王俊凱演唱的《明日歌》,“詩歌唱出來”,讓更多觀眾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無與倫比的魅力。
2月16日至18日,短短三天時間,《經典詠流傳》就創下了1.33%的全國網平均收視率,這種結果不僅反映出公眾對這種文化形式的喜愛,也開創了文化節目新篇章。
詩詞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奇葩,不管是唐詩宋詞,還是元曲,抑或是現代詩歌,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象征著中華文明。我國詩詞浩若煙海,這些詩詞表達著不同的思想和情緒,寄托著不同的情懷和胸臆,小小的一首詩詞,不僅可以窺見歷史發展的軌跡,也能感受到漢語文學之美。可以說,詩詞是社會發展和歷史演變的“標本”。“和詩以歌”用歌曲的形式將詩歌唱出來,這種形式不僅賦予古詩詞動聽的旋律,讓詩詞變得直觀,也激活了古典詩詞,提升了詩詞的傳唱度和影響力。
素材解讀
詩歌不分家,詩和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將詩詞唱出來的形式,不僅是普及詩詞文化的一種方法,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彰顯出巨大文化責任。“和詩以歌”通過歌唱的方法將古典詩詞之美展露無遺,將詩詞的意境和作者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無異于錦上添花,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觀眾對古典詩詞的興趣。
適用話題
傳統文化 文化責任 熱愛與傳承 傳承與創新 讓詩詞活起來
上海啟動古譜詩詞傳承人才培養項目
近日,新華社記者從上海音樂學院獲悉,該校已經啟動古譜詩詞傳承人才培養項目。
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林在勇表示,古譜詩詞傳承人才培養項目是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作為一個開放平臺,其目標在于匯聚海內外有志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學、教育和音樂界機構和人士,通過發掘、整理、破譯古譜,用中國人獨特的音樂語言和審美標準,重現并發揚“歌詩”傳統,讓詩詞通過音樂流入心靈深處,是綿延數千年的中國音樂與詩詞的一次“再出發”。
目前,上海音樂學院古譜詩詞傳承人才培養項目組已與海內外20余家教育機構攜手,共建古譜詩詞傳承人才培養基地。一套包含了古譜詩詞歌曲、民國古典詩詞歌曲和新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詩詞歌曲叢書也在編輯出版進程中。
據古譜詩詞傳承人才培養項目負責人、上海音樂學院副研究員楊賽介紹,經過一批有志于詩詞傳承人士的不懈努力,已有近千首中國古代詩詞歌曲從長期被當作“故紙堆”的宋、明、清刊行的古譜中重新煥發出藝術光彩。這些中國古代詩詞歌曲,嚴格詩詞的平仄和意境來演唱,并編配了鋼琴伴奏,既保留了中國韻味,又具有很強的可聽性,體現出中國古譜詩詞歌曲獨特的語感、情感、樂感和美感,可供廣大傳統文化愛好者傳唱。
素材解讀
上海音樂學院啟動古譜詩詞傳承人才培養項目的消息令人振奮。古譜詩詞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傳承與發揚。但古譜詩詞,一般人無法破譯其曲譜,也就無法理解其內涵,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培養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通過發掘、整理、破譯古譜,才能讓綿延數千年的中國音樂與詩詞“再出發”。古譜詩詞的發掘、整理、傳唱以及相關人才的培養,有助于增強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適用話題
傳統文化 傳承文化 責任 傳承需要人才